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常用的破乳脱水方法
乳化油破乳脱水的方法有很多,其原理是利用乳化油液具有的化学性质、物理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除去油中水分的过程,脱水的方法分为:化学法、物理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14,15]。
1.1.1 化学法
化学脱水法是利用乳化油中的水同加入的化学试剂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易从油中清除,达到脱水效果。pH调节剂、电解质等物质均可作为化学试剂使用,尽管其基本原理各不相同,但具有以下作用:①顶替作用,即破乳剂本身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和较高的表面活性,容易吸附于油-水界面上,将原来的乳化剂从界面上顶替下来,使得界面膜的强度下降,容易遭到破坏;②润湿作用,即以固体粉末为乳化剂的乳状液,加入润湿性能良好的润湿剂,改变固体粉末的亲水亲油性,使固体粉末从两相界面进入某一相,从而降低乳状液的稳定性;③絮凝-聚结作用,即分子量较大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加热和搅拌下能够引起细小液滴絮凝、聚结,最终导致两相分离;④破坏界面膜作用,即破乳剂吸附于两相界面上,使界面膜发生褶皱和变形,也可能因碰撞将界面膜击破,使乳状液稳定性降低[9]。化学法由于使用了破乳剂,改变了油的成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油品产生了污染。
1.1.2 物理化学法
物理化学脱水法是利用吸附现象,这是某些物质所特有的,它们能够有选择地吸附润滑油中的水;除了纯粹的吸附现象之外,吸附过程还存在吸附剂分子和水分子的相互吸引现象,同时会伴随着各种化学相互作用。此方法由于脱水效率和经济性能等方面的制约,未实现规模化应用[16]。
1.1.3 物理法
物理脱水法的原理是利用力场、加热及质量交换等物理方法脱去润滑油中的水, 是目前乳化油破乳脱水处理中最常用的方法[17,18]。
(1) 重力沉降法
重力沉降法是利用油和水的密度差及油和水的不相溶性,实现水滴、悬浮物与油分离,是一种初级处理方法。分散在油中的水滴下沉速度取决于水滴的大小、油和水的密度差、流动状态及流体黏度等。当油中水滴的直径在0.05~10μm时,沉降速率v服从斯托克斯公式[17]:
(1.1)
式中,d为水滴粒径;ρB和ρH分别为水和油的密度;μH为油的动力黏度;g为重力加速度。普拉诺夫斯基等人考虑到分子性表面现象,特别是相分界面上的表面张力,计算水滴沉降速率v的公式可写成
(1.2)
式中,γ为油的电导率;σ为水滴的电荷表面密度;z为极化系数。
从式(1.2)不难发现油中的水滴越大,水与油的密度差越大,水就越易沉降,油的黏度越大,沉降越困难。所用装置一般有立式或卧式沉降罐,试验表明,柴油机油中的水滴在0.24m的高度也需要18h才完成沉降[16]。
该方法的特点:对油不产生二次污染,设备简单,运行维护费用低,对于低黏度、含水量大的乳化润滑油尤为有效。该方法的不足体现在:不能脱去润滑油中的乳化水和溶解水(乳化水危害最大);对于高黏度、含水量低的乳化油,脱水效果不佳,脱水深度不够;处理过程耗时太长,效率很低,若加热会加速油的氧化。
(2) 离心分离法
离心分离法是使装有油水混合物的容器高速旋转,利用油水密度的不同,使高速旋转的油水混合物产生不同的离心力,从而将油与水较为彻底地分开。油内水滴离心沉降速率可表示为
(1.3)
式中,φ为阻力系数;Fr为油水分离系数。
普利米尔等人的研究表明:当用于润滑油离心机工作时,转鼓内液体的流动状态和微小水滴的运动状态通常具有层流性质。通常用于润滑油分离脱水的装置是高速离心机,转速一般在15000~40000r/min[19,20]。
