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传统律学研究历史悠久。公元前四世纪,《管子·地员篇》记载的“三分损益法”是我国最早的一种运用数学运算求律的律制。公元前三世纪,《吕氏春秋》记载了“三分损益十二律”。此后两千多年来,历代律学家们围绕三分损益法“黄钟无法还原”的缺陷不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律制学说,如京房六十律、钱乐之三百六十律、何承天新律、荀勖笛律、蔡元定十八律等。直至明代,朱载堉发明了“新法密率”,才最终解决了律学难题,实现了“平均律”。与朱载堉同时代的王邦直在罢官归里之后,著成《律吕正声》六十卷,提出了自己的律学思想。
据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王邦直,字子鱼,号东溟,岁贡生。嘉靖间任盐山县丞,耿介不阿,因应诏条奏十事,有‘勿以官卑废言’之旨。后罢归,殚精声律之学,坐卧小阁二十年,成《律吕正声》六十卷。万历间邑人周如砥上其书,诏国史馆采用之。祀乡贤。”
经过对相关史料的考证,王邦直生于明正德八年(1513)四月,卒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二月,今山东即墨人。嘉靖年间曾任盐山(今河北省盐山县)县丞,著有《律吕正声》六十卷。《律吕正声》为王邦直罢官隐居后笔耕不辍、殚精律学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全书三十万字,内有《李维桢序》《林增志序》和《律吕总叙》,“有图、有解、有制、有义、有体用、有统会、有经纬”,大致可以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律吕总叙是全书的总纲,计2709字,系统阐释了王邦直的律学思想。第二部分(卷一至卷五)论述了律吕图解、黄钟律本、律吕之制、律本《图》《书》、律吕之义、律吕之数、律之体用、律之统会、律吕经纬等律学基本问题,对十二律的具体内涵和制度沿革进行了阐释。第三部分(卷六至卷十九)论述了律吕的候气之法、十二律与十二月阴阳消长的关系及律合先天、律参晷刻、律应躔次、律合天度、律应中星、律应五气、律历同道、律正闰余等内容。第四部分(卷二十至卷二十五)论述了律吕之间、十二律与八风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五声所起、无声之序、五声之数、五声之义、二变之由等内容。第五部分(卷二十六至卷三十四)论述了历代的配乐诗歌和乐舞。第六部分(卷三十五至卷四十八)论述了“八音”及其规制。第七部分(卷四十九和卷五十)论述了律吕的作用。第八部分(卷五十一至卷六十)论述了律吕与天文、历法、卜卦的关系。
尽管《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律吕正声》“援引浩繁,其说甚辨”,是“笃志研思之作”,但由于王邦直官职卑微,长期隐没于草野民间,《律吕正声》成书之后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关注。本书的编著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编号:10BD036)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汇总了课题组关于王邦直及其《律吕正声》研究的系列学术成果,尤其是在王邦直家世生平、《律吕正声》版本源流及其律学思想的定位和评价方面,第一次公开确认了王邦直生卒年月、活动范围及其王邦直后裔情况;第一次正式出版了《律吕正声》35万字的全文点校本,有了电子版;第一次查清了《律吕正声》版本情况,考证了《明实录》关于王邦直汰职和上疏的记录,纠正了许多文献记载上的错误:确定了《律吕正声》版本年限,首刻并非黄作孚,而是黄嘉善刻印、黄宗昌加序重印之;四库馆臣见到的是重印本,有林增志序;《四库全书》提要中“王邦直嘉靖上疏”是从李维桢序“世宗善之”之说,但经考王邦直上疏并非世宗,而是穆宗,等等,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
全书以《律吕正声》的律学思想研究为主线,贯穿王邦直生平及其家族考、《律吕正声》版本研究、王邦直律学思想内涵研究、王邦直律学思想的形成及价值研究、《律吕正声》器乐文化研究、《律吕正声》乐舞文化研究等章节,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对王邦直律学思想进行了论述,对古今中外的律学家和律学观点进行了对照分析和比较研究,总结概括了王邦直律学思想的主要观点。认为王邦直的律学思想主要受《吕氏春秋》《太玄经》《周易》《算经》等先秦典籍的影响,从理论上阐述“黄钟三寸九分说”。他的研究采用了“准等差数列”计算,背离了乐律的本质属性,违背了乐律的基本规律,脱离了音乐的本体实践,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黄钟还原”的问题。但其律学思想中蕴含的“自然之理”、“天人合一”、“律历同道”等传统理念以及他强调的“乐与政通”、“律以辅政”、“重视乐教”的政治属性和教化功能具有一定社会学意义。
对王邦直及其律学思想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课题组先后在潍坊、青岛、济南、北京等地举办了多场学术研讨会和论证会,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夏潮、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吴雁泽、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向云驹、中国音乐史学家刘再生教授、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殿魁、中国音协副秘书长王建国、河北省音协主席柴志华、山东省音协主席张桂林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了相关活动,并对研究工作给予积极评价。中国音协党组书记徐沛东为研讨会题词:“成一朝未备之典,抉千古未发之秘。”著名歌唱家吴雁泽题词:“律为万事之根。”中国音协副秘书长田晓耕题词:“理念非凡,成就卓越。”
2011年,课题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实地考察,搜集整理了王邦直的相关文史资料,复原了王邦直肖像,制作了王邦直铜像,举行了一系列学术研讨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课题组建议,王邦直直系后裔家乡——现青岛市城阳区惜福街道小庄社区确定,在每年王邦直诞辰日举行纪念活动。2011年举办了首届王邦直音乐文化节,启动了与王邦直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和王邦直文化旅游产业园规划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王邦直创意文化产业园”。特别是小庄社区根据《律吕正声》记载还原的古代宫廷雅乐表演、祭祀等活动,让人们重新领略了中国古代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承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为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搭建新的平台。
我国著名音乐学家王光祈曾提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应以“实物”为重、“典籍”次之、“推类”又次之的方法,至今为音乐界所认可。由于历史的沧桑巨变,明代的乐律实践情况、乐器演奏形式、乐舞表演形制等已消失在现代人的视野中,我们只能从《律吕正声》这一被世人忽略的“典籍”中,捕捉王邦直律学思想的火花,探寻其对于当今律学研究和社会应用的价值和意义。《律吕正声》所记载并梳理的乐歌、乐舞、乐器以及八音演奏形式等内容为后人研究古代宫廷音乐提供了素材,对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承、促进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