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的前提是消除特权
“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在2018年1月11日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各级领导干部。人们记得,党的十九大报告同样强调“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十九大闭幕以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中央政治局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多次讲到“反对特权”的问题。
坚决反对特权现象,是中央一以贯之的坚定政治宣示。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上百名“老虎”落马,无数“苍蝇”被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法治国家的毅力和决心,法治社会下没有不被查处的“铁帽子王”。
从本质上讲,特权是反制度、反社会的,因而对社会公正危害极大。由于特权造成某些职业和某些人群的优势地位和另外一些职业和人群的弱势地位,会使社会公正的天平发生严重倾斜。可以说,哪里有特权,哪里就有不公;哪里有“法外之权”,哪里就出现腐败。值得警惕的是,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滋生蔓延,总会有一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正因为如此,特权腐败往往被“去道德化”,反而成为权势象征,使一些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只要有特权存在,就会产生断裂,官与民之间就容易产生疏离,就难有“鱼水之情”,这是非常可怕的结局。
从世界范围来看,如果执政党内产生特权而得不到及时清除,当积重难返时将会导致民怨沸腾、丧失政权。苏共的教训,足以令人警醒。
从历史教训来看,制度性的特权存在,是中国历代社会革命产生的根本原因。一个有见识的政治家应当对特权现象保持高度的警觉并着手减缓并剔除之,自上而下的反特权比自下而上的革命,对政权有利得多。
特权犹如臭豆腐,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却有着惊人的共性。伟人毛泽东用一句极为生动通俗的话,准确地概括了臭豆腐的特点:“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特权也如此,它名声臭,但用起来爽!
正因为如此,并非每个人都能意识到特权的危害性。当前各种党内教育活动中,反特权教育还不够深入,或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比如在检察系统、公安系统,已经进行了多次反特权思想的专项教育活动,也出台了一些相关规定。但书面规定与权力互动、权力运行的实际规则相比,还有很大距离。
反特权教育的根本缺失,主要根源是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干扰。有些官员把权力带来的种种好处,看成是自己的特权,并竭力去维护和扩大这种特权,甚至不惜去损害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以及社会公平正义。
反腐前提是消除特权。就中国现实而言,这需要有效约束公权力,使其回归本位。反特权就像一个枢纽,牵连着依法治国、收入分配改革、官员财产公开、预算透明等当下中国的重要改革节点。
首先,建立健全权力相互对等制约的机制,建立健全公众监督权力的可操作渠道,强化对“一把手”的群众监督、媒体监督。因为各级领导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公权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的前提,是要进一步加大政务信息公开。
其次,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一把手”自觉接受监督管理的自觉性,同时构建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并与人大制度相对接。
再次,要不断建立和健全公民维护权利的制度,让公民能低成本地维护自己的公民权利。在党内进行反特权教育,一方面要强调官员的带头表率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不以官员的意志为转移的制度建设,对公权力的自由裁量权进行有效约束,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特权现象。
此外,还要积极稳妥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克服消除特权,关键要解决思想问题,更要解决制度问题。应深化各领域体制改革,从思想上和制度上遏制和消除政治和社会领域中存在的特权现象。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唯有让“特权”时时刻刻处于“阳光”之下,变得“透明”起来,那些掌权者才会心有所惧,收敛贪欲,“消除特权”这种执政者与公众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才会叫好更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