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原尾目PROTURA
希腊文:“第一、原始”“尾”,据Imms意见,此名来源,由于第12环节呈尾状。
Proturen(德);
Protures(法);
Proturi(意);
Proturans(英);
Бессяжковые(俄)。
原尾虫 蚖[读元]
[特征]
小型昆虫,口器陷入头部,属内颚式,触角及眼均缺。前足较长大,腹部12节,最初3腹节各有一对小型附肢。气管系统有存有缺,马氏管呈乳头状,增节变态,生长中增加腹节数,为不见于其他昆虫类的特殊现象。
[概说]
本目为尖形白色或黄白色小虫,最大的也不过2mm。分布颇广,性喜湿润地,常生存于泥炭地和草根地,他如石下及树皮里,亦易发现。首次发现原尾虫是意大利的Dodero在热那亚(Genova),后把标本赠送给Silvestri并由意大利昆虫学家Silvestri(1907)鉴定且报道了第一种原尾虫,据此创建了昆虫纲的一个新科——蚖科Acerentomidae、一个新目——原尾目Protura。
Berlese(1909)在他的专著《Monografia dei Myrientomata》中记述2科3属10余种,还对原尾虫的形态、解剖、组织学和生物学等方面作了系统的介绍(图1-1)。
图1-1 原尾虫手绘图
1—蚖;2—蚖的正面观;3—生活状态的古蚖(据尹文英)
Tuxen(1949)首先发现原尾虫胚后发育的6个时期,并逐一审订已记述的208种原尾虫的模式标本,然后写成《原尾虫》专著。
在亚洲首先记述原尾虫的是日本的吉井良三(R.Yossi)和今立源太良(G.Imadate),后者不但在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做了大量工作,而且对不同类群的毛序演变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74年完成了《日本原尾目志》,共记述4科12属42种。
我国杨集昆(1956)在北京和陕西华山首次发现了原尾虫。
尹文英(1963)首次记述我国天目山两种原尾虫。此后,她和同事们报道了164种(截止1995年),其中142新种,17新属,并建立了一个新科。
尹文英在我国发现了形态独特、具有气管系统的红华蚖Sinentomon erythranum Yin(1965),并建立了华蚖科Sinentomidae以后,引起了各国学者的争论(Imadate,1966;Nosek,1973;Tuxen,1977)。为了找出新的证据阐明华蚖的分类地位,尹文英等与意大利的R.Dallai合作,进行原尾虫比较精子学和内部各器官的亚显微结构研究,其结果不但证实了华蚖等的系统分类地位,同时也阐明了原尾虫的系统渊源,并对过去原尾虫的分类系统做了重要的修订工作(尹文英,1983;尹文英、薛鲁征,1992;尹文英,1999)。
[外部形态]
头部为卵形或梨形,前端略狭细。无触角,缺复眼和单眼。背面近两侧有1对假眼,前端和腹面生有口器,包括上唇、上颚、下颚、下颚须、下唇和下唇须等几个部分,如图1-2所示。
图1-2 原尾虫形态特征图
1—普通古蚖整体背面图;2—樱花古蚖腹面图;3—线毛蚖后胸背板毛序图;4—古蚖的气孔;5—华山蚖第8腹节的腰带和毛序;6—檗蚖第8腹节的腰带和栉梳(据尹文英)
假眼(pseudoculus):位于头部背面的两侧,过去被认为是眼(Silvestri,1907)、原始的触角(Berlese,1909;Tuxen,1959)或触角的遗迹(Handlisch,1926)等。后来的研究证明,假眼是原尾虫特有的感觉器官(Yin等,1986)。
口器:为内颚式。上唇固定不动,下唇是一对长三角形的薄片,其上各生1~2节的下唇须。上颚和下颚分别位于头腔内的上颚袋和下颚袋内。多数种类的口器为咀嚼型,亦即上唇平直、上颚较短而宽;另有少数种类属刺吸型口器,上唇向前延伸成喙(rostrum),上颚也为细长的针状。下颚分为内、外两叶并生有3~4节的下颚须。
