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文师第一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1):“田于渭阳(2),将大得焉。非龙、非彨、非虎、非罴(3),兆得公侯(4),天遗汝师(5),以之佐昌,施及三王(6)。”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7),得皋陶(8),兆比于此(9)。”

文王乃斋三日(10),乘田车(11),驾田马(12),田于渭阳。卒见太公(13),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邪?”

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14)。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15)。”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16):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17)。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18)。”

文王曰:“愿闻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19)。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唯仁人能受至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20)?”

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21),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22)

“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23)。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24)。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25)。”

文王曰:“树敛若何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26),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27)。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28)。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29)。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30),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31)。”

文王再拜曰:“允哉(32),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33)

【注释】

(1)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按,关于周文王如何得姜太公为其所用,主要有两种版本,一说文王做梦而得之,一说文王由占卜而得之。《六韬》这里持占卜说。又,关于文王遇见姜太公的情形,也有两种版本,一说当时姜尚正在朝歌屠牛,一说他正垂钓于渭阳。《六韬》这里持垂钓说。文王,商朝时周国国君,姬姓,名昌。商纣时被封为西伯,故又称“伯昌”,季历之子。少时参加农牧,知民间疾苦。继位后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先后得姜尚、闳夭、散宜生等贤臣辅佐,改革政治,推行教化,争取民心,在位五十年(一说五十五年),奠定了武王灭商的基础。武王建立西周后,追尊他为文王。田,打猎。史编,指一个名叫编的史官。先秦时期的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等诸多事务。

(2)渭阳:渭河北岸。渭,即渭河,源出甘肃渭源鸟鼠山,流贯陕西渭河平原,在潼关入黄河,是黄河最大的一条支流。

(3)非龙、非彨(chī)、非虎、非罴(pí):《史记·齐太公世家》作:“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彨,即螭,指古代传说的一种无角的蛟龙。罴,一种熊,又称马熊。

(4)兆:古代占卜时烧灼龟甲以判断吉凶,其裂纹叫做兆。公侯:古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是前两等,在这里喻指治国大才。

(5)天遗(weì)汝师:这是上天赠您的导师。遗,赠,送。

(6)施:蔓延,延续。三王:指文王的子孙后代。

(7)禹:又称“大禹”、“夏禹”、“戎禹”,鲧之子,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姒姓,名文命。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之命治理洪水,前后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治水有功,得以继承舜的职位,成为部落联盟领袖。按,联系下文,此处的“禹”应作“舜”,因为皋陶是舜在位时的大臣。舜,史称“虞舜”、“虞帝”。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姚姓,一说妫姓,初为有虞氏部落领袖,后成为黄河中下游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尧死后,他继承尧的职位,命大禹平水土,益掌山川,皋陶为大理。后于巡狩中死于苍梧之野(今湖南、广西交界处)。

(8)皋陶:又作“咎陶”、“咎繇”,古史传说中的人物,偃姓。相传为东夷族首领,曾被舜任命为执掌刑法的官,民皆服其执法公平。后协理大禹治水有功,禹欲传位给他,未继位而卒。

(9)兆比于此:意谓卦象与此接近。比,挨着,接近。

(10)斋:斋戒,一种整洁身心的行为。

(11)田车:一种打猎用的车子。

(12)田马:驾驭打猎车子的马。

(13)太公:指姜尚,西周时齐国始祖,姓姜,名尚,字子牙。其先封于吕(在今河南南阳西),故又称“吕尚”。年老时得遇文王,文王与语大悦,称“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因号为“太公望”,亦称“吕望”。武王继位,尊为“师尚父”,辅佐武王灭纣,建立周朝,以功封于齐营丘,为齐之始祖,故有“齐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

(14)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我听说君子喜欢的是实现远大志向,小人喜欢的是得到物质利益。施子美曰:“盖人各有所欲,士君子贫之所养,将以求达之所施。……君子之志必期有得也。”朱墉引《开宗》曰:“此记文王始见太公之事,开口首揭一‘志’字,便见渭滨无限经纶,总不徒在一钓一丝间。”国英曰:“君子之志,在治国安民;小人之事,在肥家利己。王者宽大用人,君子小人各效所长,然世运兴衰、功业大小皆判于此,故太公譬之于渔,其权在一钓一丝间,而所乐者不同也。”

(15)“今吾渔”三句:意谓现在我的钓鱼行为,与此非常相似,大概并不是喜欢钓鱼。施子美曰:“太公之志,非乐渔也,寓于此而期于彼也。古者未行道之际,而求以行之,其志各有所乐也,初不在于物也。……亦权之所寓也。若夫小人则唯其所作,乃其所乐也,故小人乐得其事。君子之所为必有似也者,以其事在此而意在彼也,非乐于此也。”

