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唐宋《春秋》学,繁荣发达,宗派林立,著述丰富,在《春秋》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唐代出现的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穀梁传疏》在历史上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后来均列入《十三经注疏》。中唐啖助、赵匡、陆淳《春秋》新学派兴起,卢仝、陈岳又推波助澜,形成不惑传注、以义理解经的新风,改变了《春秋》学的发展轨迹。皮锡瑞曾指出,啖赵学派“杂采三传,以意去取,合为一书,变专门为通学,是《春秋》经学一大变。宋儒治《春秋》者,皆此一派”。宋代《春秋》学在唐代基础上获得了更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整个《春秋》学史上继汉代之后的又一大高峰。宋代诸儒继承和发扬了啖赵学派“舍传求经”的新学风,使《春秋》学全面摆脱了汉唐章句训诂的束缚,转而注重义理阐发,并从三传分立的专门之学演变为三传合融的会通之学,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春秋》宋学。《春秋》宋学是整个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唐代《春秋》著述的载录,两《唐志》是重要的参考书目。《旧唐书·经籍志》节取毋煚《古今书录》而成,乃“开元盛时四部书”,因此所录皆开元以前著述。天宝之后著述,则“以后出之书,在开元四部之外,不欲杂其本部,今据所闻,附撰人等传。其诸公文集,亦见本传,此并不录”。因此,《旧唐书·经籍志》所录《春秋》著述凡102部1184卷,基本上都是先唐著述,唐人著述仅及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与杨士勋《春秋穀梁传疏》二部。《新唐书·艺文志》亦著录先秦汉魏以来文献,较之《旧唐书·经籍志》,大有增删改易。就《春秋》著述而言,《新唐书·艺文志》载录较《旧唐书·经籍志》增多不少,共载录66家100部1163卷,失姓名5家,王玄度以下不著录22家29部403卷。唐人著述除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与杨士勋《春秋穀梁传疏》外,王玄度《注春秋左氏传》以下凡22家29部403卷皆系增补《旧唐书·经籍志》者。此后,唐人《春秋》著述始多见于各种公私书目。
自《宋三朝志》、《崇文总目》开始载录宋代《春秋》著述始,《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读书附志》、《遂初堂书目》、《通志·艺文略》、《文献通考·经籍考》等虽多通载历代《春秋》著述,但颇及宋人。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所录《春秋》著述凡33部396卷,其中《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等9部乃唐前著作,《春秋正义》三十六卷以下24部乃唐宋著述,其中题“皇朝”也即宋的有7部。尤袤《遂初堂书目》著录《春秋》著述凡60部,大部分为宋人著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录《春秋》著述凡87部,其中12部系唐前著作,唐五代著作9部,其他66部皆宋人著述。此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亦皆以宋人著述为主。至《宋史·艺文志》,宋人著述已占据绝大多数,更系载录重心所在,数量之多已迈以前诸家。
值得一提的是,程端学《春秋本义·春秋传名氏》与汪克宽《春秋胡传附录纂疏·引用姓氏》也起到了《春秋》著述目录之重要作用,尤其对唐宋《春秋》学具有参考价值。程端学(1278—1334),字时叔,号积斋,庆元人。登至治元年进士第。事迹见《元史》卷一九〇《儒学传》。据程端学《春秋本义原序》,程端学鉴于历代解经家之“辗转生意,穿凿附会”, “使圣人明白正大之经反若晦昧谲怪之说,可叹也已!”“端学之愚,病此久矣。窃尝采辑诸传之合于经者曰《本义》,而间附己意于其末。复作《辨疑》以订三传之疑似,作《或问》以校诸儒之异同。廿年始就,犹未敢取正于人”。《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八虽对程端学颇有批评,但仍对《春秋本义》之汇集群说,征引浩博,保存遗文逸说之功加以肯定,其云:
