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汪冠春
初心是让每个人拥有智能助理
人·物·名·片
汪冠春,来也联合创始人兼CEO,原百度筷搜和智能交互应用团队负责人,今晚看啥联合创始人兼CEO,上海交大本科,普林斯顿大学机器学习专业博士。参与研发百度语音助手和小度机器人等人机对话型产品。2015年6月二次创业,公司推出的第一款面向消费者产品是智能秘书“小来”,2017年正式推出面向企业客户的智能对话式运营解决方案“吾来”,帮助企业打造各行业特定场景下的智能助理。目前已经在母婴,通信、商旅,金融和汽车等行业实现了商业化落地。
他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机器学习专业博士,也是中国获戛纳创新金狮奖的第一人。如今,他倾注所有的积累与智慧,只为“让每个人都拥有一位助理”的初心。陪伴、提醒到习惯养成,他在用AI智慧包裹人们的生活。然而,在学霸和创业之星的光环背后,他也有过失落与彷徨……他就是来也联合创始人兼CEO汪冠春。
10分钟电话,得来100万元投资
汪冠春是上海人,在美国读完博士后,却没有回到故乡上海,而是选择来北京创业。据他自己描述,当时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完博士,他就已经下定决心要回国创业。
选择上海还是北京,确实是他思考过的一个问题。他分享了两个小故事,或许从中就能找到答案。第一个故事是,他在美国读书的时候,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到纽约去做了一个分享,介绍自己的创业经历,包括从硅谷回国创办百度,选择在北京中关村。“中关村应该是个最多的科技人才聚集地,所以如果要做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一家科技公司的话,中关村是个好的选择。”汪冠春说。
另外一个故事是,汪冠春的天使投资人徐小平,主要时间都在北京,“当时我们的想法是,如果找钱也是在北京,人和钱都在北京,创办公司最好是离人才和钱近一点,所以最后选择了北京,落地中关村”。
对于创业来说,找钱是重要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汪冠春和小伙伴们决定要创业,且立志要做中国的Netflix。可是作为刚毕业的学生,他们不认识天使投资人,对风险投资也知之甚少。他们是如何完成融资的呢?
汪冠春通过一个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认识了徐小平。然后,徐小平给他打了一个电话。他在电话里跟徐小平介绍了要创业的想法,大概10分钟的一个电话吧,徐小平最后就落下一句说:“只要你们回国创业,我就愿意投资你们。”
其实在打这个电话之前,汪冠春见过徐小平一面,而且是一次很偶然的遇见。他记得在大一的时候去登黄山,在路上的时候,一个朋友说那个是俞敏洪。他一下就看到了新东方三个合伙人俞敏洪、王强和徐小平。他记得他当时还斗胆提出,“我们来张合影吧”,那是跟徐小平的第一次邂逅。
“这是我们非常幸运的地方,我没办法完全去猜测徐老师当时是如何做这个决策的。但我觉得,徐老师可能被我们的热情所打动吧?我告诉徐老师,说我们想做中国Netflix。然后,我们是学习机器学习的,可以开发个性化推荐系统,这对于做好一个影视发现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汪冠春说。
当汪冠春拿到博士学位,回到北京的时候,投资人徐小平在他们见面的第二天,就往汪冠春的个人账户上面打了100万元,这是让他非常意外,因为那时候,公司还没有成立,徐小平是把钱直接打到他的个人账户上,他人生第一次在个人账户里面有了100万元的资金。
汪冠春突然间有了一种非常大的信任,就有了很强的动力,希望能够把这个事业能做好。于是,他给自己的联合创始人打电话说“钱已到账,可以开干了”。
创业起步,犯下两个错误
拿到这100万,汪冠春推出第一个产品是阿甘网。它是一个在线的蓝光的DVD租赁业务。但是网站的运营,并没有当时预想的那么好。
“刚起步的时候,我们想要用个性化推荐这样的技术,去做一款好的影视作品的发现产品,它确实是能带来收入。因为我们把很昂贵的蓝光碟片,以租赁的方式提供出去的时候,那些最喜欢蓝光的发烧友们,他们是会选择这个服务的。从服务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获取收入了。”汪冠春说。
但令汪冠春没想到的是,团队因此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在开始的时候做了比较重的业务,阿甘网不仅有线上推荐的系统部分,还有很重的线下运营部分。“记得当时跟《新京报》达成合作,它会帮着去送和回收蓝光的碟片。快递当时还不发达,所以我们选择的是一家投递报纸的公司。花了一两个月时间,业务流程跑通了,但回过头来看,对于我们刚毕业的有技术背景的创业人员来说,这块并不是我们最擅长的。”
另外,团队犯了更致命的错误是,选择的市场并不是一个增长的市场,或者说不是一个大众的市场。“当时觉得蓝光会越来越普及,但从今天来看,留给蓝光的时间窗口非常短,它在小众市场里得到了一些发展,但很快就被在线流媒体这种新型的方式替代了。”
在花掉100万元创业资金中的二三十万之后,汪冠春决定转型。他觉得对于天使投资人来说,失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因为很多想法都是不靠谱的,他们最喜欢的应该是快速失败、快速转型。当他跟徐小平说想从阿甘网转成“今晚看啥”这个业务的时候,徐小平蛮兴奋,也给了意见:是不是应该转型得更彻底一点?干脆就不要做影视,不要做推荐这件事情了。
