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及职官姓名类
《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把记述职官姓名的书和记官制的书同列入职官类,但今天把记载职官姓名的书和讲谱牒的书同样作为考查唐人姓名简历(尤其是两《唐书》中没有列传的人的姓名简历)之用,因此在这里并作一类来讲。
《元和姓纂》十卷 唐林宝撰
魏晋南北朝重视门阀的风气到唐代尚未完全消失,唐人保守者仍讲究谱牒之学,此书作者林宝即是一个谱牒专家,辑本《唐语林》卷二就说:“大历已后专学者,……氏族则林宝。”此书今尚存元和七年王涯序和林宝自序,自序谓:“元和壬辰岁(七年),诏加边将之封,酬屯戍之绩,朔方之别帅天水阎者,有司建苴茅之邑,于太原列郡焉,主者既行其制,阎子上言曰:‘特蒙涣汗,恩沾爵土,乃九族之荣也,而封乖本郡,恐非旧典。’翌日,上谓相国赵公(赵国公李吉甫):‘有司之误,不可再也,宜召通儒硕士辨卿大夫之族姓者,综修《姓纂》,署之省阁,始使条其原系,考其郡望,子孙职位,并宜总缉,每加爵邑则令阅视,庶无遗谬者矣。’宝末学浅识,首膺相府之命,因案据经籍,穷究旧史,诸家图牒无不参详,凡二十旬,纂成十卷,自皇族之外,各依四声韵类集,每韵之内则以大姓为首焉。朝议郎行太常博士林宝撰。”王序谓:“赵公尝创立纲纪,区分异同,得之于心,假之于手,以授博闻强识之士济南林宝。”可见此书是在李吉甫指导下备政府封爵稽考而纂成的官书。
今天此书当然不是用于封爵,而是作为唐代的文献资料来使用。(1)此书在两《唐书》有列传的人以外记录了大量人物的姓名和世系,有些还注明他做过什么官,不仅可以增补两《唐书》列传的不足,在研究唐代文献遇到生疏的姓名时也可试翻此书来查考(为此,应当为此书做一个详细的人名索引)。(2)《新唐书》里有个宰相世系表,大体同于此书,而又有增补(表记到唐末,而此书只到宪宗元和时),有些地方与此书还有详略出入,应该互相校补。(3)此书所记唐代部分的世系比较可靠,唐以前特别所谓古代某某人之后则多出于子孙贵显后伪饰,和南北朝隋唐碑志之侈陈世系同样不尽可信。
版本 宋以后门阀世系在实际生活中已不甚起作用,因此此书明初以后即失传。今可见的本子有:(1)散见于《永乐大典》,经四库馆臣搜集出来的,仍按自序及《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等所云分为十卷(《四库提要》作“十八卷”,当系笔误),收入子部类书类,而未印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2)嘉庆七年孙星衍据《四库》本和洪莹同加校勘后刊刻,未收入孙氏《平津馆丛书》及大小两种《岱南阁丛书》,较为少见。(3)光绪六年金陵书局据孙本重刻,今天一般都用这个本子。(4)民国三十四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所谓“四校”者,《四库》辑自《大典》,清臣所校,一校也;孙、洪录本刊布,始附入辑佚,二校也;罗振玉就局本成校勘记二卷,三校也,而岑氏本书为四校。岑氏自谓校记所重者有四点,即芟误(正辑本讹误)、拾遗(补辑本脱失)、正本(移辑本冒文)、伐伪(辨后人附益)。缺点是不全录《姓纂》原文,使用时仍需置孙刻或局刻本查对。同时岑氏校勘还有不尽完善之处,近年来出土碑志极多,当可资补正。(5)1994年中华书局出版《元和姓纂(附四校记)》,系以岑氏《四校记》编入正文,并附姓氏索引、人名索引,最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