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无声:一位新华社军事记者的十年见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邬江兴:愿以此身长报国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

邬江兴至今记得入伍前与父亲邬兰亭长谈的那个夜晚:父亲以全身上下几十处伤疤告诉他,当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军人要敢打硬仗,能打胜仗,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

不过,昏黄的灯光下,令年轻的邬江兴稍感意外的是:13岁参加红军,30岁出头当军长,曾在鄂豫皖苏区和鸭绿江对岸浴血奋战的父亲,对战场英雄视若平常,谈起钱学森、华罗庚等科学家时却推崇备至。

认准的事就坚决走下去

16岁,邬江兴参军入伍,在大别山深处一边当最苦最累的坑道工程兵,一边自学工程机械原理;17岁,他被选拔到南京军区某部,一边当数据录入员,一边“偷偷摸摸”学习数理化知识。

在那个科学技术如“毒草”的年代,邬江兴的学习被人揭发,还受到批判。

原本光明的前途突然变成莫测的深渊。邬江兴给父亲写信诉苦:学习技术有罪,而且罪大到要毁了前途,为什么?……

放牛娃出身的父亲,用红蓝铅笔在公文纸上写了几十个粗粗大字:儿子,认准的事就坚决走下去,管它艰难困苦,还是黑暗光明,走下去……

这是父亲一生中给邬江兴写的唯一一封信。

背负着父亲的期望,胸怀着对科学知识和新技术的渴望,年轻的邬江兴像一棵长在荒漠中的胡杨,在没有高等教育、漠视科学技术的年代,执着于自己“认准的事”,坚守着自己“认准的路”,努力学习和吸收着一切可以学到的知识。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随后几年间,在中国计算机整体开发水平尚停留在每秒1亿次运算量级的时候,年仅20多岁的邬江兴已经开始主持中国最快也是最大的计算机项目:GP300,一种每秒5亿次运算速度的计算机系统的设计。

孤军奋战、自学成才的邬江兴,就此走上了一条独特的报国之路,杀进了和父辈们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战场”。

没有硝烟也是战场

改革,改变了国家命运,也深刻影响着人民军队。

1985年6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邓小平向世界宣布:中国裁减军队员额一百万。

“虽然没被裁员,可GP300项目下马了,3年多的心血一下子就没有了……”邬江兴说,自己一个星期都没好好吃饭,蒙头睡,觉得一片黑暗。

“失业”后的邬江兴,一度当过军界“倒爷”,甚至从香港倒过单板机和微机。

虽然挣钱的诱惑很大,可仅仅当了大半年“倒爷”,邬江兴就开始觉得无聊:一个堂堂计算机总体工程师,不能为国家为军队干点正事,倒买倒卖,这叫什么事?不干了!

此时,已插上改革开放翅膀的中国,经济渐渐起飞,但作为经济发展基础之一的通信基础设施却十分落后,“装不起电话”“打电话难”是当时的普遍现象。而实现国家通信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关键之一是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程控数字交换机技术和可掌控的产业化能力。

朝着这一方向,1991年,历时6年多艰苦攻关,邬江兴带领十几名军队科研工作者成功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HJD04”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一举打破了西方国家长达20年的技术封锁。“04机”,也被国人骄傲地称为“中华争气机”。

“中国军人打仗不是孬种,搞科研也不是孬种!我们用了不到600万元、一两百人,就完成了国外需要花几亿美元、几千人做的事情。产品性能相当,制造工艺简捷,可价格只有进口的几分之一。”邬江兴说,更重要的是,这是靠中国人自己的技术内涵、技术实力和变革性的技术创新,打赢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自主创新比较匮乏的彼时中国,邬江兴有理由为胜利自豪。

以“04机”为依托,由邬江兴担任董事长,国家于1995年组建了中国巨龙通信(集团)公司。随着“04机”等国产程控交换机的量产,国外的程控交换机由最初的每线500美元,一直跌落到不足50美元,最终不得不离开中国。

