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经典(套装共4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自卑感及对认同的追逐(1)

第一节 童年初期的处境

毋庸置疑,眼下我们已了解到如下真相:从来没有得到命运垂青的孩子,对人生、对其他人的态度将迥异于自幼便得享人生快乐的孩子。天生就有身体缺陷的孩子,自幼便开始为了生存进行极为艰苦的斗争,这几乎成了一项基本规律。这种斗争多半会让他们的社会感荡然无存,他们因此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自己和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上,对如何跟人合作一点兴趣也没有。身体缺陷也许会让人以敌对态度对待世界,而同样会引发这种结果的,还有过度的社会压力、经济压力。在孩子还十分幼小的时候,这种决定性倾向便已确立了。这种孩子在两岁的时候,就时常感觉因为某种未知的原因,自己的竞争准备往往不及自己的伙伴,总是觉得没有信心,哪怕在很一般的游戏与活动中都是如此。他们热切期盼的态度,彻底暴露了他们因之前的艰苦经历生出的被忽略的感觉。一定要铭记一点:在生活中,所有孩子都处在不利的地位,难以独立生存,除非能从家庭中得到某种程度的社会感。孩子的脆弱无援总能让人真切感受到,生命伊始,所有人都有深刻的自卑,只是程度多少不一,终有一日,所有孩子都将明白,面对生存的挑战,只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应对。孩子奋发向上,就源自并始于这样的自卑。孩子为获得人生的平和与安全,将采取怎样的方法,孩子将确立怎样的生存目标,将通过何种路径朝这种目标进发,都取决于这种自卑。

孩子身体独有的潜力,决定了其可塑性,这种可塑性会因以下两种因素受损:一是夸张、增强、恒久的自卑,二是获得安全、平和、社会均衡以及掌控其他人,极力超越环境的目标。怀有这种目标的孩子非常容易分辨,且极易变成坏孩子,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做过的所有事都很失败,觉得无论上帝还是他人都忽略了自己,都在排挤自己。要明白,走冤枉路、没有充足的准备等种种错误,在孩子的人生进程中都是无法避免的,就一定要兼顾上述所有因素。所有孩子都有可能走上歪路,所有孩子都将发现自己处境危险,只是有些孩子早,有些孩子晚。

显然,在成年人身边成长的孩子会轻而易举感受到自己十分弱小,无法自立,他甚至不相信自己真的能做好其他人觉得他能好好完成的简单工作,而不会遇到任何问题。这便是大部分教育错误的起点,人们对孩子提出了超出其能力范围的要求,导致孩子产生了力不从心、无处求援、羞惭至极的感受,更有甚者会故意让孩子感受自身的弱小、无用。部分孩子被当成玩物、活的娃娃,或要谨慎看管的财宝,或一点用处也没有的垃圾。一般说来,孩子会因父母和其他成人的上述态度,确定自己只有让他们喜欢或讨厌这两种选择。人类文明的一些特殊元素也许会加深这种以父母为源头的自卑。例如对孩子不够重视,孩子会因此觉得自己毫不重要,毫无权利,对大人的生活可有可无,无权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定要有礼貌,不能喧哗吵闹等。

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长期处在害怕被讥笑的恐慌中。讥笑孩子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近乎恒久的影响,并会在孩子成年后变成其习惯与行动,因此简直称得上一种犯罪。童年时期经常被讥笑的人,将一直处在再度被讥笑的恐慌中难以脱身,旁人能据此轻而易举地分辨出一个成人有没有这种经历。

时常跟孩子说毫不掩饰的谎话,是不重视孩子的另外一种表现。孩子会因此对身边的环境疑神疑鬼,并对人生是否严肃、真实产生质疑。我们治疗过这样一种孩子,在学校时,他们经常无缘无故地笑起来,表示没必要太过严肃地看待学校,这只是父母跟他们开的玩笑而已,这便是他们笑的原因。

第二节 弥补自卑——追逐认同与优越感

自卑感、欠缺感、不安全感,共同决定了个人的生存目标。孩子极力想吸引他人和父母的关注的倾向,从一出生便开始显露出来。这段时期,想获得认同的强烈欲望渐渐被自卑感唤醒,这点能够观察到。个人以得到优越感、超越自己所在的环境为目标,这在最初显露的蛛丝马迹中就已表现得非常明显了。

在确定这一追逐优越感的目标时,社会感的程度与质量发挥了重大作用。要恰如其分地评价一个人,无论其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要先对比一下其对优越感目标的追逐与其社会感孰强孰弱。目标确立后,达成目标能确保个人得到优越感,或为赋予其生命以意义,使其人格获得提升。这种目标将价值赋予了个人感觉,并整理、协调个人感情,刺激个人想象,指引个人创造,确定个人应铭记何事,又应遗忘何事。这说明感觉、情绪、感情、想象这些个人精神活动关键元素的价值都是相对而言的,乃至一直在发生变化。个人确定的奋斗目标作用于这些元素,并掌控、决定着个人的真实思想,个人极力追逐的终极目标,就相当于隐藏于这一切元素中。

