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自卑感及对认同的追逐(2)
第三节 生命曲线图及宇宙观
对这类病例的论述,时常需要阐释病人童年时期的印象与其现状间的关联,而用两点一线的数学公式曲线图将其直接展现出来,便是最简单、最清晰的方法。我们据此描绘了很多病人的生命曲线图,即精神轨迹曲线图,个人的一切运动都要以这种曲线为依据。该曲线表示了一种行为模式,个人从幼年时就开始遵从这种模式。部分读者可能会觉得我们这样过度简化人的生命,是对人类生命的轻视,也可能会觉得我们不承认人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因此也不承认人拥有自由的意志与判断。这种针对自由意志的指责是成立的,这种行为模式最后的形态会出现某些细小的变动,这其实是难以避免的,不过,其实质内容、精神、意义从头到尾都不会发生改变,我们据此判断这种行为模式是一种确定元素,哪怕成年后的环境会在某些状况下让其发生改变也是一样。由于婴儿阶段留下的印象会指明孩子发展的方向,预测其对人生将来的挑战采取的应对举措,因此我们在做研究时,务必要先找到其最初的童年经历。孩子在婴儿阶段感受到的特别的压力,必然会对其人生态度造成影响,并从根源上决定其世界观与宇宙观,因为孩子会运用自身业已成型的潜藏的心理能力,来应付生命中的挑战。
我们认为,虽然个人的人生态度在之后的生活中会迥异于一开始时的种种表现方式,但这种态度本身从婴儿时期过后便不会再改变,所以为孩子创造一种不会轻易对人生产生错误认知的环境,是很关键的。孩子的体力与抵抗力是成长期间的关键元素,其社会地位与对其承担教育责任之人的性格特征的关键性,基本与之等同。孩子刚刚出生时,会以没有意识、条件反射的方式对生活做出回应,可之后根据生活中的特殊目的,又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做出回应,即孩子刚刚出生时的情绪,是由人类的本能需求决定的,可之后孩子将掌握一种能力,能逃避这些天然的欲望,或对其加以控制。通常说来,这种改变始于孩子产生自我意识之初,跟他以“我”自居的时间基本吻合。孩子刚好是从这段时期开始察觉到,自己跟身边的环境有种固定的关联。由于这种关联不断强迫孩子以自身世界观、以自身对幸福与完美的见解为依据,用各种不同的态度对自身各种关系加以调节,因此这种关联断然无法让人维持中立。
回忆先前对人类精神生活的目的性所做的探讨,能让我们对以下观点有更清楚的认知:人类行为模式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坚固异常,这是其独有的一项特征。包括外表看来好像有完全相反的分裂性精神倾向的病人在内的所有人,都是完整的人格统一体,这点已因不断增加的实例得到验证。如部分孩子在学校和家庭有截然相反的表现;如部分成人有着十分矛盾的性格特征,往往给人一种不可捉摸的感觉;又如外表看来好像一点差异都没有的两个人的行为与表现,其实却迥然不同,只需对其潜藏的行为模式做一番认真的研究就能证明这一点;再如两个看似在做相同事情的人,做的事情却完全不同,两个看似在做不同事情的人,做的事情却是相同的。
不管怎样,我们都不能把精神生活的表现当成纯粹的独立现象,务必要反过来以上述表现针对的相同目标为依据,对其意义做出判定,因为其也许会有多种意义。要了解某种现象的实质意义,务必要明白其在个人整个人生中的价值。要了解个人的精神生活,务必要认可个人一切表现都属于相同的行为模式这项规则。
要明白哪里是我们最易犯错误的地方,就要明白以下两点:人类一切行为都是基于对某一目标的追逐,无论何时都有一项条件约束人类行为。犯错误的根源是所有人在对自身的成功经验与精神财富加以利用时,都以自身独有的生活方式为依据,并对该生活方式做出了某种程度的增强。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只会单纯地接纳、转化、吸收一切源自意识或是无意识的感受,而不会去检验任何事情。唯有科学能说明、揭露、改善人类的这一行为模式。为概括上述观点,接下来列举一个案例,我们会在该案例中借助已掌握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对每种现象做出解析、阐释。
有位女病人,年纪轻轻,表示自己几乎无法抑制对生活的不满,为此发出怨言,并表示种种杂乱的事务让自己终日忙碌不堪,便是这种不满的源头。她的眼睛不停地转动,看起来十分烦躁,光是这种外在表现已经能表明她的性格很暴躁。她还发出了如下怨言,自己甚至会为一项很简单的工作担忧、焦虑。我们从她的亲朋好友处得知,不管什么事,她都会看得非常重要,并且她有很多工作要做,忙得简直要崩溃了。她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总体印象:她太过认真了,跟很多人没有区别。“就算很小的事,她也时常当成很大的事看待,忧心忡忡,但其实没有必要。”这是她家人对她的评价,这种说法验证了上述结论。