仿佛是一种巧合,邬江兴说,当时中国通信制造领域最好的4家企业,巨龙通信、大唐电信、中兴通讯和华为,首字相连后,刚好组成一个意义特殊的名字:巨大中华。

这个响亮的名字,一度代表着中国民族通信高技术产业的崛起。

守卫中国信息边疆

1998年,一项在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工作——军队停止经商活动,正式在全军和武警部队实施。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再次“失业”的邬江兴带领团队——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信息技术研究所,从此集中力量转向为军队信息化和国家安全服务。

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的“神经中枢”——核心路由器技术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为破解这个难题,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邬江兴团队先后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性能Ipv4、Ipv6路由器、大规模汇聚路由器和太比特核心路由器,并自主研发出骨干路由器的核心器件“NDSC架构”的交换芯片,宣告了我国以互联网应用为特征的信息通信网络“空心”时代的结束。

本世纪初,第三代移动通信成为世界通信技术争夺的新高地。邬江兴团队再次发起冲锋,不仅掌握了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所有关键技术,而且在世界上首创了基于全IP的全新体系结构,设备性能比国外提高10多倍,成本却只有三分之一。

“守卫国家信息边疆,突破核心技术,只能而且必须依靠自主创新。”邬江兴说。

2013年9月,由邬江兴挂帅,联合国内外十余家单位、聚合500余名研究人员、历时6年潜心研究,他们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结构动态可变的拟态计算机,并通过国家863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验收。

测试表明,拟态计算机典型应用的能效,比一般计算机可提升十几倍到上百倍。而由“拟态计算”引申出的“拟态安全”概念,在美国斯诺登推开“棱镜门”的今天,将有效维护我国信息网络空间安全。

2013年11月20日,星期三,按照军队正军职最高任职年限规定,年满60岁的邬江兴被免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校长职务。

那天晚上,邬江兴难得在10点钟前回到家里。

老伴劝他:“退休了,以后就不要再那么累了……”

他纠正说:“不是退休,是免职。我还要向世人证明,不仅能当好一名优秀的校长,还能做一名优秀的教授……”

看老伴不说话,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赶紧转换话题:“再有两天就是周末了,放两天假。唉,你说,就不能放一天假吗?”

那天晚上,20多年来天天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的邬江兴,头一次没有用药就沉沉地睡着了……

(新华社郑州2013年12月3日)

为了祖国的导弹事业

——记第二炮兵某导弹旅高级工程师谭清泉

春风消融了大山里的最后一片残雪,清冽的山泉水缓缓流淌,山脚下一片片油菜花开得正盛。

就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就在这座无名深山的一道道山沟里,为了一个神圣而崇高的使命,一个如清泉般纯粹的人穷尽青春年华,一辈子无怨无悔扎根山沟,将毕生心血倾注给我国的导弹事业。

巍巍青山铭记着他的名字:谭清泉,第二炮兵导弹专家、某导弹旅高级工程师,一位坚毅果敢的共和国军人。

“作为战略导弹部队的一员,就要忠诚第一,国家至上”

平日里,谭清泉的好脾气是出了名的,可工作中一旦较起真来,也是出了名的犟。

那年,旅奉命执行某型武器发射任务。测试过程中,谭清泉突然发现某仪表数据超出额定值0.01%。

对精密的导弹武器来说,哪怕只有一丝一毫的瑕疵,其结果都是致命的。0.01%,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数字,这个极小的超差值将使导弹落点偏离目标数百米!

