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来帮忙:不打不骂不讲大道理的育儿魔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故事让人与人相联

在我的故事课程里,大家经常需要练习讲故事。有一次的题目是:讲一个故事,跟你的搭档说说你的优点。我做了个示范:

我觉得我这个人抗挫折能力还行。我在高中的时候也算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各年级有很多同学、很多老师都认识我。不过,我参加了4次高考!

最后一年,我在原来的学校实在混不下去了。我转学到一所专门的复读学校。悲催的是,从我住的地方到学校,必须经过我初中语文老师侯老师的家门口,除非我绕过一个大池塘。在我的老师中,侯老师在我心中的分量,至今没有人超越。

为了躲避老师,每天早晨我都绕过池塘去上学。下晚自习的时候,经过老师家门口,会朝里面瞟一眼,飞奔而去。

就这样过了一年。我以县城文科状元的成绩考上了南开大学。终于有脸去见老师。他说:“早晨我经常站在门槛里面,望着你绕池塘而过。”

等我说完,有个同学看着我,泪光闪烁,哽咽着说:

“谢谢你分享你的故事,我参加了3次高考,最后还是没有考上。我从来不敢跟别人说,这是头一回说。”

我听懂了她说的。我何尝不是这样,我上大学时最痛恨的事情之一就是填写履历表,哪一年到哪一年在哪里上学,证明人是谁。我想方设法地把我复读的时间藏起来,又怕对不上露了马脚。盼着赶快工作,就不用填这些该死的东西了。

很多年以后,我才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故事。

扯远了,说回来。大家开始找自己的优点,有的人竟然很久都找不到自己的优点,更想不起来有什么和优点关联的故事。可是等周围的人开始说,大家就都说开了。两小时前才聚到一起、互不相识的一些人说起故事来热火朝天,哈哈大笑的有,掩面擦泪的也有。不强行打断根本就停不下来。

我跟大家说,记得课程开始时大家做了自我介绍。这一轮下来,有什么不同呢?大家说:

“我觉得一下就跟她熟悉了,对她了解更多了。”

“我觉得这个人不再是个名字,更加立体鲜活。”

“我觉得我跟她真像,我还希望更多地了解她。”

“我没想到她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觉得她很亲切,好像我们认识了好久一样。”

……

好玩吧,就几分钟的时间,画面发生了很多变化。一个故事从嘴里说出来,听的人和故事之间发生了关系,讲的人也和故事发生了关系。更重要的是听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人之间发生了关系。这是我们要给孩子讲故事的根本原因所在。

如果要论收获,很多时候很难去区分是听的人收获大,还是讲的人收获大。不少人跟我反馈说,我的故事疗愈了他。而我呢,也常常通过给别人讲故事疗愈了我自己。在我身心不适的时候,我也会自己给自己讲故事。

给孩子讲故事,很多时候分不清谁的收获更大。一个孩子出现一些偏差行为,挑战大人,或者是情绪失控,背后都是“爱”的呼唤,呼唤大人来帮帮他,因为他的生活经验还非常有限,他正在越过那些限制寻找解决之道。恰好在那时,成人通过一个故事,让孩子找到了那个通道。孩子瞬间转变过来。讲故事的成人会和孩子一起欢欣不已。

弗洛姆说:“一个医生,往往被他的病人所治愈;一个老师,往往被他的学生所教导;一个演讲者,往往被他的观众所鼓舞。”

真是高见。可以增加一句:“一个讲故事的人,往往被听故事的人所治愈,所教导,所鼓舞。”

故事在听和讲的人之间的发酵关系,与付出真爱时的感觉很一致。

我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7岁才离开。我念高一的时候,奶奶生病去世。此后20多年我都不能释怀。那种悲伤、不舍和遗憾常常让人无处躲藏。我一直觉得奶奶给了我太多太多,我什么也没给她。等我有能力让她享福的时候,已经无处可寻。我生了老二之后还做梦带奶奶去香港游玩。有一次,我和一位心理学老师一起吃饭,席间谈起了我的遗憾,眼泪不争气地掉下来。老师默默听着,问我:

“你记得你跟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奶奶快乐吗?”

“快乐,很快乐!我常常把奶奶逗得都笑出眼泪来了。”我说。我分明看见了奶奶呵呵呵地笑着,扯起衣袖擦眼睛。

“那些快乐是谁给的呢?”老师问。

我心里“咚”一声响,没有回答。我又开始掉眼泪。这一回的眼泪和前面的很不同。

“你觉得这些快乐够吗?”等我平复一些,老师又问。

“够!”

这几分钟的对话,不仅很大程度解救了我,也引领我对死亡、对生命、对爱去重新认识。

只要是真爱,爱和被爱就会是同时发生的,甚至都没有量的区别。这也回答了人们为什么爱故事。

“当我们从童话中走出来的时候,我们和走进去时的那个自己相比,已经不完全是同一个人了。”[10]

我在你说的故事里看见了你,我还在你说的故事里看见了我。我在付出的同时获得。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有时候不幸的家庭也会很相似,你看那些聚在一起吐槽老公和诉苦熊孩子多难对付的妈妈们就知道了。

人们之所以爱讲故事,爱听故事,是因为渴望与他人相联,渴望通过他人了解自己。从古到今,到往后,每个人,无论肤色,无论性别,无论老幼,都是这样。

故事让世界相联,故事让人与人相联。

“未来,让人活下去的不是食物,而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