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永不言败
——难忘的氯乙烯转化器抢修
郑欣洲
1993年,新疆烧碱厂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氯碱技术改造工程,该工程使用了当时国内先进的离子膜烧碱生产工艺和装置,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技术改造项目,项目的实施填补了新疆离子膜烧碱和聚氯乙烯生产的空白。我作为时任烧碱厂主管设备的副厂长,全程参与这项氯碱技术改造工程,在缺乏人力和技术的情况下,全厂员工都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现在回想起来许多感人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让人感动。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氯乙烯合成转化器泄漏检修过程中所发生的那些让人感动的人和事。
1995年9月30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历时两年的氯碱技改工程终于竣工。9月30日进行了第一次化工投料试生产,正当大家沉浸在欢欣之际时,仅仅过了48小时,氯乙烯合成的关键设备——6台转化器先后发生了严重泄漏,试生产被迫停止。对于刚刚完成氯碱技术改造项目正准备进行生产的工厂和员工来说,这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这6台转化器是当时国内规模大、实力强的锦西化工机械厂生产制造的。锦西化工机械厂在接到我们的告急电报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和技工前来抢修。转化器打开后,里面已经腐蚀的非常严重。锦西化工机械厂技术人员在我们的积极配合下,耗时1个多月完成了对6台转化器的修复。11月17日进行第二次化工投料试生产。当时,大家信心满满,可仅过了一天,转化器很快又出现了泄漏,修复以失败告终,试生产工作再次被迫停止。
我们将转化器再次泄漏的情况告知锦西化工机械厂,却等来了“转化器泄漏不是制造质量的问题,而是生产工艺上存在着问题”的答复。我们对照氯乙烯转化工艺反复检查还是没有找到泄漏的根结所在,我们认为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不是造成转化器泄漏最主要的原因。如果是生产工艺问题,那么转化器腐蚀应该是均匀的,而不是现在的局部腐蚀。又将这一情况反馈给锦西化工机械厂,他们提出要将转化器全部运回锦西化工机械厂进行返修,所有发生的返修费用由烧碱厂承担,检修加路途运输需要近6个月左右。如若这样会给烧碱厂带来2000多万元的损失,而且返修后的转化器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还是个未知数。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心急如焚,无法接受。这次氯碱技术改造项目历时两年多时间,从自治区政府到化工局再到烧碱厂大家都非常关注,试生产成功不仅能填补新疆化工产品许多空白,还关系到新疆烧碱厂今后的发展。如果再耽误6个月,一方面时间拖得太久,无法向各级交差;另一方面,氯碱技术改造项目是向银行进行的全额贷款,每天都要发生贷款利息,增加投资成本,厂里已经没有资金承担这次返修的费用。经过充分考虑,为了争取时间,节省资金,决定组织力量自己抢修,并成立了检修攻关小组,由我担任组长。
在当时的中国氯碱行业,氯乙烯转化器泄漏似乎是普遍现象,据氯碱协会1995年统计,每台氯乙烯转化器年泄漏在1.5次,各家企业的使用情况都不乐观。经多方打听,得知盐锅峡化工厂氯乙烯转化器使用的情况较好,使用寿命可以达到3年左右。我们立即派人赶往盐锅峡化工厂,他们听说我们的情况后,对我们很支持,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氯乙烯转化器焊接经验和使用注意事项,据他们的经验氯乙烯转化器投运三个月内不发生泄漏就可保证长周期使用。为尽快掌握焊接技能,确保焊接质量,我们聘请了该厂一位专门焊接转化器的焊工,在确保使用三个月的情况下,答应每焊好一台转化器薪酬5000元。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100多元,5000元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由于当时天气寒冷,这位师傅只答应焊接1台,其余5台要由我厂电焊工进行焊接,他可以进行指导。在锦西化工机械厂氯乙烯转化器修复失败后,我们认为在转化器原焊缝基础上继续修补,已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必须对转化器换热管进行重新焊接。通过认真分析和研究,我们大胆提出:采用机械方法将原来转化器换热管与管板的焊缝除去,重新进行组对和焊接。实际上等于在现场重新制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转化器原有的材料,降低检修费用。一台转化器从拆解、修复再到复位有2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特别是上千道焊缝,每道焊缝必须百分之百的合格,只要一道焊缝有缺陷就会造成检修失败,这是检修成败的关键。为此,在全厂范围内开展了电焊工大比武,从中挑选3名技术最好的电焊工跟着聘请的师傅一起学,而后每人负责1台转化器的焊接。转化器拆解、组对、焊接和复位工作由铆焊工段负责,转化器换热管焊缝去除工作由机加工工段负责,责任到人,层层把关,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检修人员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另外厂里还规定,每台转化器一次检修成功的就给予2000元的奖励,保证了检修的一次成功率。
