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创造归属感
语言对于我们的一项特殊活动也至关重要,这就是讲故事。全世界的人都会讲故事,也爱讲故事,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故事不是只言片语的闲话,而是围着篝火,在一定的仪式场合中,以非常正式的结构进行讲述。有些故事非常古老,比如2 000多年前的伟大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或是500年前《旧约》和《薄伽梵歌》中的故事,以及几个世纪之前荷马的伟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生活在澳大利亚大陆南部海岸的原住民似乎有着更加古老的故事。这些故事准确描述了将塔斯马尼亚从澳洲大陆分离的巴斯海峡的海底景观,十分惊人。在12 000年前冰河时期结束时,澳洲还是一片干燥的大陆。
那么,我们为何对故事如此痴迷呢?
原因之一在于,很多故事都与人类的身世有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何会成为现在这样?这些故事可以让我们了解社会,为我们创造一种归属感。
共同的知识本身就是社会成员的重要标志。当我骂“笨蛋右外野手失手丢球”时,如果你立刻理解了我的意思,我们就属于板球球员和球迷的群体。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就可以肯定:我们之间很有共鸣,因而愿意进行一些必要的交流和交换。我们有共同的世界观,表明我们遵循着同一套行为准则。这可能源于我们深刻的过去,共享这些认识的人会住在一起,肯定也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发现彼此之间有共同的知识与信息,可以在我们之间建立一种即时的联结,让我们与人群中的其他人区别开来。这可能是我们为什么如此热衷发明术语的一个原因——它让我们变得特殊,成为一个了解宇宙深处秘密的团体。没有什么会比一个好秘密更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了。
虽然讲好一个故事能引人入胜,但是能围着夜晚的篝火讲故事才是最美妙的。人类好像特别喜欢在晚上讲故事,全球所有的文化中无一例外。那么,为什么黑夜会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诱人呢?
如果说因为工作一天后,能在晚上坐在篝火旁是你一天最放松的时刻,反正没什么事儿干,总要找点事情填满睡前的时间,这还不足以解释。这一解释不具有说服力,因为如果真的没有事情可做的话,我们可以像其他猴子或猿类一样,天一黑就上床睡觉。然而,我们并没有,我们在夜里交谈。更重要的是,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时间,我们愿意在这个时间请人吃饭——即使是在没有工作的周末,明明可以邀请他们吃早茶、午餐或者下午茶的时候,我们还是会请他们吃晚餐。当然,我们有时候会在晚上围着篝火做一些家务,比如做手工、缝补衣服或修理狩猎工具。然而,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还是会讲故事。
或许是因为心理和氛围合适,或许是因为讲故事的人认为在黑暗中更容易影响听众的情绪,又或许是因为这些故事中很多讲的都是神话人物,在白天讲不太可信。这些故事需要一些不确定的阴影,让我们感受到危险(自然天敌或他人的劫掠)带来的脆弱感,从而轻而易举地进入“回避距离”(回避距离指在某个范围内,一旦发现敌人,我们就会逃跑的距离)。或许对一个有技巧的故事大王来说,晚上更有利于他影响听众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