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西方经济学被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分支。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某个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周期性波动等。现实中,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密切联系的,不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就无法理解宏观经济问题。尽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固有的关系,但这两个领域仍然是不同的,所以它们有时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一、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英文为“Microeconomics”,“Micro”的原意是“小”。微观经济学又称个量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其着眼于分析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及单个市场的变化规律,核心是说明价格机制是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的

1.对微观经济学概念的理解

理解微观经济学的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单位是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单位——厂商和居民户。厂商又称企业,是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者;居民户又称家庭,是经济活动中的消费者。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中,假设居民户经济行为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厂商经济行为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知识拓展

对于单个居民户来说,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提供要素以取得收入,然后在商品市场上购买最佳的商品数量,在消费中获得最大的满足,居民户消费行为的目标是满足程度最大化。对于单个厂商来说,在要素市场上购买所需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以最佳的要素组合和最佳的产量组合进行生产,通过产品的出售以获得最大的利润,也就是说,厂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2)微观经济学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就是根据现有的资源和人们的需要,决定生产的种类和数量,并寻找合适的分配方式。资源配置的核心是要使生产要素配置达到最优化。如果每个经济单位都实现了要素效率最大化,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就实现了最大化,这将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

(3)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户和厂商的行为都要受价格调节机制的作用。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都由价格机制决定。价格机制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最优化。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相当丰富,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

生活中的实例

“猪周期”有望告别?

2016年,猪肉价格一路走高。按照以往的“猪周期”规律,生猪存栏量应该会出现明显增长。2016年年底,中央电视台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尽管猪肉价格在上涨,但生猪的存栏量却大幅降低。这是为什么呢?推荐观看2016年12月18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片段,分析“看不见的手”对生猪价格的价格调节机理。

(4)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个量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是如何确定的。微观经济学中所涉及的变量,如某种产品的产量、价格、需求量,某企业的成本、收益等,均属于个量。微观经济学通过分析这类个量的确定、变动与相互关系,来说明价格机制是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的。

名人有约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乃至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1842年,马歇尔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朴实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接受他那极为严厉的、期望他能成为一个牧师的父亲的教育。但他背叛了父亲的意愿,去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数学并获得学士学位,被选为圣约翰学院教学研究员。1890年,马歇尔发表了《经济学原理》,该著作是对古典经济学体系的颠覆,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由此,马歇尔被称为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经济学的研究总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就微观经济学而言,其基本的假设条件如下。

(1)完全理性。完全理性指居民户和厂商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其行为动力是自己的利益,行为目标是利益最大化。在这一假设条件下,价格调节资源优化配置才是可能的。“经济人”又称“理性经济人”,这种假设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起源于经济诱因,因为每个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理性经济人”就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总希望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人。

生活中的实例

房产怎么给子女最划算?

把房产给子女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房产给子女的主要方式分为继承、赠予和买卖三种。哪种方式更好呢?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的具体情况下,答案并不相同。理性经济人会选择哪种方式呢?推荐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进行学习。

(2)完全信息。完全信息是指居民户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全部市场信息,并可借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的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信息是完全的,居民户和厂商才能及时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资源才能得到最优配置,居民户和厂商才能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

(3)市场出清。市场出清是指市场供求相等,即没有商品短缺或供过于求的情况。市场出清是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在理想的状态下,价格机制可以自发实现市场出清。市场出清假设可以使复杂的动态研究转化为静态分析。

3.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均衡价格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在市场机制下需求、供给和价格是如何决定的,以及价格如何调节整个经济的运行。

(2)消费者行为理论。该理论从欲望与效用入手,研究消费者如何把自己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3)生产者行为理论。该理论从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分析入手,研究生产者如何把自己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部分包括生产要素与产量关系的研究、成本与收益关系的研究。

(4)市场理论。该理论从市场结构入手,重点研究在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市场条件下的厂商行为及其均衡分析。

(5)分配理论。该理论从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入手,研究产品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成员,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性质、形成机制及其在经济中的作用。

(6)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该理论研究市场失灵的四种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及政府干预解决市场失灵的方法。

二、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总体国民经济为对象,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国民收入总量均衡、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等问题,通过分析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确定及其变化,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名人有约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被并称为20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1936年,凯恩斯的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这是他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西方宏观经济学由此得以建立。

他指出,资本主义无法依靠市场自发调节来消除经济危机,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很难达到的。他将自己的理论称为“通论”。他提出了系统的就业理论和与新古典经济理论完全不同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因此被称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思想符合当时西方国家干预经济、消除经济危机的需要,因此在西方迅速传播。此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凯恩斯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影响。

1.对宏观经济学概念的理解

理解宏观经济学概念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经济中的各个单位,而是由这些单位组成的整体以及有关的经济总量,即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

(2)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问题。宏观经济学以资源实现配置作为既定的条件,研究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实现增长等问题。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基础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等。其中,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总量分析就是分析这些总体经济变量的确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并由此说明经济的运行状况和决定经济政策。

知识点滴

宏观经济学所涉及的总量有很多,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总消费、价格水平、增长率、利率、国际收支、汇率、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等。

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宏观经济学问题的研究,基于以下假设。

(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国经济在繁荣与萧条的交替中发展。经济危机的一次次发生,打破了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完美神话,使人们对自发调节的市场机制产生了怀疑。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使经济学家认识到,要让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仅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如果只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是无法克服经济危机的。

(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信息不完全等市场失灵现象。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通过研究,认识经济运行的规律,政府可以采取恰当的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中的“罗斯福新政”,成功地说明了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是衡量一国经济资源利用情况和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基本指标。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主要研究国民收入的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国民收入核算的主要方法,说明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2)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是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角度出发,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及其变动规律。

(3)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各国经济中最主要的问题。宏观经济学把失业与通货膨胀和国民收入联系起来考察,分析其原因和相互关系,以及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途径。

(4)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是指国民收入的短期波动,经济增长是国民收入的长期增加趋势。这一理论主要分析国民收入短期波动的原因、长期增长的源泉等,以及实现经济增长的调节问题。

(5)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具体措施,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主要研究宏观调控的基本工具、政策目标和政策效果等。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各有其研究的内容和相应的分析工具,这两者作为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又是密切联系的。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既定社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实现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共同组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2)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整体经济是单个经济单位的总和,宏观经济行为的分析总是要以一定的微观经济分析为理论基础的。例如,失业理论与通货膨胀理论又涉及劳动的供求与工资的决定等微观经济理论。

(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使用的分析方法,除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的区别外,基本是相同的,如二者都使用模型法、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在进行数量分析时都采用边际分析法,都把制度作为既定前提来分析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

知识拓展

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当代经济学四个阶段。

重商主义始于15世纪,止于17世纪中期。这一时期是西方经济学的萌芽时期,此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学体系。

古典经济学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结束,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被视为经济学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产生。古典经济学的政策主张是自由放任,主张通过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的运行。

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结束,这一时期是微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经济学的中心思想仍然是自由放任,是古典经济学的延伸。但是它用新的方法论述了自由放任这一阶段思想,并建立了说明价格是如何调节经济的微观经济学体系,因而被称作新古典经济学。

当代经济学是以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标志的。这一时期是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史称“凯恩斯革命”。这一阶段包括凯恩斯革命时期、凯恩斯主义发展时期和自由放任思想复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