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孝经(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祭法

郑玄《礼记目录》云:“名曰‘祭法’者,以其记有虞氏至周天子以下所制祀群神之数。”

“祭法”之题,郑玄《礼记目录》认为,本篇乃记载有虞氏至周朝制定祭祀天地群神的法度,故以“祭法”为题;任铭善《礼记目录后案》认为是以篇首之字命名。两说皆可成立。

本篇首节谈四代禘郊祖宗四祭之法,末节论圣王制祀之原则,与《国语·鲁语》“展禽论祭爰居非政之宜”之辞大同小异,学者多主张应是《祭法》录自《鲁语》,只是文字略异。此外,其他内容较为驳杂,不过皆与祭祀有关:或记祭祀百神之场所;或记天地万物生死之名及五代改变祭祀对象之祭;或记天子至庶人设庙祭祖之法度;或记天子以至庶人立社(土地神)制度;或记天子以至庶人所祭小神之名称与数量,章太炎《大夫五祀三祀辨》据“司命”、“泰厉”之小神名推论此乃采楚俗而成;或记天子以至庶人下祭未成年子孙之制。

本篇《祭法第二十三》,全篇选释。

1. 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1],祖颛顼而宗尧[2]。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注释】

[1]禘:祭名。郊:祭名。郊某,指祭天时以某先祖配祭。喾(kù):传说的上古帝王。本节写在古帝先王之前的禘、郊、祖、宗四字都是祭名。

[2]颛顼(zhuānxū):传说的上古帝王。ft

【译文】

上古时的祭祀方法:有虞氏以禘祭祭黄帝,在南郊祭天时以喾配祭,以祖祭祭颛顼而以宗祭祭尧。夏后氏也以禘祭祭黄帝,在南郊祭天时以鲧配祭,以祖祭祭颛顼而以宗祭祭禹。殷人以禘祭祭喾,在南郊祭天时以冥配祭,以祖祭祭契而以宗祭祭汤。周人以禘祭祭喾,在南郊祭天时以后稷配祭,以祖祭祭文王而以宗祭祭武王。

2. 燔柴于泰坛[3],祭天也;瘗埋于泰折[4],祭地也。用骍犊[5]。埋少牢于泰昭[6],祭时也。相近于坎坛[7],祭寒暑也。王宫[8],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坛[9],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10],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

【注释】

[3]燔柴于泰坛:古代祭天,在祭坛上堆积薪柴,将玉帛与牺牲放在柴上燔烧,使祭祀的心意透过气味上达天神。燔柴,祭仪之一。泰坛,是为祭天而设的坛,在都城南郊。坛,堆土而成的高台。

[4]瘗(yì)埋于泰折:古时祭地,将缯帛牺牲埋于祭祀的地方,使祭祀的心意下通于地祇。瘗埋,是祭仪之一。瘗,埋。泰折,为祭地而设的土台,在都城北郊。

[5]骍(xīnɡ)犊:赤色的小牛。骍,赤色马。

[6]少牢:以羊、豕为牺牲。埋少牢也是祭仪之一。泰昭:祭四时的坛名。

[7]相近:郑注认为是“禳祈”二字的声误,禳是禳却灾患之祭,祈是祈求福报之祭,寒于坎,暑于坛。

[8]王宫:与下列“夜明”、“幽宗”、“雩(yú)宗”,都是祭坛之名。

[9]四坎坛:祭四方东南西北各有一坎一坛,孔疏:“坛以祭山林丘陵,坎以祭川谷泉泽。”

[10]见(xiàn):“现”的古字。ft

【译文】

在泰坛上堆柴焚烧玉帛、牺牲,使气味上达天神,这是祭天;在泰折坛上掩埋缯帛、牺牲,以下通地祇,这是祭地。两种祭祀都用赤色的小牛。在泰昭坛上掩埋羊、豕,这是祭四时。在坎穴、祭坛上进行禳祈仪式,这是祭寒暑。在王宫坛,是祭日神;在夜明坛,是祭月神;在幽宗坛,是祭星辰之神;在雩宗坛,是祭水旱之神;在四方各设一坎一坛,是祭四方之神。山林、川谷、丘陵能够形成云气,能呼风唤雨,出现怪物,这都是神。统治天下的人,要祭祀天地之间的各种神祇。至于诸侯,在他分封领地就祭祀那些神祇,失去了分封的领地就不再祭祀那些神祇。

