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刘一锋
把太阳能送到每个需要的角落
人·物·名·片
刘一锋,八度阳光创始人、CEO,入选2017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名单,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拥有60多项专利,获得一百多个科技创新奖项。为了创业,决定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休学两年。研发出的柔性晶硅太阳能材料达到国内领先的22.09%转化效率,产品得到联合国人居署、国际生态安全组织的认可。
在别人眼中,阳光也许只是亮光,但在八度阳光创始人、CEO刘一锋眼里,阳光就是电。
刘一锋开始太阳能充电研究的时候,刚好14岁;从14岁到23岁,他获得了60多项个人专利,100多个科技创新大奖,研发的柔性晶硅太阳能材料,国内最轻、最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如今,这位1994年出生的创业者已经获得4轮融资,拥有一条100兆瓦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他坚信:能够用自己充满“阳光”的能量,战胜创业路上的风雨。
让每个人随时随地用上太阳能
刘一锋团队主要从事高效太阳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项目开发。他们建立工厂生产线来生产产品,同时把产品推向分布式太阳能电站、户外交通领域,包括在国家光伏扶贫项目中承担了很多建设任务,“最终把我们的奇思妙想变成了一个个现实产品,并且让它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当中”。
提起刘一锋团队,最厉害的一个研发成果叫作“柔性晶硅太阳能材料”。这个材料主要是用来进行光伏发电,把太阳光转化成电能,它和普通的光伏发电材料的区别有两个:第一个是它的转化效率高,同时因为用了更薄的硅片,发电成本能够大大下降,“现在可以做到和普通的火电来竞争的一个状态”。第二,这种材料具有一定的柔性,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比如说承重有限或者需要弯曲、需要随身携带的场合,也可以使用这种太阳能材料。
“我们把这种太阳能材料真真实实地用在每一个需要能源的角落,适用性更广。”刘一锋团队研制的这种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户外产品、路灯、高速公路监控设施,甚至帐篷上。
他说,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最大的特征在于它是最方便的一种发电方式,比起其他任何发电方式,如火电、水电或是风电、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太阳能最方便。只要展开太阳能电池板,面向有光的地方,它就能发电,所以太阳能的应用场景就更适合于分布式发电,包括户外的、零散化的用电场合,“所以我们希望把这种材料推广到需要能源的户外场景,让每一个人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太阳能”。
刘一锋将公司取名“八度阳光”,这是因为“阳光源源不断的产生电能,电能又可以带来财富,我们希望用太阳能提供生活用电,所以就叫‘八度阳光’”。
刘一锋最早想研究太阳能,是因为2008年。他老家在陕西汉中,受到汶川地震的影响,电路管网断了,“当时住在帐篷里面,很多帐篷都没有电”。所以在那个时候,他就在想能不能用太阳能提供应急供电,于是开始探索太阳能材料。那一年,他14岁。
“当时通过网络查阅一些资料,进行一些兴趣性的探索和了解。高中之后,我在学校的竞赛班上学,学物理竞赛,按照大学课程体系来学习和实验。我们做了很多物理实验,同时也做一些科技创新的探索性项目。从那时候开始接触和研究,后来也是因为科技创新有一定成果,被清华大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录取。”刘一锋说。
在清华大学,刘一锋选择的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刚开始只是做研究,但后来,他的想法有了改变。
“我们参加了一些科技创新比赛,有的比赛有一些投资人、企业家来当评委,所以受到他们的关注和启发。他们觉得,一个研究只有通过和产业结合,才能验证这个技术,同时也必须借助产业的力量推动技术更快地发展,因为一个技术最终还是要被应用,才能够产生应有的价值。”刘一锋回忆了决定创业的初衷。
“休学创业是创业的必修课”
2015年的10月,刘一锋刚上完大二,他成立了公司,有了核心团队,也获得了投资人的投资。
“有了这些投资和这些同事,我们核心团队一定要对企业负责。我觉得一边上学、一边创业的话,可能学也上不好,创业也创不好,我这个人比较喜欢把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一个事情上,如果牵扯非常多的事情,可能每一个事情的效率都不高,所以就选择休学来创业。”刘一锋认为,休学创业是创业的必修课。