转型之后,公司做了一些产品的研发,把原来相对复杂的系统中不需要的、冗余的部分剥离掉,留下最核心的推荐系统这部分,然后把它精雕细琢,做得更好,体验更好。这个过程之后,公司很快做用户运营,取得了市场的积极反馈。“我记得当时去找用户的时候,是在豆瓣、贴吧、新浪微博上面,我们做了一些运营活动,用户数量在不断地增长。大概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有1万用户,接下来就有10万用户,再做一些运营之后,可能就能达到百万用户的级别。”汪冠春说。
有了运营,有了用户,汪冠春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成功了。他记得,有一次在微博上推出了一个活动,让大家做一个小游戏:IMDB前250部电影,你看过多少部?当做完游戏之后,会推荐跟个人喜好匹配的其他电影。“没想到,它在微博上非常快地传播开来。最早可能是创投圈里边比较喜欢尝鲜的人,后来我们发现它吸引到了非常高级的影评人,他们看过的电影特别多,有看过150部、200部的人,都在参与这个活动。然后,他们又会带动很多的影迷来做这样一个活动,当天一下子就有数十万的用户流向我们的网站,把服务器都搞瘫了,挂了大概一两个小时。虽说那时候焦头烂额,但那感觉非常爽,觉得我们应该是做对了一些事情。”汪冠春回忆说。
项目做起来了,收购也来了
有了成功的快感后,汪冠春的感触更加深刻:当我们最开始想要赚钱的时候,想要有正向现金流的时候,用户获取比较艰难。而当我们开始做免费服务的时候,用户越来越多,“今晚看啥”更受大家欢迎了,“应该是互联网创业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今晚看啥”是一个免费服务,所有用户都可以使用,都可以去做影视作品的搜索,并且获得个性化的推荐。“公司唯一的收入就变成了广告,当时有一些新电影上映的时候,电影广告服务商也会找到门来。”
汪冠春说,虽然有广告收入,但无法支持公司的运营。此时,很多投资人找上门来,说业务做得不错,产品体验很好,能不能投资,“这是比较正向的反馈”。他说,互联网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可以规模化地提供个性化服务,那些看上去最优美的互联网模式都是平台模式,但往往一家独大,所以之前烧多少钱都没关系,因为当实现垄断的那一天,一年赚的钱可能比前面十年亏的都要多,这也是风险投资家愿意投资早期互联网公司、让他们烧钱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随着“今晚看啥”的进一步发展,这个项目很快被收购了。“2012年的时候,大家觉得这是个非常烧钱的领域。我们在融资的过程当中,也有很多投资人建议找战略性投资人。真正找战略性投资人的时候,就发现百度、阿里巴巴这些大公司对我们这样一个阶段的团队来说,更希望是收购。”汪冠春说。
刚开始,徐小平建议汪冠春接受阿里的投资,因为阿里巴巴当时已经私有化了,虽然是后给offer,但给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offer,有阿里巴巴的股票。“徐老师作为投资人,更加敏锐地意识到,阿里巴巴的股票是非常值钱的,最后证明徐老师是正确的。”汪冠春说,当时选择百度的原因主要还是对科技、对技术的崇拜,他眼中的百度是一家非常讲究技术、技术驱动的公司,自己对李彦宏非常崇拜,希望有机会到百度工作,看一看这家科技公司是怎么运作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百度那时有自己的视频业务。
刚被百度收购的时候,汪冠春觉得“今晚看啥”在百度支持下,自己的独立品牌是能够独立发展的,最初的目标也是这样。但他们很快发现,开始做百度视频移动端的时候,它的爆发速度非常快。那时百度视频的老大做了一个很英明的决策,决定不再运营“今晚看啥”这个品牌,把所有力量集中到百度视频上面,让产品的用户体验、发展速度可以更快。
“后来我们在一年的时间里,帮百度视频移动端做到了1个亿的用户。我觉得这跟聚焦是非常相关的。从某种角度来说,‘今晚看啥’的品牌没有继续运营下去,但让我们把个性化推荐系统运营到了一个更高的用户量级上面。”汪冠春说,把“今晚看啥”内核的个性化系统融入到了百度视频当中,相当于为百度做了一个技术上的支持,但自己原来的品牌没有了,于是想到了再次创业。
对于在百度的经历,汪冠春说为他后来的再创业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在百度一年后,他从百度视频的团队转到了自然语言处理团队,负责智能交互应用团队。那个时候,百度开始认识到像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在快速增长,需要提前去做布局。所以在百度这个大平台上面,他很好地看到最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而且能亲手用这些技术创造性地做产品创新,比如当时做的小度机器人,以及为百度地图、去哪儿做的对话机器人。“只有像百度这样的大公司能给到,那时候比较年轻,光靠创业是看不到这些认知的。”
从头归零,创业再出发
做了一段时间后,汪冠春觉得人工智能技术和服务,可以做很好的跨领域结合,可以以智能助理这样的产品形态去落地。一想到这,他重新燃起了创业热情,觉得是时候离开百度,开始新一次创业。
在2015年,汪冠春在和伙伴们去了一趟美国硅谷,完成了一次“朝圣之旅”后,启动了他的再次创业。
汪冠春说百度内部曾推过几次类似想法的落地,但最后没做起来。在此情况下,他跟老搭档胡一川碰了一下,于是有了美国硅谷的“朝圣之旅”。
在硅谷,汪冠春和伙伴们看了YC,在西部大峡谷做了自驾游。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有了更多的讨论,讨论再创业的话怎么做。如果是做智能助理的话,那公司应该怎么发展?
