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心源性休克
①根据休克持续时间、是否出现应激性溃疡确定。
②目的是增加脑部等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平卧时不用枕头。如患者同时伴有心功能不全,喘憋不能平卧,可予半卧位。
③待血压回升、稳定,尿量增多且意识状态明显好转后,可停病危护理,改为一级护理。
④保持气道通畅,立即给予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或面罩给氧。必要时,可依据肺内呼吸音、胸部X线检查及动脉血气分析情况,如动脉血氧分压仍低而二氧化碳分压仍高时,宜及时采用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加强气体交换。
⑤应留置尿管连续观察尿量,维持尿量大于30ml/h。
⑥血清心肌标志物包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CK-MB等。心肌标志物升高说明有引起心肌损伤的疾病,如心肌梗死。
⑦动脉血气分析对了解肺功能、体内酸碱平衡至关重要。休克发生后,动脉血氧饱和度会明显下降;如存在肺功能障碍,动脉血氧分压可显著降低,同时,在酸中毒状态下,心肌功能也可能明显减弱。
⑧随着休克的进展,尿中可能出现蛋白、管型及红细胞等。
⑨在急性心肌梗死引发的心源性休克中,最常见的心电图表现是ST段抬高。心源性休克可以加重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
⑩在急性心肌梗死引发的心源性休克中,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室间隔穿孔、心室游离壁破裂等机械并发症,发现局部室壁活动异常。同时,超声心动图检查可用于左心室功能的评估。有创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等,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
除周围静脉外,可行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等深静脉穿刺置管。
急性心肌梗死时若胸痛剧烈,可用吗啡、哌替啶等药物镇痛。吗啡5~10mg静脉缓慢注射,必要时可每15min重复1次,共2~3次,总量不超过15mg。若病情不十分危急,可予吗啡5~10mg皮下或肌内注射,每3~4h重复1次。同时,可予镇静药以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以及因躁动而造成的额外心脏负担。
心动过速或过缓都会加重休克,应积极进行纠正。
剂量为:体重(kg)×3mg,加到50ml 5%葡萄糖中,起始速度5ml/h[即5μg/(kg·min)],最大速度为20ml/h。
剂量为:体重(kg)×0.3mg,加到50ml 5%葡萄糖中,起始速度1ml/h[即0.1μg/(kg·min)],而后迅速加量以尽快提升血压至预期值,最大速度为20ml/h。
用量同多巴胺。
起始剂量为2~5μg/(kg·min),逐渐增加。血管扩张药可减轻心脏的后负荷,降低左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心脏排血量,改善休克状态。只宜用于肺毛细血管楔压大于15mmHg的患者。
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增加心脏排血量,减轻左心室后负荷。可改善大部分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目前作为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外科或介入治疗的辅助和支持治疗方法。但主动脉球囊反搏并不能降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总病死率。
可用于主动脉球囊反搏无效的患者。
注:1.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泵功能障碍、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有效循环血量严重不足所引起的休克。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包括持续性低血压(收缩压<90mmHg,或收缩压较基线水平下降>30mmHg,持续超过30min)、肺动脉楔压>18mmHg、心脏指数<2.2L/(min·m2)。其临床表现包括低血压伴组织灌注不足(少尿、意识障碍、四肢湿冷等)以及一系列心肌功能障碍的体征。
2.急性心肌梗死的左心衰竭是引发心源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
3.心源性休克的治疗必须争分夺秒,在去除病因的前提下,综合处理,提高血压、改善微循环及细胞代谢,预防并发症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