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赏与收藏宝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汉代隶书鉴赏

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笔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由线条改为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书法艺术奠定了基础。

隶书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1. 曹全碑

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省郃阳县旧城出土。在明朝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1956年,曹全碑移入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保存。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其风格秀逸多姿而结体匀整,为历代书家所推崇备至。

曹全碑(局部)

2. 张迁碑

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和曹全碑都为汉末名碑,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吏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

张迁碑(局部)

3. 礼器碑

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东汉永寿二年(156年)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造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的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礼器碑(局部)

4. 乙瑛碑

乙瑛碑,书风颇严谨,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清代万经《分隶偶存》中评论此碑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翁方纲评论此碑称“骨肉匀适,情文流畅。”何绍基评论此碑称“朴翔捷出,开后来隽丽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乙瑛碑(局部)

5. 史晨碑

又名“史晨前后碑”。两面刻,碑通高207.5厘米,碑身高173.5厘米,宽85厘米,厚22.5厘米,无碑额。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年)三月。十七列,每列三十六字。末行字原掩于石座中,旧拓多为三十五字,新拓恢复原貌三十六字,字径3.5厘米。碑文记载当时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谦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建宁元年(168年)四月。十四行,行三十六至三十五字不等。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

史晨碑(局部)

6. 张景碑

此碑又名“张景造土牛碑”。东汉延熹二年(159年)立。此碑身四周皆残,顶部碑穿隐约可见,穿内有晕弦痕迹。碑文为隶书。现存通高1.25米、宽0.54米、厚0.12米。残存12行,满行23字,计229字,可识者225字。无撰书人姓名。碑文的文体属于汉代公文体裁。1959年在河南南阳市出土。

7. 好大王碑

好大王碑全称“高丽好大王碑”,又称“广开土王境平安好大王碑”。碑体呈方柱型,高6.39米,底宽为1.34~1.97米,四面环刻碑文。清光绪年间(1880年前后)出土。据考为东晋义熙十年(414年)刻,隶书。44行,每行41字。

此碑书法似隶似楷,有秦诏版遗意。方整纯厚,气静神凝,遒古朴茂,属笔势宽绰高美一宗。与东汉诸碑刻隶书相比,别具风格,故此碑名冠古今。

好大王碑(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