一般说来,人们在确立方向时,都会以某个确定的点为依据,这个点并非实际存在的,而是人们虚构的结果。人们一定要假设有这么一个点,这是基于精神生活的不完备得出的结论。这非常近似于其他学科做出的假设,例如为了给地球划分不同的区域,借助了极具实用价值但并非真实存在的子午线。而我们在治疗臆想症时,第一步一定要先假设一个固定点,就算更深入的研究表明,现实中并没有这样一个点,这一步也是不能省略的。此举无非是为了让人们能清楚了解一种混乱状态中的种种相对价值,以便在该状态中确立方向。而一旦确定了这个点,就能以此为依据,为一切感觉、感情划分类型,这便是该做法带来的益处。

个体心理学据此建立了一种体系与方法,颇具启迪性,具体说来就是,把人类行为看成一个关系群,该关系群产生于对特殊目标的追逐过程中,与目的相符,以人类身体的基本遗传潜力为基础。但经验显示,尽管个人努力追逐某项目标是种假设,但这种假设不光是种合理虚构,假设的基本规律还跟真实存在于意识或无意识中的实情有大量共同点。所以努力追逐某项目标,也就是精神生活的目的性是一项真实存在的基本事实,而不只是种哲学设想。

在人类文明的弊端中,追逐权力堪称最严重的一种,要阻挠该弊端的发展,最卓有成效的方法是什么?由于婴儿阶段,人们便开始追逐权力了,要跟如此幼小的孩子沟通难度颇高,因此对上述问题的研究遭遇了很多难题。改良、矫正举措都要等孩子稍大一些后才能开始,但此时再发展孩子的社会感,使之完全消除对个人权力的追逐,是不可能的,就算我们跟孩子朝夕相对,也无法做到这点。

孩子会把追逐权力隐藏于友情与柔情中,不会公然对外展现出来,这是另外一个难题。为了隐藏自己的思想,孩子小心翼翼进行掩饰。若任由孩子追逐权力,不对其进行束缚,孩子的精神发展就会退化。过度追逐安全与力量也许会把勇敢变成草率,把遵从变成怯懦,把柔情变成狡诈——以此成为世界的统治者。一切自然感情或表现,最终都将披上伪善的外衣,同时确立一项最终目标,就是征服身边所有的事物。

对孩子的不安全感有意无意做出补偿,是教育影响孩子的手段之一,此外还有如下手段:传授孩子生活的技巧,给予孩子经过严格训练的理解力,给予孩子面对其他人时要用到的社会感。无论本身有何种源头,上述举措都能帮孩子战胜成长期间的不安全感与自卑感。由于孩子展现出的性格特征就像反映他们精神活动的镜子,因此一定要以这些性格特征为依据,为孩子的精神活动做出判定。孩子对不安全感与自卑感的理解,决定了其不安全感与自卑感的权衡标准。孩子在真实生活中占据的不利地位却与该标准无关,哪怕这种不利地位对孩子的精神状态关键至极,也不能改变这一点。

就算是成年人,也无法在各种处境中正确判断自身,更何况是孩子,各种困境就这样产生了。孩子拥有相当复杂的成长环境,部分孩子会对自身不利地位做出种种错误判断,这是无法避免的,部分孩子则或许会对自身处境有略微清楚的认知。总体而言,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对自卑感的理解会逐渐改变,最终以一种清晰的自我认知形式确定下来,即孩子一切行为中的自我评价常量。以这种固定标准(也可以说是自我评价常量)为依据,孩子便能建立一种倾向,让自己的自卑感得到弥补。

为了减轻折磨人的自卑感,精神尝试借助弥补机制。在有机领域中,也有这类情况发生。若人体的重要器官受到伤害,能力降到正常值以下,器官便会增生或功能强化,这点大家都已了解。所以心脏好像都会在血液循环不流畅之际,集中所有力量,相较于普通心脏,其也许会变得更大更强。精神也会在自卑感的压迫下,或在觉得自身脆弱无援的思想压迫下,为战胜自卑情结,不惜倾尽所有力量。

若孩子有很强的自卑感,以至于担心自己的脆弱再也得不到弥补,便会不断引发危险。其在寻求弥补时,会以过度弥补、超乎寻常的均衡为目标,单单是恢复力量均衡,已无法再让其感到满足。

平凡的生活环境无法满足那些追逐权力夸张或是强烈到了病态程度的人。一般说来,个人行为的表情此时都会变得很夸张,与其夸张的目标刚好相符。对病态权力倾向的研究表明,为追求安全的生活付出极大努力的人更急迫,更缺少耐性,更冲动,完全不会考虑其他人。夸张的行为与追逐掌控权的夸张目标,会让这种孩子更受人关注。为保护自己的生活,他们将倾尽全力。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损害其他人的生活。简而言之,他们跟世界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争斗不断。