胸部共有3节,前胸节背板短小,仅及中、后胸背板的1/3~1/2;华蚖科和古蚖科的种类,在中、后胸背板近两侧各生气孔1对;胸部3节的腹板大小相仿,每节生胸足1对;侧板均不发达,由少数骨片组成。3对胸足各由6节组成,有跗前节(pretarsus)、爪垫(empodium)、距毛(spur hair)和爪(claw)。前胸足特别长大,向头前伸出,在跗节上生有一系列形状不一的感觉器,其着生位置、形状、大小等是重要的鉴定种、属的特征。此外,跗爪比(TR)、垫爪比(EU)和基端比(BS)也都是种类鉴别的依据(Tuxen,1964)。
成虫的腹部由12节组成,最后一节称为尾节(telson),无尾须。生殖孔位于第11节腹面后缘中央。每一腹节由背板和腹板组成,前部各节的侧板尚未与背板分离,常称为背侧板(laterotergite),而8~11节已具有明显的侧板。在腹部前3节的腹面,各生1对腹足,2节或1节;腹足的节数和上生的刚毛数目是分科、属的一个重要依据。腹部第8节的前缘,在蚖目的种类中生有一条横向的腰带(striate band),又称纵纹带,其上具有栅纹或楔纹、点纹、钩纹或退化。在第8腹节背板后部两侧有1对腹腺开口于此,其上各覆有一片形状不一的“盖(lid)”,后缘常生有数目不等的尖齿,称为栉梳(comb)。此外,在腹节上有时还生有成排的小棘或稀疏的大齿或圆形小旋轮(rotary wheel)。
毛序:原尾虫毛序(chaetotaxy)的变化是鉴定种类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前人将胸、腹部毛序按数码公式来表示(Tuxen,1964;Imadate,1966)(见图1-3和图1-4)。
图1-3 前胸足跗节各部分名称和测量图
跗爪比(TR)=;基端比(BS)=;垫爪比(EU)=(据尹文英)
图1-4 腹部毛序示意图
A—蚖科腹部4~5节背面毛序图;B—第8腹节腹面毛序图:夕蚖,檗蚖,日本蚖;C—第4腹节毛序比较示意图(据尹文英)
原尾虫的雌、雄外生殖器均由6节组成,分基、端两部分:雄性的基部为基内骨(basal apodeme)、基围阳器(basiperiphallus)和端围阳器(acroperiphallus),端部依次为茎节(stipes)、基片(basistylus)和端阳刺(acrostylus)。射精管开口于端阳刺中部。雌性外生殖器自基部依次为基内骨、围阴器(perigynium)、端围阴器(acroperigynium)、基片、头片和腹片(caput processus和processus sternalis)、端阴刺(filum processus),最后两节常愈合为一体,阴道开口于两基片之间。
[内部解剖]
消化系统:消化道是一条直管。中肠的后端为幽门部(pyloric regions),由强大的幽门括约肌环控制肠腔的开合(Dallai,1976)。后肠的前部主要由3个大纵褶,或由相间的3个次生小纵褶形成;后肠的后段仅为一薄层,结构简单(Yin等,1986,1989)。
马氏管为6个枇杷状的乳突,放射状围绕在幽门室的外围,是原尾虫的主要排泄器官,它们的细微结构在三个不同科中有明显的区别(尹文英,1995)。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脑、食道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原尾虫感觉器官分为两类:假眼是一对独特的感觉器官;还有主要在前胸足跗节上有多种不同形状的感觉器。
呼吸系统:气管系统仅存在于华蚖科和古蚖科的种类。在中、后胸背板两侧各生一对气孔,与体外相贯通。
循环系统:非常简单,仅在背部有1条背血管,自腹部第7节向前直达前胸节的直管,在每1腹节的背纵肌之间的三角区内,沿背血管都有一个能收缩的心室,共计7个心室,每个心室具有1个心孔。
生殖系统:雄性器官:精巢1对,呈梭形或袋形,后端联结输精管、射精管,到端阳刺中部内侧的射精孔。缺副腺和贮精囊(图1-5)。
图1-5 雌、雄性生殖器官
(据Berlese)
雌性器官:卵巢1对,属无滋卵巢管,输卵管短而较宽,至虫体后部两管合并为一宽管,后接狭窄的阴道进入雌性外生殖器,在两基片之间的阴道口开口向外。
[生物学]
原尾虫终生在土壤中度过,主要以寄生在植物根须上的菌根真菌(mycorrhizal fungi)为食,同时也是捕食性昆虫猎取的对象。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起着积极作用。
