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可以”与“不可以”
分析人工智能取代工作岗位,不能仅仅用传统“低技能”vs.“高技能”的单一维度来分析。人工智能既会产生赢家,也会产生输家,这取决于具体工作内容。尽管人工智能可以在基于数据优化的少数工作中远胜人类,但它无法自然地与人类互动,肢体动作不像人类那么灵巧,也做不到创意地跨领域思考或其他一些需要复杂策略的工作(因为这些工作投入的要素和结果无法轻易量化)。下面我用两张图来解释一下,第一张分析体力劳动,第二张分析认知劳动。
对于体力劳动来说,X轴的左边是“低技能、结构化”,右边是“高技能、非结构化”。Y轴下边是“弱社交”,上边是“强社交”。认知劳动图的Y轴与体力劳动一样(弱社交到强社交),但X轴不同:左侧是“优化型”,右侧是“创意或决策型”。如果认知劳动的重点是将数据中可量化的变量最大化(例如设置最优保险费率或最大化退税),就归类为“优化型”的职业。
这几条轴将两张图各分为四个象限:第三象限是“危险区”,第一象限是“安全区”,第二象限是“结合区”,第四象限是“慢变区”。工作内容主要落在“危险区”的工作(如卡车司机、定损员等)在未来几年面临着被取代的高风险。“安全区”的工作(如导游、心理学家、按摩师等)在可预见的未来中不太可能被自动化。“结合区”和“慢变区”象限的界限并不太明确:尽管目前不会完全被取代,但工作任务的重组或技术的稳定进步,可能引起针对这些工作岗位的大范围裁员。
在左上角的“结合区”中,大部分计算和体力性质的工作已经可以由机器完成,但关键的社交互动部分使它们难以完全自动化。所以,最可能产生的结果就是幕后优化工作由机器完成,少量人类工人仍会是客户的社交接口,人类和机器形成共生关系。此类工作可能包括保安人员、报税员甚至放射科医生。这些工作消失的速度和比例取决于公司改造员工工作内容的灵活程度,以及客户对于与计算机互动心态的开放程度。
落在“慢变区”的工作(如水管工、建筑工人、平面设计师等)不依赖于人类的社交技能,而依赖于动手能力、创造性或适应非结构化环境的能力。这些仍是人工智能的短板。由于不断发展的技术会在未来几年中慢慢提升这些短板,所以此象限中工作消失的速度,更多地取决于人工智能能力的实际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