为慎重起见,谭清泉召集官兵重新组织单项测试。

超差再次出现,数值依然是那个令人心惊胆战的0.01%。

导弹发射在即,每耽搁一秒都是贻误战机。谭清泉再也坐不住了,连夜乘火车找生产厂家的专家们进行交涉。

厂家是一家有名的大型军工企业,专家们也都是该领域响当当的权威。面对这个来自基层一线工程师的质疑,他们拍着胸脯保证,产品出厂前都经过严格测试,绝不可能是产品质量问题,可能与操作精度和判读有关。

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差点拍起了桌子,交涉不欢而散。

谭清泉决定用数据来证明自己的判断,从基准面擦拭到安装,从测试动作现象到原始数据判读,他每个环节都不放过,一项一项分析论证。

很快,一份20多页的《关于数据超差问题分析》的报告摆在了专家们案头。报告从测试条件、测试流程、数据分析、不良影响等方面对超差原因进行了科学分析论证。

拿着这份“沉甸甸”的材料,厂家和专家们不得不承认产品在生产、把关中存在问题,并组织相关部门立即将装备返厂维修。

“作为战略导弹部队的一员,就要忠诚第一,国家至上。”38年来,凭借严谨细致的良好作风,经谭清泉之手交接的各类装备有上千台(件),经他把关的实装操作不计其数,从来没出现过丝毫差错。

有人曾劝他不要太较真,谭清泉回答说:“老一辈人研究导弹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如果我们用不好它,那就愧对前辈;如果打起仗来完不成任务,那将有愧于民族。”

“作为技术干部,就要在重大任务中排故除险,勇于担当”

高原戈壁,大国长剑引弓待发——这是我军“撒手锏”武器改变状态下首次发射。

秒针滴答,发射“窗口”悄然来临。然而,天公不作美,一场大风席卷而至,戈壁滩上天昏地暗,飞沙走石。

狂风肆虐,任务是否继续?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向总工程师谭清泉。

国之重器,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容不得半点闪失。发射“窗口”汇集多种复杂因素,机不可失。

谭清泉转身回到指挥间,翻出那本厚厚的操作手册,细细研读。少顷,他站在气象云图前,异常坚决地说:“风速虽然临近战标要求,但只要严谨操作,就有绝对把握!更重要的是,我对我们国家导弹的性能有信心!”

狂风卷起的沙石击打着弹体,发出清脆的“啪啪”声。谭清泉调整方案,镇静地走上指挥号位。

吊车展臂,长剑昂首。威武的导弹,高高矗立在发射台上。

一声“点火”,长剑直指苍穹,精确命中目标。此役,不仅创造了战略导弹恶劣气象条件下发射的纪录,也收获了上百项装备性能方面的重要数据。

“作为技术干部,要在重大任务中排故除险,勇于担当。”为了更好地肩负起这份担当,导弹每发展一步,谭清泉就跟进一步,8年间带领官兵完成数个发射阵地、上千台件设备整修任务,确保了阵地个个能用,设备件件优秀。

“我的本分就是聚焦独立发射能实战,钻透练精导弹技术”

多年前,谭清泉到某工程部队改建的导弹旅任装备部部长。虽然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现实还是令他大吃一惊:没装备、缺教材、缺人才,简直是“一穷二白”。教材可以编写,人才可以培养,但全旅官兵绝大部分甚至都没见过导弹,缺乏实物对照,对抽象的理论总是一知半解。

“没有装备自己做!”在谭清泉带领下,首先成立了模拟器材研制小组。他们把草绳当电缆、木板贴图纸、圆木作导弹——第一代模拟训练器材就这样诞生了。

有了“装备”,官兵很快掌握了导弹武器测试发射系统流程。训练大厅内,开始日日响起此起彼伏的口令声。

当装备全部配发到位,上级前来考核时,考核单上“具备实弹发射能力”的鉴定让谭清泉倍感自豪。时隔不久,这个旅首次执行某型导弹发射任务就取得圆满成功。

虽然是专业技术岗位,谭清泉却总惦记着打仗的事。由于现有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较长,他又把目光瞄向缩时快速发射问题。

2003年8月,他借鉴航天卫星发射经验,率先提出在导弹发射阵地完成技术阵地测试内容——以往,由于受传统作战观念制约,导弹部队从未尝试此种模式。

通过多方调研、缜密论证,他通过更换加长测试电缆、修改10多份操作规程和测试程序,总结探索出一个最佳缩时发射方案,一举使某型导弹发射流程缩短了一半。

“我的本分就是聚焦独立发射能实战,钻透练精导弹技术。”多年来,谭清泉先后研发了80多台训练器材,研制出公路运输车位移器、移动式平台吊装架等10余项创新成果,其中4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