(16)权:权术。

(17)“禄等以权”三句:意谓用厚禄笼络人才,用重赏收买死士,用官位吸引人才。刘寅曰:“禄等以权,谓以饵取鱼,似以禄取人也;死等以权,谓香饵之下必有死鱼,似重禄之下必有死士也;官等以权,谓鱼之大小各异其用,似贤才之大小各异其任也。”按,以官位利禄来维系君臣关系的观点,亦见于《韩非子》,如其《难一》曰:“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18)其情深,可以观大矣:其中的实情蕴含着深意,从中可以看出大的道理。情,实情,情况。朱墉引《开宗》曰:“此揭一‘情’字,便见师尚父以天下为己任。”

(19)“言语应对者”四句:意谓言语敷衍应付,是对实情的掩饰;只有敞开心扉吐露实情,才是最好的状态。饰,掩饰。施子美曰:“盖事以情度,情以言显。情之所至,则事之所极也。凡太公之所以言者,乃太公之至情;而其所言之事,则时事之极也。盖当商之季世,是事极之时;而太公之告文王,乃其至情也。”朱墉《全旨》曰:“情出于自然,非由勉强,得其至情则权自我操,虽欲不归,而奚往耶?通篇借钓引起,从‘志’发出‘情’来。志者一人之所独,果决而不回者也;情者万物之所同,感通而无阻者也。仁人通德类情,即物情以知人情,即贤才以知众人之情,家国天下,皆可以情推之而可取。夫至天下皆可取,大小远迩之悉为我收,此正君子之志也,即君子乐之所在也,岂一渔钓而已哉?”

(20)“唯仁人能受至谏”三句:意谓只有仁德之人才会接受坦率正确的劝谏,不厌恶真实的情感。我怎么会那样呢?施子美曰:“文王之卜太公,正欲得其至情而与之图事,乌得有恶?故以仁人受至谏为言。盖人而有爱人之心者,必能纳至忠之言。彼其所言,必以受之也。文王之仁必已存矣,正欲得直言而以利天下,夫何恶其至情?故曰‘何为其然’,言必不若是其恶之也。”

(21)“缗(mín)微饵明”六句:意即不同的鱼饵适合不同的鱼,要按照鱼的大小下饵。缗,钓鱼用的丝线。朱墉引黄石公曰:“欲者使之。凡才品两高,正自不易,大抵冒死犯难,半出贪功名之士。非因人以定饵不可。”

(22)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意谓以国为资本去夺取天下,天下可被征服。毕,原指古代田猎用的长柄网,以网络捕获野兽,此处引申义为征服。施子美曰:“此言人君驭人之权,犹以钓取鱼,而人为权所驭,亦如鱼之食饵也。饵之于鱼,各随其小大而取之,则鱼无遗矣。鱼之所以制于钓者,以食其饵也。人之所以制于君者,以食其禄也。故以饵取鱼,则鱼为饵所杀;以禄取人,则人必为禄所竭。何者?鱼食于饵,人贪于禄也。《略》曰:‘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亦此意也。自是而推知,小而家,大而国,又大而天下,其所以取之,皆一理也。彼惟有所贪,故必有所制,所以皆可取也。”

(23)“曼曼绵绵”四句:意谓殷朝绵延数代,历史悠久,但最终它的积聚必定烟消云散;周人不声不响,暗中努力,它的光辉必定映照久远。曼曼绵绵,喻指殷朝绵延数代,历史悠久。曼曼,长久的意思。绵绵,连续不断的意思。嘿嘿(mò)昧昧,喻指周人偏居一隅,不声不响,暗中努力。嘿嘿,不声不响的意思。嘿,同“默”。昧昧,昏暗不明的样子,形容周人暗中努力的情形。施子美曰:“天下之理,盛者必衰,翕者必张。太公之意,大抵以阴谋为尚。……盖无冥冥之志者,无赫赫之功。无昏昏之智者,无昭昭之明。”刘寅曰:“人众之曼曼绵绵者,其丛聚虽盛,后必散乱而莫救。……人君能嘿嘿昧昧,遵养时晦,其后光华昭著必远被矣。……此文王所以不大声色,不长夏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而其后如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矣。”按,这种清净不响的统治状态是战国秦汉时期的黄老思想所提倡的。

