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经济学的三个基础问题

经济学大师保罗·A.萨缪尔森指出,在人的一生中,从摇篮到坟墓,我们都会碰到无数的经济学真理。既然避不开,那我们就来看看经济学是什么,在研究什么问题。本节从西方经济学角度简单解释经济学的三个基础问题。

一、稀缺性

1.欲望

欲望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望。简言之,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受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即“求之不得”的感受。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欲望是有层次的,当一个较低层次的欲望得到满足或部分地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欲望。

知识拓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把人的需要(欲望)分为五个层次:①生理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理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②安全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得到保障自身安全、摆脱失业和丧失财产威胁等方面的需要。这种欲望实际上是生理需要的延伸。③归属和情感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人们希望得到友爱和归属的需要,这种欲望产生于人的社会性。④尊重的需要,即人们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将个人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马斯洛需要的层次如图1.1所示。

图1.1 马斯洛需要的层次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欲望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物品。满足人们欲望的物品分为两类:自由取用的物品(非经济物品或免费物品)和经济物品(需要花钱购买的物品)。

自由取用的物品是指人类无须做出努力或付出任何代价便可随意得到的物品,如阳光、空气和水等。面对人类无限的欲望,用来满足人类需要的自由取用的物品将越来越少。比如水,在200年前是自由取用的,而在今天,水已成为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

经济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一定代价或花费一定数量的金钱才能得到的物品。人类欲望的满足主要依赖于消费各种经济物品,经济物品在数量上常常是稀缺的。

2.稀缺性

稀缺性来自资源的有限性和欲望的无限性的矛盾。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用来满足人的欲望的资源又是有限的,这种矛盾就反映为资源的稀缺性。

(1)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绝对性。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资源稀缺的绝对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和人们生存的所有区域。从历史上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期。从世界各地来看,稀缺性存在于所有人类活动的区域。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面临着稀缺性的问题,只不过稀缺的内容各自不同而已。

(2)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相对性。资源稀缺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著名经济学家曼昆曾这样描述“稀缺性”:社会提供给你的东西总是少于你想要拥有的。正是普遍存在的资源稀缺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

探索与思考

你能找出生活中不稀缺的资源吗?你认为当今社会中最稀缺的是什么?

知识点滴

俗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在选择的过程中,人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必须先学会放弃另外的东西。

生活中的实例

二孩,生还是不生?

中国已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受访家庭没有生育二孩的意愿。过低的生育率持续改变着中国的人口结构,未来的中国社会老龄化将日趋严重。为什么家庭二孩生育意愿这么低呢?请扫码观看视频后以小组为单位从资源稀缺性的角度进行探讨。

二、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国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其他各种经济活动,而且包括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概念有多种定义。例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财富的科学;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把日子过得更好的科学;经济学是研究“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尽我们所有的,做我们最好的”……如此种种,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经济学要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目前,西方学者比较认同的经济学定义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科学(保罗·A.萨缪尔森)。即,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的科学

探索与思考

你能说出稀缺性和经济学的关系吗?

名人有约

保罗·A.萨缪尔森(1915—2009),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随后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经济学教授。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界的巨匠之一。他所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是世界上罕见的多能学者。

萨缪尔森首次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帮助在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并且写出了一部流传颇广、被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的教科书——《经济学》。该书的英文版出版后,先后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出版,曾有报道说其销售量已达1000多万册,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据。保罗·A.萨缪尔森于1947年成为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首位获得者,并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读者可查看百度百科或其他网络百科“保罗·A.萨缪尔森”词条了解更多情况。本书涉及的其他人物或名词均可通过此方法查看更详细的介绍。

知识拓展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经济学家张维迎曾在《市场经济导报》2000年第2期发表一篇文章《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该文列出了学习经济学的四条理由:首先,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你做出更好的决策;其次,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你理解你生活于其间的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再次,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你理解政府政策的优与劣;最后,学习经济学可以改进你的思考方式。或许你并不想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但即使如此,你仍然应该学点经济学。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三、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从经济学的定义中我们看到,经济学从“稀缺性”出发,研究两大类基本问题:一是资源配置问题,二是资源利用问题。

1.资源配置问题

经济学是为解决稀缺性问题而产生的;因此,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由稀缺性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资源的配置问题又包含了以下三个子问题。

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产品生产出来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需要,不同数量的产品满足不同程度的需要。因为资源是稀缺的,而人们的需要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把既定的资源用来生产何种产品,或者用多少资源来生产某种产品组合,都是经济决策者要进行的必要选择。

第二,如何生产。也就是用什么方式组织生产。一般而言,一种产品的生产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一个经济社会满足其成员需要的方式有很多,因此,这需要做出恰当的选择,力求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需要满足。

第三,为谁生产。也就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给谁使用,为满足谁的需要而使用,这涉及的是产品的分配问题。任何社会的生产

都是周而复始的再生产过程,产品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将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向和配置。一般情况下,优质的劳动、资本、土地总会流向效率较高的部门。为了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人们就必须研究社会产品如何分配的问题。

知识点滴

在既定资源的条件下,尽量采用效率较高的方法,尽可能高效率地利用现有资源,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就是最佳的选择。

2.资源利用问题

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劳动者失业、生产设备和自然资源闲置是经常存在的状态,这说明一方面资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面稀缺的资源还得不到充分利用。这就给经济学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即要进一步研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用什么办法来改进这种状况,也即稀缺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资源利用问题也包含三个子问题。

第一,如何实现充分就业。研究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如何能使稀缺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如何使社会既定资源能实现效用最大化而没有资源闲置和浪费。

第二,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不能始终保持最大,有时高有时低,这表现为一个国家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就是要考虑如何用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问题。

第三,如何保持物价稳定。现代社会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物价的变动会影响经济运行和增长。物价水平过低,会导致资源利用不足、失业增加,这就是通货紧缩问题;物价水平过高,则可能导致资源利用过度,形成通货膨胀问题。因此,经济学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就必然涉及货币购买力的问题,即如何保持物价的稳定。

知识拓展

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的经济体制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是市场经济体制,即通过市场上价格的调节来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与为谁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可充分利用价格的调节和刺激来实现。

二是计划经济体制,即通过中央行政命令来决定生产和分配问题,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都依靠中央计划来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国家的经济体制都是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不同程度的混合体,但一般总要以一种经济体制为主,另一种经济体制为辅。

总体而言,市场经济体制要比计划经济体制效率高,更有利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