“即使明天倒下,也要倒在阵地上,埋在导弹旁”

“肺癌!”2011年6月,一纸病情诊断书,让谭清泉五雷轰顶。

大山深处,55岁的他仰望满天繁星,心潮起伏:人生在世为了什么?又该怎样面对生死考验?……

面对突如其来的病魔,谭清泉选择了坚强面对,他坦然地安慰亲人和战友:“我一定能打败癌细胞!”

数小时的开胸手术,他被切除了一页肺。然而,仅仅休养了4个月,他就躺不住了,他主动找到旅领导,要求到任务一线。

人们忘不了他病后首次进阵地的情景:大山下的导弹洞库里,在一个电缆连接处,他缓缓蹲下身子,把松动的紧固件重新加固,轻声说,我最不放心的就是这个地方……

目睹这一幕,陪同他的官兵眼眶湿润。

手术后,谭清泉的身体大不如前,爬10多个台阶,都要花上几分钟,歇好几次。

可是那天,他把阵地上上下下跑了一遍,把近千个阀门检查了一遍,还提出了10多个问题。

2012年年底,上级赋予这个旅实战化试点任务。谭清泉再次请战,负责一项危险课目的把关任务。那段时间,他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天天和战友们吃住在一起。

大家担心他的身体,纷纷劝他多休息一会儿。他婉谢说:“旅领导信任我,让我来把这个关,我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

看他又开始没日没夜忙碌起来,妻子石一艾心疼地劝说:“待在山沟里吃苦受累几十年,现在年龄大了,又得了病,不能再这么不顾死活!”

迎着爱人的目光,谭清泉有些动情地说:“继续工作,就是对我最好的治疗,只有干起工作来,我才觉得自己不是病人。”

坚守深山38年,谭清泉先后4次放弃调到北京工作的机会。每次,他总是这样拒绝说:“即使明天倒下,也要倒在阵地上,埋在导弹旁!”

这是一个把祖国的导弹事业视为最高使命的军人的心声!

清泉,流淌在大山最深处的清泉,它没有大海的广阔,没有大河的奔腾,但有着自己独特的清澈与甘甜,无声无息滋润着山川大地。

大地之上,赤子之心。谭清泉,一个如清泉般纯粹的共和国军人!

(新华社北京2014年4月17日,合作者:张选杰。)

年轻的你,为什么那么勇敢

——追记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一级飞行员张超

张超,男,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2016年4月27日,在驾驶歼-15舰载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因飞机突发电传故障,不幸以身殉职,年仅29岁。


见到你,已是一幅光影定格的永恒:

蓝色头盔,绿色飞行服,剑眉朗目,帅气阳光,嘴角含着一抹微笑,平静地注视着这个世界……

有人说,你像一只勇敢的海燕,把无畏的身影留在海天;

有人说,你像一朵洁白的浪花,把无限的深情献给世间。

在渤海湾畔的一座军营里,聆听着关于你的一个个故事,追寻着你翱翔海天的航迹,我的心底漫过层层热浪,如同不远处那汹涌澎湃的海。

年轻的你,为什么那么勇敢?

2004年,你18岁,正是人生刚刚起步的年龄,成绩很好的你不顾“飞行员职业太危险”的劝阻,执意参加部队招飞。

通过层层考核,一路过关斩将,你成为当年岳阳七中唯一、全市为数不多的几名飞行学员。

你拿到招飞入伍通知书的一幕,在父亲张胜华的记忆里,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他笑着说,爸,我被空军大学录取了,我的心愿达成了……”

为你高兴之余,家人尤其是身体并不太好的母亲,也隐隐有些担心:天上飞来飞去的,有个“万一”怎么办?何况,你还是家里的“独苗”。

可那个年龄的你,哪懂得什么危险和“万一”,一心觉得只有飞行员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酷、最帅、最勇敢的男人。

“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只能指点,不会替他做决定。”开明的父母尊重了你的选择。

你是个懂事的孩子,为了让亲人宽心,到空军航空大学读书后,第一天穿军装就拍照邮寄回家,第一次发津贴也如数汇给父母。

只有110元的津贴连同那张7寸照片,父亲一直小心锁在抽屉里,留存至今。

照片上的你,笑得那么开心,略显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向往……

年轻的你,为什么那么勇敢?