是书乃其在国学时所作,所采自三传而下凡一百七十六家,卷首具列其目。《宁波府志》及《千顷堂书目》均称所采一百三十家,未喻其故也。首为通论一篇,问答一篇,纲领一篇,其下依经附说,类次群言,间亦缀以案语。……以其尚颇能纠正《胡传》,又所采一百七十六家,其书佚者十之九,此书犹略见其梗概,姑录之以备参考焉。
今细检《春秋本义·春秋传名氏》176家中,唐前凡14家,唐人凡15家,宋人凡146家,元人凡1家。笔者考察《春秋本义》实际征引,《春秋本义·春秋传名氏》并非就是引用名氏,《春秋传名氏》中多有未见引用者,如丁副、家安国、江休复、江熙、神童江氏、洪皓、洪兴祖、朱振、朱震、唐既、莆田方氏、方九思、章拱之、章冲等,皆未见称引。因此《春秋传名氏》只能说是程端学所稽录的一种详近略古的《春秋》著述参考目录,但其中多有他家书目不载者,有些书名也与别本所载有异,故颇值得参考。朱彝尊《经义考》载录《春秋》著述,屡引程端学之说,即据此书也。
与《春秋本义·春秋传名氏》相类似,汪克宽《春秋胡传附录纂疏·引用姓氏》也有一定参考价值。汪克宽(1304—1372),字德一,祁门人。少承家学,后师从吴仲迂。中泰定乡试,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学者称环谷先生。事迹详《明史》卷二八二本传。著《环谷集》、《诗集传音义会通》、《程朱易传义音考》及《春秋胡传附录纂疏》等书。《春秋胡传附录纂疏》三十卷,“详注诸国纪年、谥号而可究事实之悉,备列经文同异而可求圣笔之真,益以诸家之说而禆《胡传》之阙遗,附以辨疑权衡而知三传之得失”。此书归宗《胡传》,荟萃诸家,向为学者所重。《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八云:
然其大旨,终以《胡传》为宗。……然能于《胡传》之说一一考其援引所自出,如注有疏。于一家之学,亦可云详尽矣。明永乐中,胡广等修《春秋大全》,其《凡例》云:“纪年依汪氏《纂疏》,地名依李氏《会通》,经文以胡氏为据,例依林氏。”其实乃全剿克宽此书。原本具在,可以一一互勘也。
笔者细检《春秋胡传附录纂疏·引用姓氏》,凡81家,其中绝大多数为《春秋》著述,唐前凡16家(其中2家非《春秋》著述),唐人凡9家,宋人凡52家(其中13家非《春秋》著述),元人凡4家。
还有清王掞、张廷玉等奉敕撰《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三十八卷征引颇富,亦有可观。检《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引用姓氏》,凡134家。《引用姓氏》对诸家区划了时代,所题周凡3家,汉凡10家,晋凡1家,隋凡2家,唐凡13家,宋凡57家,元凡12家,明凡32家,未详世次凡4家。但此书征引仅题姓氏,而皆不题引据何书,远不如《春秋本义》、《春秋胡传附录纂疏》之据有渊源。
至朱彝尊《经义考》遂集经学目录之大成,考察唐宋《春秋》著述源流亦“舍此而莫由”也。《经义考》卷一六八至卷二一〇凡43卷录《春秋》著述,其中卷一七六至卷一七八著录唐五代《春秋》著述凡65部,加上卷二〇九所录唐人《国语》著述1部,卷二一〇所录唐人《春秋》专题论文3部,以及卷二七五、卷二八八、卷二八九、卷二九一等所录9部,共计凡78部。《经义考》卷一七九至卷一九二凡14卷著录两宋《春秋》著述凡446部,加上卷一九三、卷一九四、卷一九七、卷二〇九、卷二一〇、卷二七七、卷二八九、卷二九〇等所录凡23部,共计凡469部。实际上,据笔者辑录通计,唐五代《春秋》著作凡89部,论文凡79篇。宋代《春秋》著作凡590部,论文凡780篇。《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曾云:“说《春秋》者,莫夥于两宋。”今从辑考通计结果来看,自周迄清共有《春秋》著述大约2200部左右,而宋代就有近591部。也就是说,宋代独占四分之一强,由此可见宋代《春秋》著述数量之多,学者之众,洵为空前。这个著述总量虽然没有清代的多,但就各自时代受到学者的关注程度和在整个学术界的相对地位和数量而言,清代《春秋》学反不如宋代《春秋》学。《春秋》学在两宋时代是当之无愧的显学,备受学者重视,当时其他经学中能与其相提并论的只有《易》学。
兹将笔者辑录通计结果汇为《唐宋<春秋>著述简目表》(详见本书附录),并又制表如下:
表0-3:唐宋《春秋》著述总量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