走进浙江特色小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以特色小镇建设推动浙江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本文为浙江省参事室文化组的调研成果。调研组组长:杨建新(浙江省政协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原主任、浙商发展研究院高级顾问)。调研组成员:王济民、汪传凯、江吟、徐海荣、何水法、王云路、吕一民、高敏、黄书孟、闻海燕、吴晓露、何伟。执笔:吴晓露。成文于2016年10月。

按照参事室的部署,我们调研组在2016年6月至8月对诸暨袜艺小镇等14个特色小镇进行了深入调研,同时也对全省目前已经全面启动创建的两批共79个特色小镇做了比较分析。我们的调查表明,特色小镇建设作为利用现有空间资源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突破点和落脚点,是我省在新常态下基于自身产业特色破解空间资源瓶颈、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改善人居环境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尝试。经过一年多创新实践,特色小镇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与此同时,特色小镇在创建培育过程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在深入研究基础上正视问题,提出务实、多元、富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助于确保特色小镇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特色小镇建设已取得的成效

其一,特色小镇建设致力于特定产业的专业化、高端化,成为破解浙江空间资源瓶颈,推进浙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我省的特色小镇建设均立足于自身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条件,主动将主导产业明确定位于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地理与产业布局合理,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既为高精尖的特定产业发展找到了契合的浙江传统块状经济和新兴产业基础,也注重各大产业间的错位发展,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和重复竞争。从图1和表1可见,全省79个特色小镇无论在区域分布上还是在产业分布上都存在不均衡性:从区域上看,主要集中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浙北杭嘉湖地区,并已经初步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信息产业、金融产业和时尚产业为主的产业布局,而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多样的浙南地区则主要创建以旅游产业和健康产业为主的特色小镇。从产业布局看,主要以高端装备制造、旅游产业、历史经典产业、信息产业和时尚产业为主。这样的产业布局充分体现了新经济与传统块状经济的有机结合,也说明了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方向为新经济和高端制造,有效构筑了浙江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高地,为浙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抓手。

图1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地区分布

表1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产业分布

其二,特色小镇建设突出投资项目的有效性和精准化,成为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中加大有效投资、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从浙江省发改委提供的统计数据看,我省特色小镇的创建成果喜人。2015年,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新开工建设项目43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477.92亿元,超额12.1%完成年度投资目标,占全省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1.79%;其中,完成特色产业投资287.95亿元,占小镇投资总额的60.25%;临安云制造小镇、诸暨袜艺小镇、余杭梦想小镇、余杭艺尚小镇等5个特色小镇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20亿元,仙居神仙氧吧小镇等27个省级特色小镇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10亿元。2016年上半年,全省特色小镇的投资进一步加快,全省79个省级特色小镇加上51个培育对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744.6亿元,占全省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5.45%;其中特色产业投资457.6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1.5%。第一批、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和培育对象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1.3亿元、266.9亿元和216.4亿元;其中,分别完成特色产业投资为149.3亿元、178.4亿元和129.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7.1%、66.8%和60.0%。其中,梅山海洋金融小镇的固定资产投资高达19.8亿元,金华新能源汽车小镇的特色产业投资也超过了1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和特色产业投资的大幅增长充分说明了特色小镇在吸引与本地实体经济紧密结合、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业态、高端装备和先进制造的有效投资中的重要作用,是浙江未来经济发展的先发区和增长点。

其三,特色小镇建设重点着力于传统产业的挖潜与延伸、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强化以及相关配套产业链条的拓展与完善,成为我省新常态下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载体。

特色产业优势逐步显现,综合效益逐渐产生。首先,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第一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共入驻企业8776家,实现全年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52.18亿元,服务业营业收入629.89亿元;其中,特色产业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38.90亿元,占特色小镇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总收入的67.83%,特色产业服务业营业收入415.24亿元,占特色小镇企业服务业营业总收入的65.92%;全年实现税收收入53.09亿元,新增税收21.3亿元。