3. 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11]。七代之所以更立者[12],禘、郊、宗、祖,其余不变也。

【注释】

[11]五代:据郑注,指黄帝、尧、舜、禹、汤。

[12]七代:五代及其前之颛顼、帝喾。ft

【译文】

大体只要生于天地之间都叫作命,万物死亡都叫作折,人死了叫作鬼,这些名称是五代以来不曾改变的。七代以来所更动确立的,只有禘祭、郊祭、宗祭、祖祭四种祭祀的对象,其余的都没有改变。

4.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13],设庙、祧、坛、墠而祭之[14],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15]。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16],享尝乃止[17]。去祧为坛[18],去坛为墠[19]。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曰鬼。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去祖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为鬼。大夫立三庙、二坛。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享尝乃止。显考、祖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适士二庙、一坛[20]。曰考庙,曰王考庙,享尝乃止。显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官师一庙[21],曰考庙。王考无庙而祭之。去王考为鬼。庶士庶人无庙[22],死曰鬼。

【注释】

[13]置都立邑:封给卿大夫采地及赏赐有功之士土地。

[14]庙:宗庙。祧(tiāo):远祖庙。坛:祭坛。墠(shàn):经扫除整洁可供祭祀的地面。

[15]七庙:指下列“考庙”至“祖考庙”五庙,加上二祧庙,共七庙。

[16]二祧:孙希旦《礼记集解》认为应指高祖之父、高祖之祖之庙。

[17]享尝:享祀与尝祀。此处泛指四时祭祀。

[18]去祧为坛:指从祧庙往上数一代的祖先,就设坛祭祀。

[19]去坛为墠:承注⑥,再往上数一代的祖先,就设墠祭祀。

[20]适士:据郑注,指上士。

[21]官师:据郑注,指中士、下士。

[22]庶士:府史之属。ft

【译文】

天下有天子统治,天子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又为卿大夫及有功之士建置都邑,设立庙、祧、坛、墠四种祭祀制度,依地位尊卑确定所祭先祖的亲疏关系以及庙数与祭祀的多少。所以,天子设有七庙、一坛、一墠。一是考庙即父庙,二是王考庙即祖父庙,三是皇考庙即曾祖父庙,四是显考庙即高祖父庙,五是祖考庙即高祖父之父庙,五庙都按月祭祀。另外两庙是远祖庙,远祖庙就是祧庙,祧庙有二,按四时祭祀即可。祧庙往上数一代的祖先就设坛祭祀,从设坛所祭的祖先再往上数一代就设墠祭祀。设坛、墠祭祀的祖先,如果有所祈祷才祭祀,没有祈祷就不必祭祀。设墠祭祀的祖先再往上称为鬼。诸侯设有五庙、一坛、一墠。一是考庙,二是王考庙,三是皇考庙,三庙都按月祭祀;另外两庙——显考庙、祖考庙,按四时祭祀即可。祖考庙往上数一代的祖先设坛祭祀,从设坛所祭的祖先再往上数一代就设墠祭祀。设坛、墠祭祀的祖先,如果有所祈祷才祭祀,没有祈祷就不必祭祀。设墠祭祀的祖先再往上称为鬼。大夫设有三庙、二坛。一是考庙,二是王考庙,三是皇考庙,按四时祭祀即可。显考、祖考没有庙,如果有所祈祷,才设坛祭祀。显考、祖考以上的祖先称为鬼。上士设有二庙、一坛。一是考庙,二是王考庙,按四时祭祀即可。显考没有庙,如果有所祈祷,才设坛祭祀。显考以上的祖先称为鬼。中士、下士设有一庙,是考庙。王考没有庙,可在考庙祭祀他。王考以上的祖先称为鬼。庶士、庶人没有庙,死后称为鬼。

5. 王为群姓立社[23],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24],曰置社。

【注释】

[23]群姓:百官以下至人民。社:土地神。此处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24]成群立社:大夫以下不可独自立社,大夫与民群居,满一百家以上可共立一社。ft

【译文】

天子为百官众民立社,称为大社。天子也为自己立社,称为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称为国社。诸侯也为自己立社,称为侯社。大夫以下包括士、庶人,聚居满百家就可以立社,称为置社。