原尾虫的栖息环境非常广泛,适应性也较强,是遍布世界六大地理区的类群。我国是原尾虫种类丰富的地区,它们通常栖居在湿润而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一般在各地林区土壤中都能发现原尾虫的存在。至于原尾虫在土壤中的分布,大多数在0~15cm土层中,30cm以下就很少发现了。
原尾虫属增节变态(anamorphosis)。这种现象不见于其他昆虫。原尾虫胚后发育主要分6个时期(图1-6):
图1-6 原尾目昆虫(红华蚖)胚后发育各时期
A—前幼虫;B—第Ⅰ幼虫;C—第Ⅱ幼虫;D—童虫;E—成虫(据尹文英)
①前幼虫期(prelarva):卵中刚孵出的幼虫,全身呈乳白色;腹部9节,口器和附肢均未发育完全,无气孔。
②第Ⅰ幼虫期:即前幼虫蜕皮一次后,口器和附肢已具雏形,但毛序尚少,华蚖和古蚖科的种类气孔出现,腹部仍为9节。
③第Ⅱ幼虫期:毛序较前增多,腹部增加1节,共为10节。
④童虫(maturus junior)期:腹部增加2节,成为12节,形态与成虫期相似而稍小,外生殖器尚未出现。
⑤前成虫期(preimago):檗蚖和蚖科等在童虫之后,还可见外生殖器未发育完全的时期,其他特征与成虫相同。
⑥成虫(imago):腹部12节,外生殖器发育完全。
这里特别指出,原尾虫的幼虫期中,腹部从无11节的时期。
[分类]
Silvestri(1907)收到Dodero赠送的标本,首次鉴定并记载了世界第一种原尾虫。Denis(1949)记载了世界已知70种,分为8属,Ewing(1940)将原尾虫分为主要3个科:古朊科(Eosentomidae)、蚖科(Acerentomidae)和始蚖科(Protentomidae)。Tuxen(1964)毕生致力于原尾虫分类研究,出版《原尾虫》专著,包括2亚目、3科、16属、148有效种。
尹文英于1963年开始记述中国的原尾虫。此后她和她的同事到全国各地采集研究,先后报道了164种(截止1995年),其中142新种、17新属并建立了一个新科——华蚖科(Sinentomidae),对过去原尾虫的分类系统做出了重大的修订,原尾纲下分3目10科16亚科69属。我国已有9科(图1-7)(尹文英,1983,1992,1999)。
图1-7 原尾纲分目、分科特征检索图
(据尹文英)
原尾纲分目分科检索表
(尹文英)
1中、后胸节背板生有中刚毛(M)1对
中、后胸节背板缺中刚毛…………………………………………………………华蚖目Sinentomata
2中、后胸节背板无气孔,腹足上刚毛不超过4根…………………………………………………………蚖目Acerentomata
中、后胸节背板两侧各生1对气孔或退化;3对腹足均为2节,各生5根刚毛 古蚖目Eosentomata
3假眼梨形,具“S”形中裂;颚腺管中部为香肠状膨大的萼………………………………………………………夕蚖科Hesperentomidae
假眼圆形无中裂;颚腺管中部生有球形或心形的萼
4假眼多数具后杆,颚腺管中部具光滑的球形萼………………………………………………………………………始蚖科Protentomidae
假眼无后杆,颚腺管中部具心形萼
5萼光滑无花饰,颚腺管基(盲端)部细长简单、或有2~3个膨大处、或有分支…………………………………檗蚖科Berberentulidae
萼部生有花饰或其他附属物
6萼部光滑,背面生单一盔状附属物………………………………………………………………………………………蚖科Acerentomidae
萼部膨大并具多瘤的花饰和单一盔状附属物……………………………………………………………………日本蚖科Nipponentomidae
7虫体色淡而半透明,后胸背板生1对前刚毛(A2),中、后胸背板无气孔,3对腹足均为2节…………………富蚖科Fujientomidae
虫体棕红坚硬,后胸背板生2对前刚毛(A2.4),中、后胸背板各生1对气孔,但缺气管龛;第1对腹足2节,2~3对腹足1节………………………………………………………………………………………………………………………………华蚖科Sinentomidae
8中、后胸背板各生1对气孔并具气管龛………………………………………………………………………………古蚖科Eosentomidae