其次,从产业布局看,特色小镇一方面是新兴产业的聚集地,重点发展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产业。例如,湖州市吴兴区的美妆小镇,以全国第三大化妆品企业——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截至2016年上半年,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5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投资14亿元;引入了韩佛化妆品株式会社等的26个美妆相关项目,致力于打造中国化妆品生产基地。2015年,美妆小镇实现入库税收3亿元;2016年1—7月完成销售额5.06亿元,利税1.95亿元。另一方面,特色小镇也是历史经典产业的依托点,重点发展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根雕、石雕、文房、青瓷、宝剑等传统产业。例如,绍兴的黄酒小镇,拥有世界三大最古老的酿造酒之一的黄酒产业,其不仅承担着全国50%以上的黄酒产量和93%以上的黄酒出口量,更拥有塔牌、会稽山等著名黄酒品牌。目前正围绕“绍兴黄酒”这一核心主题,以黄酒历史文化为依托,进行黄酒产业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特色小镇建设,既通过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推动绍兴黄酒制造供给能力的提升,也通过载体的升级推动历史经典产业焕发青春,再创优势。

再次,从产品升级看,特色小镇变传统的“大工厂”为“新社区”,为现代创业群体提供了满足个性化创业需求的供给;变惯性“经验制造”为创新“需求制造”,为不同客户创造和提供多种有效需求;变产业的“低小散”为“高精尖”,在供给质量的提升上有了新作为。例如,诸暨袜艺小镇,以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在积极探索“供给侧小镇经济新模式”的过程中,选择与全国20多所纺织类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着力补齐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领域的短板;以新科技触击传统产业,实现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2015年开发了根据人体运动时肌肉受力需求和时尚需求设计的个性化袜子,变“汗水式”增长为“创意式”增长。仅2015年,袜艺小镇累计投资24.7亿元,其中,招引落地项目16个,投资6.6亿元,机器换人投资8.3亿元,同比增长30%,企业国税设备抵扣完成5486万元,同比增长67%。

其四,小镇人才聚合功能逐步呈现,强调创业环境、宜居空间的打造与完善,成为各类人才引入和留驻的重要平台。

在推进城市化和新经济发展浪潮中,不仅需要只作为资本的雇佣者,文化素质不高、替代性强的低端劳动力,更需要有能力对话资本,文化素质高、替代性弱的高端研发人才、营销人才和技术人才。良好的创业环境、公共服务和宜居空间是让后者留驻的关键;更何况,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前者也开始逐渐拥有对抗资本的话语权,不再一味对生产生活环境差、产城分离、配套不足的境况妥协。我省的特色小镇建设就是致力于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产城脱离、城乡二元结构严峻等问题,以求建立“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产、城、人、文”四位一体、自然和谐的人居空间。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已经拥有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4139人,国家级及省级“千人计划”人才49人,国家级、省级大师91人,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2人,入驻创业团队2116个,入驻个体工商户23468个,“新四军”达7839人。例如,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南宋皇城遗址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目前已经集聚了各类基金公司和配套机构720余家,累计吸引国内外高端金融专业人才逾2000名。其中,海归人才200余人,国内领军人才30余人。管理资产规模突破3600亿元,累计投向580多个项目,不仅在利用金融资本撬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综合效益快速显现,仅2016年上半年,基金小镇就已经实现税收收入6.5亿元,同比增长232%。

二、浙江特色小镇创建的经验与启示

如前所述,特色小镇是浙江省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一年多的创建探索与实践,初步证明了其可行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特别需要把握和强调的是,在特色小镇的创建及其推进中,必须着眼于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各市场主体的积极作用。

