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数量规模特征
(1)项目数量多
“三年大变样”甚至“一年一个样”已经成为人们对国内大城市快速变迁的惯有印象,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城市建筑的更新之快、建设之密集。作为一种大型城市设施,商业综合体项目的密集开发已经成为旧城更新和新城扩张的重要推动力。尤其是2009年后,随着一线城市商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住宅市场严厉调控,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开始迅速涌入国内二、三线城市,包括杭州、成都、天津、常州等在内的多个城市都提出了规模宏大的综合体建设规划,二、三线城市商业综合体开发进入全面发展阶段(顾萌和韩文兵,2013)。
以杭州市为例,2016年一年开业的商业综合体就超过20家,而2017年仅大型商业综合体就有9家将陆续面市,单年新增体量接近300万平方米(浙江省商贸业联合会,2017)。此外,根据相关媒体统计,江苏省南京市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新增了超过10家商业综合体,而该市2010年前的存量商业综合体项目仅6家;安徽省合肥市在2017年则有近30个商业综合体项目计划开业,总体量超过280万平方米(张希和闫紫晴,2016;苏观福,2017)。商业综合体项目在短时期内的密集开发,在促进城市面貌快速更新的表面之下,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部分商业项目在未经充分论证就匆忙上马,往往面临着配套基础设施滞后、周边消费客源不足、招商层次低下、运营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成为日后项目可持续运营的重要隐患。
(2)建筑规模大
商业建筑规模的大型化特征不仅仅表现在国内一线城市,二、三城市在近年来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动辄数十万方体量的大型甚至巨型商业综合体项目。早期开发项目如北京华贸中心(2007年开业),总建筑面积接近100万平方米,包含了国际写字楼、国际五星级酒店、大型百货和购物中心等商业业态;上海典型案例如港汇恒隆广场(1999年开业),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主要由购物中心、国际写字楼和高档酒店式公寓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双塔写字楼建筑高度均超过了200米。2009年后,随着二、三线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快速发展,综合体建筑的大型化趋势更加明显,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包括武汉光谷步行街(建筑面积约120万方)、成都富力天汇中心(建筑面积约60万方)、重庆龙湖时代天街(建筑面积约60万方)、苏州圆融时代广场(建筑面积约51万方)、杭州城西银泰城(建筑面积约40万方)等等。超大体量综合体建筑的流行,一方面是由于极高的人口密度和城市土地的稀缺迫使进行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另一方面则是在于长期以来地方管理者对于大型建筑或地标建筑的“偏爱”,高大、华丽的建筑外形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也更能彰显项目等级以达到开发商的宣传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