中、后胸背板的气孔退化,或稍留痕迹………………………………………………………………………………旭蚖科Antelientomidae
1.夕蚖科Hesperentomidae
假眼梨形具“S”形中裂;前胸足跗节上的感觉器为短棒状;颚腺管细长,中部的萼常稍膨大如香肠,远端生有小花椰菜状的花饰。腹部2~3节的腹板前排刚毛均为2对。本科已知3属21种。分布:全北界和东洋界。
我国已知2属10种。如:华山夕蚖Hesperentomon huashanensis Yin,1982(图1-8):全长1.3~1.5mm,头部前端具短喙。前胸足跗节长90~93μm,爪长27~29μm,跗爪比=3.1~3.3。前跗节上的感觉器均较短而呈尖锥状。胸、腹部的毛序见表1-1。尹文英(2016)强调指出:每一种毛序都不同。没有“科”的统一模式。
图1-8 华山夕蚖Hesperentomon huashanensis Yin
A—背面观;B—假眼;C—颚腺;D,E—前胸足跗节外侧面和内侧面图;F—第2腹足;G—第3腹足;H—栉梳;I—雌性外生殖器(据尹文英)
表1-1 华山夕蚖胸、腹部毛序表
①A1.2.4.5;②P1.2.3.4.4'.5;③P1.1'.2.3.3'.4.4'.5。(可参阅图1-4)。
3对腹足均为2节,各生4刚毛。腹部第8节的栉梳长方形,后缘生尖齿约10枚。雌性外生殖器的端阴刺为尖锥状。
分布:我国华北、华中和西南区。
2.始蚖科Protentomidae
希腊文:“第一”+“昆虫”。
第1~2对腹足2节,第3对腹足1节;颚腺管上具光滑的球形萼。假眼圆形有后杆或无后杆。前跗感觉毛呈短棒状。除新热带界外,其余5大地理界均有分布。我国已报道4属10种,如短跗新康蚖Neocondeellum brachytarsum(Yin,1977)(图1-9)。
图1-9 短跗新康蚖Neocondeellum brachytarsum Yin
A—背面观;B—假眼;C—颚腺;D—前胸足跗节外侧面图;E—第3腹足;F—栉梳;G—虫体后部腹面图;H—雌性外生殖器(据尹文英)
分布:我国华中、西南、华北和东北区。
3.檗蚖科Berberentulidae
第1对腹足2节,第2~3对腹足1节,各生2~1根刚毛;后胸背板有中刚毛(M)和2对前刚毛(A2.4);颚腺管中部的萼呈心形,简单无花饰;下唇须退化,具1感器和1~3根刚毛;第Ⅷ腹节前缘的腰带栅纹清楚或不同程度退化变形。已知21属142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已报道9属46种。如海南肯蚖Kenyentulus hainanensis Yin,1987(图1-10),分布:海南岛。
图1-10 海南肯蚖Kenyentulus hainanensis Yin
A—假眼;B、C—颚腺;D、E—前胸足跗节外侧面观和内侧面观;F—第5~7腹节背板毛序;G—腰带;H—栉梳;I—雌性外生殖器(据尹文英)
4.蚖科Acerentomidae
希腊文:“无角”+“昆虫”,指无触角而言。
后胸背板具2对(A2.4)至4对(A.1.2.3.4)前刚毛,和1对中刚毛(M);颚腺管细长平直,具心形萼和单一的盔状附属物;下唇须由1感器和成簇的刚毛组成,第Ⅷ腹节的腰带常有清晰的栅纹,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本科在我国现已记载6属7种,除线毛蚖分布在我国中部外,大都分布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如华山蚖Huashanentulus huashanensis Yin,1980(图1-11)。
图1-11 华山蚖Huashanentulus huashanensis Yin
A—背面观;B—下唇和下唇须;C—假眼;D—颚腺;E,F—前胸足跗节外侧面观和内侧面观;G—第3腹足;H—栉梳;I—腹部后部腹面观(据尹文英)
5.日本蚖科Nipponentomidae