(24)“微哉”三句:意谓圣人的德行真微妙啊!能够导引着人们领悟其创见。诱,导,导引。施子美曰:“天下之事,以微为妙,亦已微矣。惟其微而不可见,此所以能成其大功也。圣人之德,人虽不见,而圣人于其至微之中,而能独见之也。圣人惟能阴修其德,则其所虑者亦已当矣,故乐焉。”刘寅曰:“又言微妙哉,圣人之德诱人而人归之也。德诱,如‘孔子循循然善诱人’之诱,惟能以德诱人,而人心之归自不容已也。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其以德诱之乎!圣人以德诱人,不大声色,此众人所不能见而乐之,而圣人独见独乐之耳。”朱墉引张公亮曰:“‘德’字对‘术’字看。盖诱以术者显而易见,其为诱则人心必不为其诱也。诱以德者,微而不知其为诱,则人心自忘于其诱也。”又引《大全》曰:“‘微哉’二字,跟‘嘿嘿昧昧’而来,言圣人寂静幽深,岂不极其隐微?而其后光华昭著以至远被者又何?其引进天下以德也。天下相忘于圣人之德,而不知实为德所招徕也。”国英曰:“浅识者不知德诱,徒以势迫,以刑驱,故民心益离而不归化矣。”

(25)“圣人之虑”三句:意谓圣人的思虑,能使人各归其位,从而将人心收敛到他那里。敛,收敛,收缩。刘寅曰:“次,舍也。言人心各有所归之处。圣人当立收敛人心之法,而不使之他适也。收敛人心之法,即下文仁、德、义、道也。”

(26)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张烈在《〈六韬〉的成书及其内容》(载《历史研究》1981年第3期)一文中说:《六韬》基本观点之一,便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这种社会观。这种原始的民主思想是从儒家经典《尚书》里引申出来的。孔德骐说:“在战争的精神准备方面,《六韬》主要强调的是对内动员人民,对外争取盟国的支持。为了收揽民心,动员和争取人民支持战争,作者着力宣扬人本主义思想。‘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文韬》、《武韬》各卷都多次阐述这一观点。需要指出,这里所说的‘人’,是包括农民、手工业工人、商贾等,把他们看做是治理天下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也是扩大兵源,以动员最广泛的社会力量从事战争的重要理论根据。”“《文韬》所阐述的人本主义,在新兴地主阶级刚刚登上历史舞台,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刚刚衰败下去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改变士兵的成分,扩大兵源,实行战争动员,是有进步意义的。”

(27)“同天下之利者”四句:意谓能与天下人共享利益的,就能得天下;独占天下人利益的,就会失去天下。擅,专,独占。朱墉引赵克尧曰:“天下之利,本天下之民所自有,总是我不夺其所有,即同天下之利矣。苟我不能使民共有其利,即为擅天下之利矣。”

(28)“天有时”三句:意谓天有四时,地有财货,能与天下人共享的就是仁君。孔德骐认为“仁”是《六韬》社会政治观的核心,它与儒家说的“仁”不同。《六韬》“把‘仁’看作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可以为人所掌握和运用。圣贤应以‘仁’、‘德’对待人民,使人民从内心里倾向于你,这就需要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办事。所以,‘仁’被掌握和运用之后,就可以改造客观世界。显然,它具有朴素唯物论的性质。”

(29)“与人同忧同乐”三句:意谓能与人们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有义之君。刘寅曰:“《传》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即此义也。”孔德骐说:“这是企图劝导帝王和百姓要有喜、怒、哀、乐等共同的情感。认为君主要达到‘义’的境界,必须克制私欲,与民同乐。”

(30)好德而归利:意即喜好收获而趋利避害。德,通“得”,得到,收获。《群书治要》本即作“得”。按,“德”作“得到、收获”讲,更合乎此句上下文的语境。“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表达的是先秦时期性恶论的观点。《荀子·性恶》曰:“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31)道之所在,天下归之:意谓得道之君所在之处,天下人会向那个地方聚拢。孔德骐说:“‘仁’、‘义’、‘道’,是《文韬》社会政治观最高的理想和要求。认为这些方面做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就能巩固,就能得到举国上下的拥护。‘仁之所在,天下为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道之所在,天下归之’,是其所期望达到的终极目标。”吴如嵩等著的《中国军事通史》第三卷《战国军事史》说:“《六韬》的战争观,主要表现为以仁、德、义、道为纲考察战争。其《文师》篇云:所谓‘仁’,就是‘能与人共之’;所谓‘德’,就是‘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所谓‘义’就是‘与人同忧共乐,同好同恶’;所谓‘道’,就是‘能生利’。《六韬》这种仁德义道的政治观,基础就是民本主义,认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文师》),民众是主要的。它认为‘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文启》)。因此,要求君主应无为而治。在《六韬》看来,国家贫弱,‘祸福在君,不在天时’(《盈虚》)。国家要富强,必须让百姓休养生息,以教化治国。”