试想,倾向于把一切简单的工作都视为非常艰难、沉重的工作,这种做法会为身边人或另一半留下何种印象?该倾向有着十分显著的意义,必然会让所有人认为当事人提出了一种请求:由于最基本的工作都让他难以承担,因此他请求环境别再强行安排其他任何工作给自己了。
对于这名女病人的人格,我们所知尚不充足,所以有必要刺激她再多介绍一下自己。诊病期间,务必要拐弯抹角,无微不至,为避免激起病人的反感,不要尝试掌控病人。若能获得女病人的信任,继续与之交流,就能得出她毕生只关注一个目标的结论。女病人的行为说明,她在尝试说服某人自己应获得温柔体贴的照料,无力再担负任何义务或是责任,这里的某人有很大概率便是她的丈夫。更进一步,我们还能推测她的这种要求必然全都始于从前的某一时刻。她证明了我们的推测,表示很多年前有一段时期,温柔深厚的感情一度是她最为缺少也最为渴求的。我们至此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她这种做法是对自身渴求关怀的增强。不知何故,过去她对柔情与爱的渴求未能得到满足,眼下她要避免这种情况重演。
该结论的正确性因她提到另外一些情况得到了更深入的证明。她提及一位在很多事情上与她截然不同的朋友,这位朋友同样迫切想要摆脱不幸福的婚姻。有一回,她去拜访这位朋友,看到朋友站在那儿,手中拿书,跟丈夫说自己真的没兴趣做午餐了,语气很是厌烦。极度愤怒的丈夫对妻子的全部人格提出了批判,用词很不留情面。我们这位病人对此事怀有如下观感:“此事总让我感觉自己采取了优越得多的方式处理事情。由于我整天都非常忙碌,因此不会有人向我提出这种批评。我一直有很多事情要做,终日疲于奔命,所以若我家的午餐未能按时做好,不会有人向我发出指责。在这种情况下,要我舍弃这一方式,怎么可能呢?”
她心里真正在想些什么,我们都心知肚明。为得到某种程度的优越感,她尝试借助某种不会太过冒犯别人的方式;为免遭他人的批评,她又尝试借助不停地要求获得柔情的方式。表面看来,好像没有原因能让她舍弃这种颇为有效的方式,可她的做法中还隐藏着别的含义。无论何时,她对柔情的请求都不会减弱,而这种请求同样是一种想掌控别人的意愿,这必定会引起种种矛盾。由于她只会在对所有事情都有把握时感到安心,因此若家里有东西不见了,她一定会小事化大,无中生有,继而因为太过忙碌,头疼病发作,到了夜间也无法安睡。若是接到他人的邀请,她一定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因为这对她而言是相当重大的事。在她眼中,连微不足道的小事都非常重要,那毋庸置疑,拜访他人就更是困难无比了,她要做完相应的准备工作,要花费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行。据此能大致猜测到,她不是委婉地拒绝邀请,就是接受邀请但最低限度会晚一些才赶到。简而言之,这种人断然不会拥有多么强烈的社会感。
上述对柔情的渴望,将在婚姻中揭示出大量问题。例如丈夫一定会因公出差,或独自造访他人,或有不得不参加本组织的聚会,这些我们都能想象得到。他若不带妻子过去,不会对夫妻感情造成伤害吗?而婚姻自然要尽量把丈夫留在家里,这可能是我们最直观的反应,实情多半也是这样。这项表面看来好像颇具柔情蜜意的义务,会让丈夫忍无可忍,除非其本身没有工作。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不和谐,这种不和谐在我们的案例中迅速得以彰显:有时候,丈夫为了不打搅妻子,很晚才上床休息,结果发现妻子居然还醒着,并投来了责备的目光,这让他很惊讶。
与之相似的情况大家都已了解,因此不必再描绘。而有一项事实,我们自然也不能忽视,就是很多男人也有我们探讨的这种小缺陷,其并不是女性独有的。某些情况下,对柔情与关怀的特殊要求或许会展现为种种不同的方式,这才是我们阐释的重点。在这一案例中,丈夫若偶有一晚不能早回家,妻子便会跟他说,他最好不要过早回家,反正平日里他的社交活动也不多。她是真心的,只是说话的口气好像在说笑。表面看来,我们先前对这位病人的印象似乎被推翻了,可若能认真观察一番,就能了解个中关联。这位聪慧的妻子并未太过严苛地约束自己的丈夫。这位容貌动人、性格并无不足的妻子,除心理活动外,其他方面都不能让我们产生兴趣。她对丈夫说的话其实是表示,她才是决定掌控者。丈夫能在她容许的情况下很晚才回家,可丈夫若经常不问她的意见便夜不归宿,对她来说就是严重的伤害与蔑视。此事因她这番话罩上了面纱,变得模糊不清,在夫妻双方关系中,她好像成了命令者,就算是工作和开展其他社交活动期间,丈夫也都要根据她的心愿与意念行事。
我们若能在她对柔情的渴求和我们的这一新发现(也就是她要安心,前提是必须要将整体局势彻底操纵于自己手中)之间建立关联,便能了解这种断然不愿沦为附庸的动力对她的鼓励,贯穿了她的整个人生,她一直想占据主导,不希望自己安全的地位因任何一种批评变得不稳定,无论何时,她都要占据自己生活圈子里的核心地位。这种做法在她处理一切事情时都有表现。例如她会在寻找新的女仆时紧张不已,很明显是在忧心自己能不能掌控这名新女仆,一如掌控之前那名女仆。又如她也会在准备外出散步时紧张不已,因为她即将走进外边的世界,在路上行走,那里超出了她能绝对掌控的权力范围,她要躲开所有的车,忽然找不到任何一种自己能控制的事物了,即她变成了绝对服从者。我们只要了解了在家时她有多么独断专行,就能清楚了解她为什么要紧张、忧虑,其意义何在。