后胸背板具2对(A2,4)至4对(A1,2,3,4)前刚毛和1对中刚毛(M);上唇常突出成喙,颚腺管细长,萼部膨大,既有单一盔状附属物,也有多瘤的花饰;第8腹节腹板的刚毛式为4/2。主要分布在古北界内。我国已记载5属8种,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地区。如中国丽蚖Callientomon chinensis Yin,1980(图1-12)。
图1-12 中国丽蚖Callientomon chinensis Yin
A—背面观;B—前胸背板示3对刚毛;C—假眼;D—口器;E,F—颚腺;G,H—前胸足跗节外侧和内侧面观;I—第3腹足;J—栉梳;K—雌性外生殖器(据尹文英)
6.富蚖科Fujientomidae
中、后胸背板均缺中刚毛(M),仅有1对(A2)前刚毛;3对腹足均为2节;假眼大而不突出,第Ⅷ腹节腹板刚毛式4/4。本科迄今只有1属2种,即富蚖属Fujientomon Imadate,1964,属于古北界与东洋界成分。我国现已记载1种——双腰富蚖F.dicestum,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和云南等地。
7.华蚖科Sinentomidae
华蚖科是尹文英1965年所建的新科。
中、后胸背板均缺中刚毛(M),有前刚毛2对(A2.4)和两侧各生气孔1对,气孔内缺气管龛。假眼特大而不突出,上有10数根线纹,第2~3对腹足1节,各生2刚毛;第8腹节腹板刚毛式2/7,成虫身体坚硬呈红棕色。本科仅1属3种,即华蚖属Sinentomon Yin,1965,分布于古北和东洋界内。
新种:红华蚖Sinentomon erythranum Yin,1965(图1-13)。正模标本采自上海市西南郊的东佘山。山上遍植毛竹,杂草丛生,土壤为褐色或黄褐色,腐殖质较多。调查发现分布广泛:北自北纬31°,南到北纬21°,跨越了温带、亚热带两个地区,是常年出现的种类,在5~15cm的土层中数量最多。在系统进化上是较为特化的类群。
图1-13 红华蚖Sinentomon erythranum Yin
A—背面观;B,C—前胸足跗节外侧和内侧面观;D—后胸足跗节;E—中胸气孔;F—第3腹足;G—雌性外生殖器;H—雄性外生殖器;I,J—腹部末端背、腹面图(据尹文英)
8.古蚖科Eosentomidae
希腊文:“下等、原始”+“昆虫”。
中、后胸背板具前刚毛2对(A2,4)和中刚毛1对(M),通常各生气孔1对,孔内常生2根气管龛。3对腹足均为2节,各生刚毛5根;假眼圆形或椭圆形,无线纹或有3~5条线纹和小泡。第8腹节腹板刚毛式通常为2/7或0/7或2/9。本科是原尾虫中最大的一科,已记录10属260余种,属全球分布型。我国已记录6属78种。如梅花拟异蚖Pseudanisentomon meihwa Yin,1965(图1-14)。分布:我国华中区和华北区南部。
图1-14 梅花拟异蚖Pseudanisentomon meihwa Yin
A—背面观;B,C—前胸足跗节腹、背面观;D—雌性外生殖器(据尹文英)
9.旭蚖科Antelientomidae
中胸和后胸背板的气孔退化不见,或在气孔处留有点状痕变,其他特征与古蚖相近。其是我国特有的稀有类群。已知1属(旭蚖属)3种,分布:江苏、江西、上海、广西和西藏地区。
参考文献
今立源太良,尹文英.中国原尾虫的研究——康蚖属的一新种.昆虫学报,1979,22(3):320-323.
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昆虫学:上、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薛鲁征,尹文英.褶爪沪蚖假眼的电镜观察(原尾目).昆虫学报,1991,34(2):151-154.
杨集昆.我找到了原尾虫.昆虫知识,1956,2(5):227-228.
尹文英.中国原尾目昆虫的两新种.昆虫学报,1963,12(3):268-275.
尹文英.中国原尾虫的研究(Ⅰ):沪宁一带的十种古蚖.昆虫学报,1965,14(1):71-92.
尹文英.中国原尾虫的研究(Ⅱ):有管亚目的一新科.昆虫学报,1965,14(2):186-195.
尹文英.中国原尾虫的研究(Ⅲ):始蚖科的一新属及其在系统分类上的意义.昆虫学报,1974,17(1):49-54.
尹文英.原尾目昆虫的两新属.昆虫学报,1977,20(1):85-94.