6. 王为群姓立七祀[25],曰司命[26],曰中霤[27],曰国门[28],曰国行[29],曰泰厉[30],曰户,曰灶。王自为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31]。诸侯自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厉[32],曰门,曰行。适士立二祀,曰门,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注释】

[25]七祀:祭祝七种在人间司察小过并发出警告的小神。

[26]司命:宫中小神。

[27]中霤:掌管堂室的小神。

[28]国门:掌管城门的小神。

[29]国行(hánɡ):掌管道路的小神。

[30]泰厉:古代没有后嗣的帝王,死后之鬼无所归依,喜欢作祟,因此必须祭祀。

[31]公厉:参注⑥,特指诸侯之鬼。由于诸侯称公,所以称“公厉”。

[32]族厉:参注⑥,特指大夫之鬼。由于大夫众多,死后之鬼也多,所以称“族厉”。族,众也。ft

【译文】

天子为百官众民设立祭祀七种神的典礼:一是司命之神,二是中霤之神,三是国门之神,四是国行之神,五是泰厉之神,六是户神,七是灶神。天子也为自己设立祭祀七种神的典礼。诸侯为国民设立祭祀五种神的典礼:一是司命之神,二是中霤之神,三是国门之神,四是国行之神,五是公厉之神。诸侯也为自己设立祭祀五种神的典礼。大夫设立祭祀三种神的典礼,一是族厉,二是门神,三是行神。上士设立祭祀两种神的典礼,一是门神,二是行神。庶士、庶人设立祭祀一种神的典礼,有的祭户神,有的祭灶神。

7. 王下祭殇五[33]:適子、適孙、適曾孙、適玄孙、適来孙[34]。诸侯下祭三,大夫下祭二,适士及庶人,祭子而止。

【注释】

[33]殇:未成年而死者。

[34]適(dí):通“嫡”。下同。ft

【译文】

天子下祭其五代未成年而死的嫡系子孙:有嫡子、嫡孙、嫡曾孙、嫡玄孙、嫡来孙。诸侯下祭三代:嫡子、嫡孙、嫡曾孙,大夫下祭两代:嫡子、嫡孙,上士与庶人,只祭到嫡子一代而已。

8.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35],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36],故祀以为稷[37]。共工氏之霸九州也[38],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障洪水而殛死[39],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注释】

[35]厉山氏:传说中的古帝王炎帝,起于厉山,故名厉山氏,或烈山氏。

[36]弃:周先祖后稷的名字。

[37]稷:谷神。

[38]共工氏:传说中的古帝王,据孔疏,在大昊(伏牺氏)之后,炎帝之前。

[39]鲧障洪水而殛(jí)死:传说鲧因治水不成,被流放到羽山而死。孔疏认为,鲧虽治水失败,但仍对人民有微功,所以祭祀他。殛,流放。或说为诛杀。ft

【译文】

圣王制定祭祀制度规定:能实行法制于人民的就祭祀他,因勤劳国事而死的就祭祀他,因建立功劳平定国家的就祭祀他,能抵御重大灾害的就祭祀他,能抗御特大祸患的就祭祀他。所以,厉山氏统治天下时,他的儿子名农,能播种百谷;到夏朝衰微时,周族的弃继承了农,因此就把弃与农作为稷神来祭祀。共工氏称霸九州时,他的儿子名后土,能平治九州,因此就把后土作为社神来祭祀。帝喾能观测天空星辰运行次序而颁布于天下;尧能赏赐公平、依法行刑,并最终禅让于舜;舜因勤于众人之事而死于苍梧之野;鲧围堵洪水不成,遭到流放而死;禹能修正父亲鲧的办法而治服洪水;黄帝为百物确定了名称并教给人民,与人民共享天下财利;颛顼能修订黄帝之法;契担任掌教化的司徒之官而使人民受到熏陶;冥担任水官勤劳而死;汤用宽容之道治理人民而除去夏桀的暴政;文王以文韬治国;武王以武功为人民翦除商纣为虐之灾。以上这些都是对人民有功劳的人,所以要祭祀他们。至于日月星辰,是人民所瞻仰的;山林、川谷、丘陵,是人民获取财用的地方。这些与上述祭祀类别不同,所以不包括在此类祭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