电焊工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难题又摆在面前,要把转化器内的换热管取出,需要用专用钻床把原来的焊缝全部钻掉,购买钻床时间和资金都不允许。当时全厂唯一的钻床就是一台80摇臂钻,能不能用谁也不知道。我们只能把80摇臂钻抬到现场,试了才能知道。经过仔细推算,反复比对,认为基本可行,初步方案是先试钻一面。方案一提出,大家争议很大,一方面转化器一旦试钻失败将无法使用,另一方面摇臂钻一般是固定在厂房内的专用基础的专用设备,将其搬运到转化器厂房的二楼无法固定,在施钻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震动,影响钻孔的精度。为此我们几个厂领导召开了专题会,首先要统一思想,经过慎重研究一致认为,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了,时间不等人,只能按此方案一试。因为转化器已经安装在厂房,就用手动葫芦把80摇臂钻搬到了二楼;有震动,我们就一次次在增加配重上想办法,终于解决了震动带来的难题。难题解决后,我们组织机修车间的全体干部员工,多工种的技术人员,车、洗、刨、磨、铆、焊工一起上阵,机加工工段长丁荀玉,铆焊工段长高成全带头,大家齐心协力,24小时轮班作业。很快转化器一面钻完,接下来如何将重近20吨的转化器在现场吊起来再进行翻面施钻,又是一个难题,由于厂房空间有限,当时没有合适的吊车,我们就自己动手自制吊具,用两个手拉葫芦,采用人工加机具的办法进行吊装。到1995年12月18日,第一台转化器正反两面终于钻完。没想到又遇到新的问题,按照之前的维修方案,需将转化器筒体截短3厘米后重新组对,可由于转化器换热管和管板采用的是胀焊结构,换热管和管板之间的间隙太小,造成转化器筒体无法直接组对。怎么办?大家集思广益,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想到了解决的办法,做一个模具套在换热管上,人工用18磅榔头击打模具,将一根根换热管冲出转化器管板,这样转化器筒体才能顺利地重新组对到一起。每台转化器有几百根换热管需要一根根冲出,工作量和劳动强度都很大,为了能够尽快完成检修任务,大家三班倒,不分昼夜,日夜苦干,很多员工都要干到深夜两点下班才能回家吃饭。到12月28日,第一台转化器终于焊接完成。
12月底,室外温度已经零下二十多摄氏度,转化器厂房是框架结构,夜晚厂房内滴水成冰,我们的员工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为了解决温度低焊接难的问题,我们将整个厂房用彩条布进行封闭,利用8个废油桶制作成炉子,才使检修现场温度勉强满足焊接工艺的要求。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换热管施钻时要加冷却液,冷却液流出来马上就冻成了长长的冰溜,大家穿着棉袄、棉裤、大头鞋,戴着棉帽连续工作,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当时我是设备主管,我爱人陈永红在设备科负责检修技术工作,那段时间从厂里到家里所有的话题都离不开转化器的检修,别人都开玩笑地说,你们把厂里的事当成了家里的事,真是模范夫妻。当时的机修车间也有一对夫妻一起参加转化器的检修工作,他们就是高成全和王璐。那段时间大家都顾不上自己的小家,一心扑在转化器检修的工作上。第一台转化器焊接完成后,其余5台转化器全由我们自己的电焊工进行焊接,所以大家格外小心,层层检查把关,每焊完一遍,电焊工自检后,由车间技术人员进行第一遍检查,然后再由设备科的技术管理人员陈永红一个焊口一个焊口的进行检查,有问题的及时标注,电焊工进行第二次焊接,焊完之后再检查,直至焊缝全部合格。转化器全部焊接完成后,如何对焊缝进行探伤检查又成了难题。因为室外温度太低,如果采用常规的水压试验,管子将会被冻裂。反复论证后,决定采用气密性试验法,借用烧碱生产中找漏点的方法,利用氨气遇到氯气产生白烟的特点进行一个焊点一个焊点的试漏。就这样大家靠着永不服输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完成了6台转化器的检修任务。
1996年2月15日,终于完成了所有检修工作。春节过后,一次性试车成功,打通了整个流程,生产出了第一批247袋聚氯乙烯。当时,所有的员工都特别激动,我心中的那块石头终于落地。从此以后,我们使用的转化器都是由我们自己制造,后来还申请了专利,形成了成熟的工艺,截至2017年年底我们已制造了1700多台转化器,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这次氯乙烯转化器检修,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只用了两个多月就完成了全部检修工作,这6台转化器直到2012年西山老厂搬迁时,都还在使用,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确实不易!正是有着大家的执着与坚持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才创造了今天企业的辉煌!
作者:郑欣洲,曾任新疆烧碱厂氯碱车间副主任、新疆氯碱厂副厂长、中泰化学副总经理、中泰化学高级顾问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