尹文英.中国原尾虫的研究——始蚖科的三新种及幼虫期的记述.昆虫学报,1977,20(4):431-439.
尹文英.中国原尾虫的研究——上海地区古蚖科的一新属和六新种.昆虫学报,1979,22(1):77-89.
尹文英.中国原尾虫的研究:蚖科的新种、新属和幼虫期的记述以及在系统分类上的重要意义.昆虫学研究集刊,1980(1):135-156.
尹文英.中国原尾虫的研究——蚖科的一新属:多腺蚖属.昆虫学报,1980,23(4):408-412.
尹文英,任秉孚,金根桃,等.上海东佘山竹林土壤中原尾虫区系和生态调查.生态学报,1981,1(2):126-135.
尹文英.原尾目古蚖科、始蚖科//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西藏昆虫:第1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35-40.
尹文英.华蚖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系统分类上的地位.昆虫学研究集刊,1981:161-170.
尹文英.中国原尾虫的研究——夕蚖属二新种及其幼虫期记述.昆虫学报,1982,25(1):89-95.
尹文英.原尾虫系统发生新概念及其起源与分类地位的探讨.中国科学B辑,1983(8):697-706.
尹文英.原尾目已知属的分群及其检索特征.昆虫学研究集刊,1983(3):151-163.
尹文英,薛鲁征.原尾虫比较精子学的研究及其在系统分类学上的重要意义.中国科学B辑,1992(7):703-711.
尹文英.中国动物志原尾纲.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尹文英.原尾纲//郑乐怡,归鸿.昆虫分类:上册.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7-51.
尹文英,谢荣栋,杨毅明,等.原尾纲重新分群的特征分析.动物分类学报,2002,27(4):649-658.
张之沅,尹文英.中国原尾虫的研究——广西古蚖科六新种的记述.昆虫学研究集刊,1981(2):171-182.
Berlese A.Monografia dei Myrientomata.Redia,1909,6:1-182.
Dallai R.Fine structure of the pyloricregion and malpighian papillae of Protura (Insecta,Apterygota).Journal of Morphology,1976,150(3):727-761.
Dallai R,Nosek J.Ultrastructure of sensillum t 1 on foretarsus of Acerentomon maius Berlese(Protura:Acerentomida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ect Morphology and Embryology,1981,10:321-330.
Dallai R,Xue Luzhen,Yin Wenying.Flagellate spermatozoa of Protura (Insecta,Apterygota) are motil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ect Morphology and Embryology,1992,21:137-148.
Essig E O.College Entomology.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42.
Ewing H E.Synonymy and synopsis of the genera of the order Protura.Proceedings of the Biological Society of Washington,1936,49:159-166.
Ewing H E.The Protura of North America.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40.33(3):495-551.
Franois J,Dallai R,Yin Wenying.Cephalic anatomy of Sinentomon erythranum Yin(Protura:Sinentomida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ect Morphology and Embryology,1992,21(3):199-213.
Haupt J.Ultrastruktur des pseudoculus vonEosentomon(Protura,Insecta).Zeitschrift für Zellforschung und Mikroskopische Anatomie,1972,135(4):539-551.
Imadate.Protura (Insecta),Fauna Japonica.Tokyo:Keigaku Publishing Company,1974:1-320.
Larink O,Biliński S M.Fine structure of the egg envelopes of one proturan and two Collembolan genera (Apterygot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ect Morphology and Embryology,1989,18:39-45.
Nosek J.The European Protura,their taxonomy,ecology and distribution with keys for determination.Genève(Museum d'Histoire Naturell),1973:1-345.
Tuxen S L.The Protrua:a revision of the species of the world with keys for determination.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Series B,Taxonomy,1964,34(1/2):4.
Tuxen S L.Protura and Brazil during 400 millions years of continental drift.Studies on Neotropical Fauna and Environment,1978,13:23-50.
Xue Luzhen,Dallai R,Yin Wenying.Tracheal ultrastructure of Protura (Insecta:Apterygot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ect Morphology and Embryology,1993,22(1):13-23.
Yin Wenying,Xue Luzhen,Tang Bowei.A comparative study on pseudoculus of Protura// Dallai R.2n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Apterygota.Siena,1986:249-256.
Yin W Y,Imadate G A.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Gracilentulus(Protura)fromEastChina.from East China.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e and Science,Series A,Zoology,1979,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