此方法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处理时间短、取向任意、不受振动影响等优点,但采用离心法脱水设备运行成本高,维护工作量大。
(3)真空加热脱水法
真空加热脱水法是将油液在负压条件下,加热到一定温度,油和水根据它们不同的沸点,通过真空蒸馏分离,达到乳化油的脱水净化目的,油中水汽化扩散方程为[21]:
(1.4)
式中,DAB为组分A在组分B中的扩散系数;Z为扩散方向上的距离;R为理想气体常数;T为热力学温度;p为压强。
真空脱水设备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真空滤油机。真空脱水法可以去除自由水、乳化水和溶解水。该方法可对油液进行深度脱水,不消耗油中添加剂;不足之处就是需要消耗大量的加热能量,费用很高,对于含水量较大的油液,脱水效果不佳。
(4) 吸附法
在吸附法中,油水分离是通过具有吸水功能的材料来实现的,例如淀粉和高吸水树脂可以吸附去除油中的水,其中常用的吸附剂为“白土”,吸附脱水遵守式(1.5)[16]:
(1.5)
式中,X为脱除水的量;M为所用吸附剂的量;c为水在油中的浓度;n为常数,和温度有关;a为c与吸附剂及油的性质有关的常数。
装有吸附材料的过滤器可以去除油中的自由水和乳化水,但是由于吸附材料的吸水能力有限,吸水滤芯很快会达到其使用寿命,因此吸附法只适用于油中进水量较低的场合。
(5) 膜分离法
油水混合物处于稳定状态,用物理方法或者化学方法很难将其分离,这时可用过滤膜来处理。膜分离法是利用多孔膜对液-液分散体系中的两相与固体膜的表面亲和力不同达到分离的目的。该方法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能耗少。但膜的孔径相当小,经常被堵塞,需要经常清洗,无法连续操作,且处理量较低[22]。
(6) 聚结法
聚结脱水就是利用聚结纤维表面对油和水的不同亲和作用,以分离油液中的乳化水和自由水[23]。水滴同聚结纤维层的相互作用有截获、布朗扩散和惯性碰撞。重力、静电作用和范德华力均会对这三种相互作用施加影响。作用下的水滴与纤维接触时,其间滞留有油膜,但聚结纤维层是亲水物质,水滴可以从纤维上将油膜置换并使纤维湿润,使水滴黏附于纤维上。水滴在纤维上的黏附效率取决于纤维表面的湿润性、纤维直径以及水滴的粒径分布。根据表面自由能减少的原则,水滴在黏附纤维后聚结长大,达到一定尺寸时,在油液张力和液滴曳力等共同作用下,水滴从纤维表面脱落分离。聚结法比重力沉降法有更高的脱水效率,且不需要大尺寸的容器设备。和离心分离法相比,聚结法的运行成本与维护费用都较低。和真空加热脱水法相比,聚结法具有大流量的处理能力和较低的能量消耗。但是此方法不能对油进行深度净化。
(7)电场法
电场集聚脱水的适用对象为油包水的W/O型乳化液,其目的是通过电场作用将连续相(油)中的分散相(乳胶粒子)集聚成较大粒径的水颗粒,便于静置沉降和后续脱水工艺的实施[24]。在油乳化液中施加电场,乳液中的乳胶粒子被极化将沿电场方向排列,粒子中的正负离子分别移向粒子的两端,电偶极矩方向在同一直线上两电偶极子间的吸引力为F,表达式[25]为
(1.6)
式中,ε0为真空介电常数;ε1,ε2分别为乳胶粒子和油的介电常数;r为粒子半径;S为粒子间距;E为电场强度。
水珠电偶极子间的吸引力与水珠及油的介电常数、水珠半径、距离和电场强度有关。水珠在吸引力的作用下,两水珠相互靠近,相距越近,吸引力也就越大,靠近合为一体,半径增大,吸引力就更大,使水珠不断变大,直至克服油的浮力下沉到底部,从而达到除去油中乳化水和自由水的作用,电场集聚脱水的过程如图1.1所示。
图1.1 电场集聚脱水的过程
传统的乳化油破乳脱水物理方法具备的特点及经济性见表1.1。
表1.1 常用的物理破乳脱水方法比较
注:★——具有此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