“这个旅行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有点像是重新对我们自己进行了一个洗礼,一个归零的过程。这个旅行之后,我们就都下定决心说从百度离职,再次开启创业。”汪冠春说。
新创业项目毫无疑问是一款智能助理产品,名叫“来也”,基于人工智能、智能交互的技术。汪冠春说,个性化推荐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种,也是智能交互的一种,所以做“来也”一定程度上是“今晚看啥”的延续,“当然这次创业我们有更大的梦想,希望这个品牌,能够让千家万户都知道”。
项目早期,汪冠春他们花自己的钱做些投入,但很快得到了资本市场的支持,徐小平再次义无反顾支持他们,同时得到光速、红杉、澎湃的第一轮投资。
汪冠春说,他们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升级,当时有一个很容易获得投资的原因,是因为美国出现了一家对标公司,叫Magic,它其实就是YC孵化的,很快就拿到了红杉千万美元的投资,而且红杉的一个大佬迈克·莫瑞兹,投谷歌的那个大佬,坐在董事会上面说,Magic会是下一家谷歌。所以,国内一下子就有很多投资人看好这个赛道,也招来了很多的竞争对象,大概有四五十家公司跟“来也”站在同一个赛道。
今天再回过头来看当初的决定,汪冠春说,做好一个直接面向C端的全能型智能助理,想法是非常棒,但难度依然非常大,要把所有的服务聚合起来,然后让用户能够通过非常自然的方式进行交互,让机器能够听懂每一句话,识别出每一个意图,还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即便是美国的Magic,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认知得到提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我们理解今天要做一个全能型的智能助理入口是很难的,但智能助理会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落地到一个一个垂直领域、一个一个特定场景当中。”
对于智能助理,很多人可能还难以理解,它具体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汪冠春举个了例子,他们推出面向C端的产品“小来”,是一个智能秘书,他的日程安排,都是“小来”帮他做的,“我只要跟它一句语音,它就能知道我的某个行程”。同时,“小来”管理整个行程日历,它会让同事、家人时刻知道我的行程,“所以它不仅提醒了我,还会把我的信息同步给我最近的人”。
汪冠春说,要让机器真正能够听懂人的语言,真正能够理解用户的意图,这是新的技术能够做得更好的。大家可以想象,我们打一个电话过去,光输123456就要输好半天。我们希望机器人能够理解大部分人的需求,甚至是一些小众、个性化的需求,且能够快速去执行。
曾经有个科学笑话,有位科学家有两台机器人,他让一台机器人学法语,另外一台机器人学西班牙语,于是让它们俩开始用这种深度学习的方式开始学,然后科学家就回家了,过两天他回来以后,他发现这两台机器在交流,而且用了一种他完全不知道的,机器之间形成的一种语言在交流,人类完全听不懂,不断地聊聊聊……科学家疯了,于是拿斧头就把两台机器全给劈了。那么未来,AI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汪冠春说,类似的事情在他们公司也发生过。在做对话机器人时,出现一个小失误,两个闲聊的机器人相互进行沟通,然后聊得停不下来,占用了太多的服务器资源,直到服务器资源耗尽,它们才停下来。“这就是今天技术还不够好的一种体现吧?如果说对话机器人真的足够好的话,应该像人一样,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和结束。”
对于选择中关村在创业,汪冠春说,中关村是风水宝地,是创业者梦想开始的地方。尽管他第一次创业有过转型,也有过非常困难的时候,但因为他们选择了北京,选择了中关村,选择了互联网创业,赶上好时间被百度收购。回过头来看,做“来也”也离不开中关村,因为中关村象征着中国科技的制高点。“今天的这个创业,是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的,如果不在中关村,很可能招不到足够优秀的人才,身边也没有那么多有创业想法的人跟我讨论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