2009年,你23岁,完成4年院校培养和海军航空兵训练基地1年训练后,主动申请到“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海军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

作为优秀毕业生,你有相当的把握留校任教,可你坚决要求到一线作战部队,成为一名战斗员。

报到时,团长邱柏川问你为什么来,你脱口而出:“我就是冲着王伟来的!”

王伟,那位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中英勇牺牲的海军航空兵飞行员,不知吸引了多少像你一样的热血男儿,前赴后继,投身军旅。

在英雄的感召下,那一年,大雨滂沱中,你驾驶歼-8战机率先冲出云层,在超气象条件下探路迫降。

在榜样的激励下,那些年,重大任务前,你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首批驾驶歼-11B战机飞临西沙永兴岛。

2010年,你成为同批次首个放单的飞行员和首批长机,是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2012年,你在同批改装歼-11B的飞行员中首个单飞,提前4个月完成改装任务,刷新多项纪录。

向着英雄,向着海天,你越飞越勇,越飞越好……

年轻的你,为什么那么勇敢?

2015年,你28岁,为了祖国的航母舰载机事业,告别随军不久的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女儿,义无反顾去挑战那片“世界上最危险”的着陆区。

此时,中国航母舰载机事业刚刚起步——

2012年11月23日,“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首次在辽宁舰上成功阻拦着舰;

2013年5月,海军第一支舰载航空兵部队成立;

2014年年底,我国自主培养的首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成功完成舰上起降。

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统计表明,其风险系数是航天员的5倍、普通飞行员的20倍。西方某大国刚发展航母时,平均每两天摔一架飞机,损失了1000多名飞行员。

你宽慰年迈的父母:“飞舰载战斗机虽然危险,但我有信心驾驭它……”

你做通妻子的工作:“我的梦想就是飞最‘牛’的飞机,你不就是喜欢我驾机巡天的‘帅’吗……”

你谢绝领导的挽留:“喜欢挑战是我的性格,再危险也得有人飞……”

“小伙子眼神清澈,很沉静,不张扬,主动要求来的愿望特别强烈,一看就是纯粹追求飞行事业的飞行员。”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部队长戴明盟,念念不忘面试时对你的第一印象。

2015年3月,你如愿成为中国海军最年轻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

一片更加广阔的海天,呈现在你的面前……

年轻的你,为什么那么勇敢?

2016年,你29岁,很短时间就完成上舰前93.24%的飞行架次,成绩全部优等。

作为海军破例选拔、超常规培养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之一,你承载着太多人的期待。

起早贪黑,勤学苦练,你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理论改装,半年时间模拟器飞行时间就高达数百小时。

陆基模拟着舰飞行,是所有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必须跨过的一道门槛。只有过了这一关,才具备在航空母舰着舰的资格。

以前明文禁止触碰的“反区”操纵现在成了规定动作;以前可以“粗狂”一点的陆基飞行,现在高一米低一米、速度大一公里小一公里都不行,必须“精准、守纪、零容忍”。

“舰载战斗机着陆,好比在高速晃动中做穿针引线的细活儿。”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战斗机团参谋长徐英说,“苛刻的现实条件要求每一个飞行动作必须异常精确,要把飞行技术练成肌肉记忆。”

春去冬来,在长36米、宽25米,“一比一”模仿辽宁舰有效着陆区的狭窄跑道上,你一次次降落、加速、复飞,一次次挑战着身体和心理的极限。

潮起潮涌,渤海湾的寥廓海天,见证着你飞向深蓝的壮志豪情……

年轻的你,为什么那么勇敢?