第一,产业是重点,特色是关键。特色小镇的特色源于产业的特色,因而,要把孵化、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首先要发现特色,找准特色。小镇产业的特色必须顺应小镇的内在成长性与规律性,结合区域的历史人文环境、全球科技经济发展趋势及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方向去寻找适合于该区域资源要素禀赋特征的特色产业。其次要大力培育特色,发展特色。以区域特色产业为核心,推进核心产业集聚和完善配套产业链建设,将特色小镇建成区域经济引领经济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区域有效供给能力、融入全球生产体系的重要枢纽。

第二,创新是活力,人才是关键。特色小镇的活力在于创新,要构筑以产业创新为导向的产业生态,就必须有效保障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各类高端创新要素的引进与集聚,和与特色产业相关的创新企业、研发机构、服务中介的入驻。具体应从以下四方面协同完成:(1)提供良好的激励机制与全方位的政策,吸引、鼓励人才和企业落户,积极鼓励特色小镇内部企业的自主创新。例如,云栖小镇结合自身产业定位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云栖小镇建设的政策意见》就在鼓励企业发展、人才引进、企业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构建各类灵活自由的创新、创业空间,满足各类创业、创新人才与企业的多种需求;综合发挥创业型校区、创新型园区、创客型社区等创新空间的重要作用。(3)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发挥其在吸引新项目、联系新企业、增加有效投资上的重要作用。(4)加强环境整治,完善公共服务,打造宜业宜居环境。只有将特色小镇构建为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良性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融合,才能以持续发展的创新来推进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

第三,历史人文是底蕴,文化是灵魂。特色小镇区别于开发区、工业园区及产业集聚区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特色小镇具有历史人文内涵底蕴,小镇“镇民”拥有共同的小镇文化背景,因而在特色小镇创建中要加强文化建设。首先,历史经典产业类、旅游产业类的特色小镇,要注重特色产业中历史人文内涵的挖掘与推广。例如,龙泉青瓷小镇就成功地将“青瓷元素”融入了产业转型、产品创新和小镇提升的各个方面,积极推进“文游融合”,将文化项目作为旅游项目来开发,不仅建设了传统技艺展示中心、国际陶艺村等景点,而且培育了青瓷酒店、青瓷酒吧、购物街区、披云农庄等个性化、立体式商业圈。产业与文化旅游的融合,有效推进了青瓷小镇的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青瓷小镇已入驻市场主体608家,新增301家;全年实现工业产值7.25亿元,其中,青瓷产业产值2.19亿元;实现税收收入935万元;接待旅游人数4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6亿元。其次,以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特色小镇,也应注重初始科技人文的选择与传承,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另外,当前还应加强小镇创新文化建设和小镇文化凝聚力建设,将特色小镇打造为一个集文化、旅游、产业、生活于一体的特色生产生活空间。

第四,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规范秩序、制度要素创新供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首先,要严格按照市场需求去选择产业方向,顺应市场规律去完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让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真正凸显企业的主体地位。其次,在制度的创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和秩序建设上,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强调政府的“有形之手”在产业规范制定、特色产业选择、国土空间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能力提升、文化内涵挖掘与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五,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新常态下,要破解城市病、环境污染的各种困扰和“要生态就难要发展”的困局,使特色小镇真正成为产业与生态平衡发展的重要抓手,就必须在建设过程中,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强化空间管理体系。只有遵循全域规划、生态优先、资源整合原则,才能有效实现特色小镇的产业功能、创新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现代社区功能的协调统一与有机融合。

三、我省在特色小镇创建培育中尚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及改进建议

虽然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也有一些问题尚须注意。

第一,强调合理布局、前瞻规划,有效确保特色小镇建设的科学性。首先,特色小镇建设着眼于“特”,在一定的区域内,是否要建,有没有条件建,要建几个,该按多快的速度建,必须取决于能否发掘地方产业特色,能否通过招商引资将企业的发展与地方产业特色相结合。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严格标准,宁缺毋滥。其次,为了确保特色小镇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应加强实地调研与信息反馈,精心谋划,科学布局。在实施中及时发现小镇建设过程中已经和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给予纠正和完善的空间与时间。最后,应该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而不限于目前仅有的惩罚性措施,允许特色小镇在试点建设中,发现不宜继续而主动申请退出。