(32)允:恰当,得当。

(33)乃载与俱归,立为师:钮先钟说:“这是全书的第一篇,其背景是周文王在渭阳访贤(太公)的故事。所以打一个比喻来说,这一篇所记载的也就是太公与文王第一次会晤时所提出的‘隆中对’。事实真相如何,无考证之必要,但其代表‘六韬’的基本观念则应可认定。简言之,也就假定当太公被文王聘请为国师时,其所公开宣示的政治(战略)观念是这样。”“《六韬》所主张的是光明正大的民本主义,文中提到仁、义、德、道、利五种观念,可以显示这部书是同时受到儒家、道家、墨家的影响。”黄朴民说:“综览全篇,作者强调圣人独闻独见,能洞悉强弱盛衰转化之迹;主张以‘仁’为核心,行德秉义,争取天下归服。其思想与孟子‘仁者无敌’、《司马法》以‘仁’为本的观念相通。既提出了争取天下的战略目标,又阐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可以把本篇看做是周灭商的政治纲领和战略决策。”

【译文】

周文王将要去打猎,史官编占卜了以后对他说:“到渭河北岸打猎,您将会在那里有很大的收获。得到的不是龙、彨、虎、罴,卦象预示着您将得到一位治国大才,是上天赠您的导师,让他辅佐您,周国将昌盛壮大,还会惠及您的子孙后代。”

文王问道:“卦象预示的真是这种结果吗?”

史官编答道:“我的远祖史官畴曾为大禹占卜,得到了皋陶,卦象与此接近。”

文王于是斋戒三天,乘着猎车,驾着猎马,在渭河北岸打猎。终于见到了姜太公,他正坐在长满茅草的岸边钓鱼。

文王慰劳了他,并问道:“您喜欢钓鱼吗?”

太公答道:“我听说君子喜欢的是实现远大志向,小人喜欢的是得到物质利益。现在我的钓鱼行为,与此非常相似,大概并不是喜欢钓鱼。”

文王问道:“为什么说有相似之处呢?”

太公答道:“君主网罗人才与钓鱼相似,都使用了三种权术:用厚禄笼络人才,用重赏收买死士,用官位吸引人才。垂钓是为了得到鱼,其中的实情蕴含着深意,从中可以看出大的道理。”

文王说:“我想听您揭示其中的实情。”

太公说:“水源深就会有流水,有流水就会有鱼类生存,这是自然而然的实情;根扎得深,树木就会茁壮生长,树木茁壮生长,就会有果实结出,这也是自然而然的实情;君子情性相投,就会亲密合作,亲密合作就能成就事业,这同样也是自然而然的实情。言语敷衍应付,是对实情的掩饰;只有敞开心扉吐露实情,才是最好的状态。现在我向您毫不隐讳地吐露我的实情,您不会感到厌烦吧?”

文王答道:“只有仁德之人才会接受坦率正确的劝谏,不厌恶真实的情感。我怎么会那样呢?”

太公说:“鱼竿丝线细微,鱼饵隐约可辨,小鱼会来吞食;鱼竿丝线粗细适中,鱼饵喷香,中鱼会来吞食;鱼竿丝线粗长,鱼饵丰盛,大鱼会来吞食。鱼若吞食鱼饵,就会被丝线牵着;人若想食君禄,就要服从君意。所以用鱼饵得鱼,鱼可烹杀;用俸禄得人,人会竭力;以家为资本去夺取国家,国家可被获得;以国为资本去夺取天下,天下可被征服。

“哎呀!殷朝绵延数代,历史悠久,但最终它的积聚必定烟消云散;周人不声不响,暗中努力,它的光辉必定映照久远。微妙啊!圣人的德行,能够导引着人们领悟其创见。欢乐啊!圣人的思虑,能使人各归其位,从而将人心收敛到他那里。”

文王问道:“采取什么样的收敛办法才能让天下归心呢?”

太公答道:“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能与天下人共享利益的,就能得天下;独占天下人利益的,就会失去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货,能与天下人共享的就是仁君。仁君所在之处,天下人会向那个地方聚拢。免除人们的死难,消除人们的灾难,解救人们的祸患,救济人们的急难,能做到这些的就是有德之君。有德之君所在之处,天下人会向那个地方聚拢。能与人们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有义之君。有义之君所在之处,天下人会向那个地方奔赴。一般人厌恶死亡而乐于活着,喜好收获而趋利避害,能使天下人都获得利益的,是得道之君。得道之君所在之处,天下人会向那个地方聚拢。”

文王再一次拜谢道:“您说得恰当合理啊!我岂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呀!”于是就请太公坐车返回国都,拜他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