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 传 类
我国最早的史书,如以《春秋》命名的鲁史,后人称之为《竹书纪年》的魏史,都是编年体。到西汉时司马谈、迁父子撰写史书,才参考战国时人的《世本》把内容扩大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门,后人称之为《史记》。接着东汉初班固撰写《汉书》,改书为志,又省却世家,此后这种纪、志、表、传就取代编年体而成为撰写各个朝代的史书的正式体裁。虽然有时也略事增损,如有的没有表,有的没有志或改志为考,还有的增加一门载记,但纪和传这两部分迄无变动。因此,在唐代就有人称这种体裁为“纪传体”,如中宗时史学家刘知幾在其名著《史通》的《古今正史》篇里,就以编年和纪传并称,韩愈的弟子皇甫湜更撰有《编年纪传论》(《皇甫持正集》卷三),说“古史编年,至汉史司马迁始更其制为纪传,相承至今,无以易之”。
由于这种纪传体成为史书的正式体裁,因此也通称之曰“正史”。这个名词出现得比“纪传”还早一些,唐贞观时官修并编入《隋书》的《五代史志》中的《经籍志》,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史部就以正史居首。不过,当时只要是纪传体的都视为正史,《史通》的《古今正史》篇更把编年等不属于纪传体的也一并讲述,并没有把纪传体中的某几部算作正史,余外不算。这到宋代书目中才开始加以区别,如《郡斋读书志》把《南史》、《北史》列入杂史,《直斋书录解题》又把《南史》、《北史》、《高氏小史》、《古史》等列入别史,都不作为正史。这种区分越到后来越严格。本来,早在魏晋时就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唐代以范晔的《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又增加《三国志》以试弘文、崇文生,为后来清人称《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四史”的滥觞。宋人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为“十七史”(详《十七史商榷》卷九九“十七史”条)。明人又增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二十一史”。清乾隆时增加新刊刻的《明史》,又增加《旧唐书》为“二十三史”,修《四库全书》时又从《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等书中辑出《旧五代史》而成为“二十四史”,此外一律不算正史。如《四库全书总目》中就说:“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以至后来柯绍 ·撰《新元史》,要有当时的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明令才列入正史,成为“二十五史”,而《清史稿》虽也有人把它和正史并列,有“二十六史”之称,但也许由于未有明令,这个“二十六史”的叫法就并不通行。为了避免误解,避免人家认为正史而外都是“不正之史”,在今天可以不再用“正史”这个名词而代之以唐人早就使用的“纪传”一词,称之为纪传体史或纪传史。
纪传体史书主要包括纪、志、表、传。纪是以皇帝纪年的编年史,一般有一个皇帝就编写一个纪,纪里按年、月、日记载国家大事和皇帝的政务活动,包括颁行制度法令、任免大臣以及灾异天象、战争、皇帝出巡等,相当于一种本朝大事记。志是关于典章制度以及天文、历法、地理、水利、财经、文化等的专门记述。记述这类内容的还有其他专书,有些专书的史料比志更原始,但全面系统而且头绪清楚的还首推正史里的志。表大体有三类,一种是考虑到分裂时期的史实错综复杂,因而编制了以年、月为纲的年表、月表。一种是把当时的王侯、功臣、将相以及重要的地方军政长官列成表,因为这些人为数太多,除特别重要的另行立传外,一般都编进表里,这样既节省篇幅,又便于查考。另一种是世系表,如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之类。传在正史中所占的篇幅最多,一般有专传、类传和所谓四裔传。专传是为有地位、有影响的重要人物立传。类传则以类相从,如《旧唐书》就有后妃、皇子、外戚、宦官、良吏、酷吏、忠义、孝友、儒学、文苑、方伎、隐逸、列女等类传。四裔传是给兄弟民族和外国立传。
纪传体史书后来多出于官修,虽然难免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之类的曲笔,但总是以实录、国史以及诏令、奏议、行状、家传等比较原始的史料为依据,一般还不致凭空编造捏合。可以说,纪传体正史提供的是最基本的、最成系统的史料。研究历史,必须首先认真阅读纪传史,打好基础,然后才可能正确利用杂史、小说、诗文和出土文物等资料。由于唐代的档案保管和修史制度已趋严密,唐代正史记载更为完整可靠,所以对唐史研究者来说,精熟纪传史就更为重要。认真阅读纪传史,打好研究历史的坚实基础,这是过去我国史学家的老传统。吕思勉曾通读“二十四史”好几遍,杨树达对《汉书》精熟到据说可以全部背诵。陈寅恪精通好多种语言,熟悉敦煌文书、佛教文献,但所撰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引用的主要还是有关的几部纪传史。这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记取。
提供唐史史料的纪传体史书主要是“二十四史”里的《旧唐书》和《新唐书》,在这里重点介绍这两部书。此外,唐以前的《隋书》,唐以后的《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也略作讲解。后人对新、旧《唐书》所作的笺注、校勘、考订、补缺等著作,也在这里分别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