第二,注重特色小镇的品牌建设,并将其作为打造小镇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验表明,打造“小而精”的特色小镇,标识及品牌建设不可或缺。通过设计独特的小镇标识,打响特色小镇品牌,能够有效提升小镇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形成小镇特有的认知符号,产生识别效应、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有助于聚集小镇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技术、资金等高端要素,形成富有吸引力的创业创新生态。例如,西湖艺创小镇是全省79个小镇中少数几个选择标识——凤凰——的特色小镇之一,可惜该标识不具备唯一性,被全省多个地方使用而容易被混淆。此外,部分小镇的名称也需重新斟酌。例如,作为旅游产业类小镇的杭州湾新区滨海欢乐假期小镇和杭州湾花田小镇,其名称与所处的地理位置,容易让游客产生误解。

第三,先行先试的灵活性政策仍须进一步精细化并加强可操作性,政策的落地性有待加强。虽然省政府允许特色小镇优先尝试灵活的体制机制,但目前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土地和财政上,其他政策支持不足。例如,大量城乡接合部的小镇居民能否享受与周边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目前仍是一个问题。另外,现有政策中的土地政策既最具激励性,也最难落地。例如,有的小镇用地指标不足,部分小镇受本地土地面积限制,即使有了用地指标也无从落地。还有,有些政策也不符实际。例如,小镇的用地年限和容积率问题。根据现有的政策规定,文化和旅游用地年限都在40年,旅游和商业用地的容积率应分别保持在1.0和1.5以上。但旅游类小镇显然很难达到容积率要求,用地年限也影响项目引进。最后,还有部分政策对当事人而言操作困难,但当地政府又因人力物力限制而无法提供代办服务,最终也难以落到实处。

第四,进一步完善小镇创建的考核标准。从目前特色小镇的评价体系看,虽然有据可依,但评价标准过于单一。首先,除旅游产业类小镇要求3年内至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外,其他所有特色小镇原则上要求3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而且在时间上严格限定为始于2015年的3年。但现实中,特色小镇的创建是一个新的尝试,本就是一件需要探索实践的工作,对未来的预期也存在不确定性,单一的考核要求既脱离实际,不够科学,又可能会限制小镇的创新空间,不利于小镇的未来发展。又如,对于文化和旅游类的小镇,重在挖掘特色,不应过于强调产业支撑,对项目和投资进度的要求,也不宜过高,应从实际出发,适当放宽时间和投资额限制。总之,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设置不同的考评标准,实施分类指导,分类考评,区别对待,从而更为科学地对特色小镇进行考核激励。

第五,进一步重视历史人文底蕴的挖掘利用,彰显文化特色。特色小镇的“特”,不仅体现在产业、环境、景观、地理和空间布局上,更体现在人文上。以文为魂,打造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根本所在,也是其难点所在。在这点上,普遍需要进一步努力。小镇文化需要认真挖掘、严肃考证、创新设计、用心规划、合理使用,而这些恰恰是目前大多数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短板。同时,就目前而言,可能还存在一些传统文化遗产和地域文化资源的滥用、误用现象,亟须纠正。

第六,完善政策,加大力度,加快人才、资金及大项目的引进。人才、资金及优质的大项目引进是目前绝大多数特色小镇所渴望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这并不是仅依靠当地政府就能解决的。除了需要国家政策红利,以及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倾斜外,更需要大力加强人才机制和融资方式的创新。在人才利用上,多管齐下,既要吸纳人才入驻,更要采用智力引进的方式,设立流动工作站、工作室,组建工作团队,建立高端人才交流平台及科研分支机构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项目和资金引进上,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融资路径,加大社会资本的引入力度,共同推动特色小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