他说,在清华有很多企业做得很不错,且都是学生创立的,可能最早先是以兴趣、以兼职的身份来做,但企业真的要走上正轨,一定需要全职的人来做这件事情。“这对我的人生来说,是很有帮助的一件事情。毕竟在学校这种象牙塔的环境里面,成长是片面的,真正带领一个企业需要全方位的成长。有句话说创始人的成长速度,一定要跟得上企业的成长速度,不然的话就会失控。所以,这几年不管我们企业是否创造了很多财富,还是说积累了很多资金,倒不是我最大的收获,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的成长,这是我创业两年多来最大的一个收获。”
在全心创业的一年,刘一锋带领团队真正走到这个行业里面。在国内,科研和行业离得很远,很多科研技术,可能在20年、30年以后才会真正的应用到这个行业里面。而行业需要的一些技术革新,或者需要做的一些技术问题的解决,它和科研又离得很远。“休学第一年,我们走到这个行业里面。我们知道我们研究的这些工艺问题,怎么通过设备最终实现产品的量产,产品的成本问题怎么去核算,产品的良品率、生产效率、供应链管理体系、行业运作方式、项目开发、销售方式,包括产品质保期在行业供认的情况下是怎么样的,等等。”
另外的收获是,在这一年,刘一锋团队逐步有了制度的观念,在公司建立起了制度体系,并逐步完善。“因为制度不光是落在纸面上,更多的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对于项目的管控、财务的管控,包括采购、供应链管理,都是需要制度来约束的。”
尝试不同方向后决定聚焦
成立公司后,刘一锋和团队最早想做的消费品,如太阳能手机充电器,但他们发现这个产品的产业链条太长,而他们擅长的还是做材料。
刘一锋考虑到,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来说,聚焦是很关键的。他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尝试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向,也和其他企业合作过,做一些高速公路的路面、在一些玻璃幕墙上面用太阳能电池来做,也给一些电动汽车的表面贴一些太阳能电池……“很多应用,我觉得很新颖,且有一定前景,我们就和他们去合作做研发。通过尝试,我们才发现,其实每一个行业,虽然看上去简单,但其实里面很复杂,所以我们更多的是聚焦在自己最擅长的环节上,通过合作来产生更多的价值。”
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刘一锋发现,真正能够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并且让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反而是做好自己这个独特的、最擅长的环节。“哪怕我去给别人做辅助,作为它的一个配件,给它供应,往往才真正有利润,并且能够持续做的一件事情。”
2016年底,刘一锋带领团队建立了一条三兆瓦的实验生产线,给电站等客户提供太阳能电池板。如今,北京公司加上工厂将近50人,从一个研发者到一个家企业的综合管理者,年轻的刘一锋在管理上也日渐成熟。“管人这件事情就是三点:第一是怎么去吸引人;第二是怎么去激励人;第三就是怎么去培训人。从企业的管理上来说,当然是靠制度,其实真正的层面上来说,更多的是靠企业的凝聚力,企业的文化。”
现在公司已经慢慢走上正轨,刘一锋的心态现在和刚创业的时候相比也有了变化。他现在不着急了,很多时候,觉得时间是会解决问题的。他说“不着急”,体现的不光是平时做事的风格,更多的是企业发展,企业需要耐心去经营,包括开拓市场。“刚开始,别人是不会相信我们这个品牌和产品的,只有通过逐步的沟通,最终建立起一个信任。”
作为90后创业者,对于90后这一群体的创业者,刘一锋有自己的一些看法:90后的创业者,第一,做事很快,执行力很强,决策过程也很快;第二,90后创业者非常有拼劲和闯劲,很多90后还没有成家,相对来说还在追随自己的梦想,能够更纯粹,更加努力敢于拼搏,能够7× 24小时去做这件事情,这也是很多投资机构投90后的原因;第三,90后在学习能力方面非常强,在接受新鲜事物方面非常快,很多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代生的市场机会,都被90后所强占。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90后也有一些缺陷,要实现自己人生体验的最大化,变得更加自我。
“企业管理不能有个性化的东西在里面,必须要基于非常理智地去思考和判断。由于90后耐心程度,在考虑决策上用的时间不够,所以在企业发展快的同时,步子迈得太快,导致根基不稳,出了很多问题。”对此,刘一锋相信一点:“我们这一代人来创业的话,可能有一些新的想法、新的技术,这是我们创业的基础,我们的优势就在于跑道够长,可以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