2016年4月27日,当歼-15突发故障,像一头失控的钢铁猛兽高高跃起,在生与死的边缘,你仍在尽最大努力推杆,试图挽救飞机……

那天,连续完成两架次海上30米超低空飞行后,你驾驶117号战机执行当天最后一个架次飞行任务:陆基模拟着舰接地。

可是,就在你近乎完美地精准着陆后,已经接地滑跑的飞机突报“电传故障”,机头急速大幅上仰,在超过80度仰角情况下猛然下坠。

“现场视频和飞参数据显示,从12时59分11.6秒发现故障到59分16秒跳伞,短短4.4秒时间里,他只有一个动作,就是竭尽全力推操纵杆,力图制止机头上扬,避免战机损毁。”戴明盟说,4.4秒对于排除故障是短暂的,但对于生死关头实施自救却已足够。

你应该懂得,战机系统集成程度很高,一旦出现故障,留给飞行员的处置余地很小;

你应该知道,发现故障后第一时间跳伞,飞机姿态保持相对较好,生还的概率肯定很大;

你应该明白,如果故障排除不了,飞机一定会迅即坠毁,机毁人亡。

然而,你无暇顾及这些“应该”,而是做出了最“不应该”的举动,在飞机几乎垂直地面时才选择跳伞……

年轻的你,为什么那么勇敢?

跳伞后坠地受重伤的你,留给战友的最后一句话竟然是:“我是不是要死了,再也飞不了了……”

机场的光电经纬仪监控视频,忠实记录下了那惨烈的一幕:失控的飞机狠狠地砸向跑道,浓烟滚滚。而你,几乎就在飞机开始下坠的一刹那弹射而出,被重重地摔在几十米外的草地上。

“从拉中央弹射手柄到点火,只有零点几秒钟的时间,穿破座舱盖,然后人和座椅才弹出来。”当天在塔台指挥的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参谋长张叶说,“他当时的反应相当快,一般人很难做到,说明平时对装备研究非常透彻。”

然而,因高度过低,角度太差,你被直接弹到地上。

张叶和战友们风一样跑过来,解下你的氧气面罩和头盔,大声呼喊着你的名字。

“他就说了那一句话,没有一点埋怨的意思,还想着尽快恢复身体,想着飞行。”回忆起那个悲伤的场景,张叶潸然泪下,“按计划,再有3天他将驾驶战机真正到航母飞行,梦想成真。他不甘心……”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你难以割舍的依然是飞行……

年轻的你,为什么那么勇敢?

人们说,男人都有一个飞翔的梦想,但飞行从来都是勇敢者的事业——与风险相伴,与生死相依。

2016年4月27日15时08分,一颗勇敢的心永远停止了跳动。

“求求你,再叫我一声老婆,再叫我一声亲爱的……”匆匆赶来的妻子张亚,久久地吻着你冰冷的嘴唇,含泪剪下自己一绺头发,放在你上衣口袋里。

“爸爸,我要爸爸,爸爸去哪了?……”追悼会上,你两岁多的女儿含含的一声声呼唤,令所有人泪如雨下。

“我们会带着你的证章,飞上航母,完成你未竟的心愿……”战友们强忍悲痛,轻轻地、轻轻地换下你胸前的飞行等级证章。

事故发生后,海军政治委员苗华第一时间赶往部队,途中得知张超经抢救无效英勇牺牲,将军眼眶湿润,久久不语……

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含泪挥笔:“张超烈士先进事迹感人、催人奋进,他是为人民海军航母舰载机事业牺牲的第一位英烈,我们将永远缅怀他,并誓将他的未竟事业进行到底。”

6月16日,张超牺牲50天后,戴明盟第一架、张叶第二架、徐英第三架……一架架绰号“飞鲨”的歼-15舰载机再次呼啸起飞,在碧海云天间展翅翱翔。

(新华社北京2016年8月1日,合作者:吴登峰、梅常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