但当前的状况自然还没有达到如此恶劣的程度。追逐权力时,有些孩子不是故意想跟社会直接发生矛盾,其理想也完全正常。但对其活动与成就的深入研究表明,由于他们的理想根本不涉及其他人的利益,只关系到他们自己,这种自私自利的理想还经常为他人的生活造成阻碍,因此他们的成功并不能给社会带来半点好处。他们的人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呈现出其他某些特征。这些特征全都带着越来越突出的反社会特色,这是我们站在全人类的关系角度思考得出的结论。

自大、虚荣、为征服其他人甘愿牺牲所有的旺盛欲望,是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征服其他人的欲望,能从更高的地位和对其他人的轻蔑中获得满足,即要达成一个人的征服欲,重点在于将其跟其他人间隔开的距离。因为这种征服的态度,他再也无法体会人生的快乐,却不停地接触人生的阴暗,以至于身边人对此忍无可忍,他自己也很不悦。

部分孩子为保证自身对环境的影响,极力追逐权力,可这种夸张的追逐极易逼迫他们以抗拒的态度对待平常的工作与责任。要判定这种渴望权力之人的社会指数(也就是其与其他人疏远的程度)毫无难度,只需对比他们与标准社会人即可。敏锐洞悉人性,且明白生理缺陷有多重要的人,会自然而然了解到这种性格特征之所以产生,必然是因为心灵在发展期间遭遇了阻碍。

正常心灵发展也许会遭遇某些阻碍,要真正理解人性,只需了解这些阻碍有多重要即可。我们若能让自身社会感得到充足发展,那我们已得到的人性相关知识就能为别人提供帮助,而断然不会为别人造成伤害。如生理存在缺陷的人、性格欠佳的人也许会易怒,但责任并不在他们本身,因此不应责怪他们。这种人完全能表达自身愤怒,这是其权利,这点不得不承认。另外,由于我们没能及时采取一些举措预防这种悲剧的社会源头,因此我们也要对这种人的处境负有部分责任,这点务必要了解。我们若能坚持上述立场,那么到了最后,必定能对现状做出改良。

不应将这种人当成无耻之徒,认为其没有前途,不值得重视,而应将他们视为同类,为他们创造一种人人平等的气氛。想象一下,你会为看到一个有明显生理缺陷的人产生何种程度的不悦。对存在缺陷之人采取何种态度,能让我们了解应具备何种教养,才能得到完全公正的社会价值感与完全真挚的社会感,并能让我们据此判定这种人为人类文明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因此这种态度实际是一种很好的衡量尺度。

生来就有生理缺陷的人,显然从一开始便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因此面对人生的所有问题,都倾向于站在悲观的视角。同样悲观的还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并无太显著的生理缺陷,却因为种种人为原因变得极其自卑。这种悲惨的结果也许是由重要成长阶段中过分严苛的教育造成的。幼时遭遇的伤害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印迹,无法抹去,彼时他遭遇的冷漠会对他跟别人的沟通造成阻碍,导致他觉得自己所在的世界缺少爱心,缺少感情,自己和这个世界难以交流,因为彼此间毫无共同之处。

例如有位病人不断强调自己拥有极强的责任感,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很关键,因此吸引了旁人的关注。他跟共同生活的妻子关系极为恶劣,无论何事,乃至头发是粗是细这种事,二人都能发生争吵,想要成为获胜方。不断的争执、责备、羞辱让二人的关系疏远,这是必然的。丈夫对优越感的渴望,毁灭了他对同类仅余的少许社会感,最低限度对其妻子、朋友来说是这样的。

从他的生命历程中,我们获悉他在十七岁以前还没发育好,没有变声,没长体毛和胡须,并且是全校最矮的几个孩子中的一个。他今年三十六岁,造物主似乎已赶上来做完了未在他十七岁时做的所有事,以至于他表面看起来很有男子气概。可是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承受着发育迟缓的折磨,并因觉得自己将一直停留在孩童时期受尽煎熬,因为当时他完全不能确信自己的发育反常,还能不能从造物主处获得弥补。

他当前的性格特征在那时便已有所展露,他好像觉得自己所有的言行都非常关键,总是表现得十分傲慢。他的一切表现其实都是为吸引大家的关注。他当前展现出的种种性格特征,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成型。婚后,他始终在努力让妻子觉得相较于她想象中的他,真实的他更加重要、伟大。妻子却迫切想让他明白,他对自己的评价有多不符合实际。两人的婚姻在这种情况下,基本无法实现和谐圆满,在订婚时便出现了失败的预兆,最终结束于一场社会动荡。毋庸置疑,婚姻失败让他本就频频受挫的自尊更加饱受创伤,以至于他只能来求医。这位病人一定要先在医生处掌握理解人性的方法,掌握判断自己在人生中已经犯下的错误的方法,同时明白截止到目前,自己对自己占据的不利地位的错误评估已对人生造成了全面影响。只有做到这些,他才能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