以上性格特征的表现方式,也许总是很快乐的,以至于我们断然无法从外在表现中看出,此人的心灵正承受着痛苦乃至极强烈的痛苦。想象一下被夸张、放大的紧张是什么样的。部分人因在公交车上不能随意行动,而畏惧搭乘公交车。如果这种情况不断恶化,他们最终可能无法再走出家门。
我们还能从这位病人身上发现童年时期的印象对个人人生的影响,因此深受启发。站在这位女病人的角度,她的做法当然毫无错误。若某个人的态度与整个人生都在追逐温暖、尊重、荣耀、温情,无所畏惧,那有一种达成该目标的方法称得上一种好方法,就是一直表现得好像难以承受重压,或表现得身心俱疲。该方法能避开所有责备,逼迫环境对自己温柔、细心,并避免所有或许会对精神平衡造成损害的事物,这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做到的。
这位病人还是个学生时,便已开始采取这种做法,这点只要回顾其人生历程便能了解到。她每次没做完作业,都会表现得相当紧张,以此逼迫老师对她采取十分温和的态度。她还表示,自己家里有三个孩子,她是最大的,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弟弟始终是最受宠的,她因此时常跟弟弟发生争执。而大人们十分看重弟弟的成绩,却无视她这个原本很优秀的学生的成绩,这点让她格外愤怒。她最后简直无法忍耐了,终日抱怨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为何却得不到公正的评判。
可见这个小女孩在极力追逐平等,且自幼便感到自卑,为战胜自卑,付出了很多精力。她优秀的学习成绩未能弥补她的自卑,为了击败弟弟,她便想以很差的成绩作为武器,结果沦为了一名差生。由于这样能帮她吸引父母更多的关注,因此这种显然不光荣的事在她看来却非常合理,这是一种很幼稚的观点。她清楚表明自己“需要”成为一名差生,这说明她的某些小手段必然是用心且故意计划好的。
但她的成绩根本未能吸引父母的关注,而由于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角色——她的妹妹,她的成绩突然又迅速提升,这很有意思。妹妹的成绩也很糟糕,母亲有多担心弟弟,就有多担心妹妹的成绩。有个很特殊的原因是,妹妹的成绩与品格都很糟糕,我们这位病人却仅仅是成绩糟糕,这样妹妹自然能吸引母亲的关注,而不费吹灰之力。父母必须要对品格糟糕的孩子投入更多精力,因为品格糟糕必然会在社会上引发迥异于单纯的成绩糟糕引发的结果,遭遇巨大的危险。
她追逐平等的战斗暂时失败了,可这种处境无人能够忍受,所以一次战斗的失败断然不会让战争永远终止。她将在之后不停地有新倾向和新行为,在其性格成型的过程中,这些全都发挥了某种程度的推动作用。眼下,我们对她小事化大,总是疲于奔命,热烈期待把自己难以承受重压的状态呈现在众人眼前的原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实际上,这些举动一开始是为逼迫父母平等对待她和弟妹而做出来的,还向父母对其他人比对她好提出了批评。彼时,她的基本态度便已成型,并保留至今。
我们还能遵循其人生路径,继续向前追溯至更早期。幼时的一次经历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彼时弟弟刚刚出生,她想拿木头打他,险些犯下大错,还好有母亲小心翼翼在旁边守候。彼时只有三岁的她已经意识到,只因自己是女孩,所以才会遭到冷遇,才无法获得其他人获得的宠爱。她无数次表示,希望自己能变成男孩,这给她留下了清楚的记忆。因为弟弟出生了,她无法再享受温暖与舒适,并因弟弟凭借男孩的身份获得了比她优越许多的待遇,她觉得自己受到了非常不公的对待。她在极力为这种缺陷做出弥补期间,偶尔表现得难以承受沉重的压力,以此作为应对的方法。
这种行为模式已深深扎根于她的灵魂,为证实这一点,我们来为她做的一个梦做出解析。在梦中,她在自己家跟丈夫交谈,但丈夫看起来却像个女子,而非男子。该细节是她为自身一切经历与关系做出处理的行为模式的象征。这个梦表明,她在跟丈夫的关系中获得了平等,丈夫变得好像女人,而非弟弟那种占据有利地位的男人,夫妻间因此不再有高低差异,即她自幼便希望得到的,在梦里得到了满足。
我们就此连起了一个人精神生活内部的两点,并据此找出了其生活方式、生命曲线图、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其产生了如下总体印象: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人扮演的是强硬的角色,采取的却是温柔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