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类聚(中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消渴案(强中案附见)

扁鹊心书
一人频饮水而渴不止,余曰:君病是消渴也,乃脾肺气虚,非内热也。其人曰:前服凉药六剂,热虽退而渴不止,觉胸胁气痞而喘。余曰:前证止伤脾肺,因凉药复损元气,故不能健运而水停心下也。急灸关元、气海各三百壮,服四神丹,六十日津液复生。方书皆作三焦猛热,下以凉药,杀人甚于刀剑,慎之。(津液受伤,不惟消渴,亦兼杂病,而误用寒凉者不少,时医以此杀人,而人不悟奈何)(消渴)
卫生宝鉴
古廉韩子玉父,年逾六旬有三,病消渴,至冬添躁热,须裸袒,以冰水喷胸腋乃快。日食肉面数回,顷时即饥,如此月余,命予治疗。诊得脉沉细而疾,予以死决之。子玉及弟泣跪予前曰:病固危笃,君尽心救治,则死而无悔。予答曰:夫消之为病,其名不一,曰食亦,曰消中,曰宣疾,此膏粱之所致也。阳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自汗,小便数,故饮一溲二。胃热则消谷善饥,能食而瘦。王叔和云:多食亦饥虚是也。此病仲景所谓春夏剧,秋冬瘥,时制故也。令尊今当差之时反剧,乃肾水干涸不能制其心火,而独旺于不胜之时。《经》曰:当所胜之时而不能制,名曰真强,乃孤阳绝阴者也。且人之身为主,天令为客。此天令大寒,尚不能制其热,何药能及?《内经》曰:主胜逆,客胜从。正以此也。设从君治疗,徒劳而已,固辞而归。遂易医与灸,不数日而卒。其后子玉感予之诚,相好愈厚。(卷二)
顺德安抚张耘夫,年四十五岁,病消渴,舌上赤裂,饮水无度,小便数多。先师以此药治之,旬日良愈。古人云:消渴多传疮疡,以成不救之疾。既效,亦不传疮疡,享年七十五岁,终。名之曰生津甘饮。
人参 山栀子 甘草  知母 酒洗 姜黄 升麻 各二钱 白芷 白豆蔻 荜澄茄 甘草 各一钱 白葵 兰香 当归 麦门冬 各半  黄柏 酒拌 石膏 各二钱半,一方石膏用一两一钱 连翘 一钱 杏仁 一钱半 木香 黄连 柴胡 各三分 桔梗 三钱 全蝎 一个 藿香 二分
上为末,汤浸蒸饼和成剂,捻作饼子,晒半干,杵筛如米大,食后每服二钱,抄在掌内,以舌舐之,随津咽下,或白汤少许送亦可。此治制之缓也,不惟不成中满,亦不传疮疡下消矣。
论曰:消之为病,燥热之气盛也。《内经》云:热淫所胜,佐以甘苦,以甘泻之。热则伤气,气伤则无润,折热补气,非甘寒之剂不能,故以石膏、甘草之甘寒为君;启玄子云:滋水之源以镇阳光。故以黄连、黄柏、栀子、知母之苦寒泻热补水为臣;以当归、麦门冬、杏仁、全蝎、连翘、白芷、白葵、兰香甘辛寒,和血燥润为佐。以升麻、柴胡苦平,行阳明少阳二经,白豆蔻、木香、藿香、荜澄茄,反佐以取之。因用桔梗为舟楫,使浮而不下也。东垣先生尝谓予曰:洁古老人有云:能食而渴者,白虎倍加人参,大作汤剂多服之;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加葛根,大作汤剂广服之。(卷十)
石山医案
一妇年三十逾,常患消渴,善饥脚弱,冬亦不寒,小便白浊,浮于上者如油。予诊脉,皆细弱而缓,右脉尤弱。曰:此脾瘅也。宜用甘温助脾,甘寒润燥。方用参、芪各钱半,麦门冬、白术各一钱,白芍、天花粉各八分,黄柏、知母各七分,煎服。病除后,口味不谨,前病复作,不救。(消渴)
外科发挥
一老人冬月口舌生疮,作渴,心脉大而实,尺脉大而虚。予谓:乃下消证也,患在肾,须加减八味丸补之,否则后发疽难疗。彼以为迂,仍服三黄等药降火,次年夏令,果患疽而殁。(疮疡作渴)
名医类案
莫君锡,不知何许人,大业中为太医丞。炀帝晚年沉迷酒色,方士进大丹,帝服之,荡思不可制,日夕御女数十人。入夏,帝烦躁,日引饮数百杯而渴不止。君锡奏曰:心脉烦盛,真元大虚,多饮则大疾生焉。因进剂治之,仍乞进冰盘于前,俾上日夕朝望之,亦解烦躁之一术也。
方勺 博按:原本误张杲治提点铸钱朝奉郎黄沔,久病渴极疲瘁。方每见,必劝服八味丸。初不甚信,后累治不痊,谩服数两,遂安。或问:渴而以八味丸治之,何也?对曰:汉武帝渴,张仲景为处此方。 琇按:仲景乃建安时人,方谓其治汉武,不知何本。赵养葵亦仍其误。盖渴多是肾之真水不足致然,若其势未至于消,但进此剂殊佳,且药性温平无害也。 《泊宅编》
李东垣治顺德安抚张耘夫,年四十余,病消渴,舌上赤裂,饮水无度,小便数多。李曰:消之为病,燥热之气胜也。《内经》云:热淫所胜,佐以甘苦,以甘泻之。热则伤气,气伤则无润,折热补气,非甘寒之剂不能。故以人参、石膏各二钱半,甘草生炙各一钱,甘寒为君。启元子云:滋水之源,以镇阳光。故以黄连三分,酒黄柏、知母、山栀各二钱,苦寒泻热补水为臣。以当归、麦冬、白葵、兰香各五分,连翘、杏仁、白芷各一钱,全蝎一个,甘辛寒和血润燥为佐。以升麻二钱,柴胡三分,藿香二分,反佐以取之,桔梗三钱为舟楫,使浮而不下也。名之曰生津甘露饮子。为末,汤浸蒸饼和成剂,捻作饼子,晒半干,杵筛如米大,食后每服二钱,抄在掌内,以舌舐之,随津咽下,或白汤少许送下亦可,此治制之缓也。治之旬日,良愈。古人消渴,多传疮疡,以成不救之疾。此既效,亦不传疮疡,以寿考终。后以此方治消渴诸症,皆验。 《卫生宝鉴》
蜀医张肱治眉山有揭颖臣者,长七尺,健饮啖,倜傥人也。忽得消渴疾,日饮水数斗,食常倍而数溺。消渴药服之逾年,病日甚,自度必死。张诊脉,笑曰:君几误死矣。取麝香当门子,以酒濡之,作十余丸,取枳枸子为汤饮之,遂愈。问其故,张曰:消渴、消中,皆脾衰而肾败,土不胜水,肾液不上泝,乃成此疾。今诊颖臣,脾脉热极而肾不衰,当由酒与果实过度,虚热在脾,故饮食兼人而多饮。饮水既多,不得不多溺也,非消渴也。麝能败酒,瓜果近辄不结;而枳枸即木蜜,亦能消酒毒,屋外有此木,屋中酿酒不熟,以其木为屋,其下酿无味。故以二物为药,以去酒果之毒也。
滑伯仁治一人,患消渴。众医以为肾虚水渴,津不能上升,合附子大丸服之,既服渴甚,旧有目疾兼作,其人素丰肥,因是顿瘦损,仓惶请滑视之。曰:阴阳之道,相为损益。水不足则济之以水,未闻水不足而以火济之,不焦则枯。乃令屏去前药,更寒剂下之,荡去火毒。继以苦寒清润之剂,竟月平复。
一士人患消渴,服银柴胡一味,愈渴,热甚。加黄连同煎,服后服大补阴丸,不渴体健。
一仕人患消渴,医者断其逾月死。弃官而归,中途一医者,令急遣人致北梨二担,食尽则瘥。仕者如其言,才渴即啖梨,未及五六十枚而病愈。(消渴)
滑伯仁治一人,病肺气焦满。视之,曰:病得之多欲善饮,且殚营虑,中积痰涎,外受风邪,发为喘渴痰咳,不能自安。为制清肺泄满,降火润燥,苦辛等剂而愈。(痞满)
吴茭山治一老人,年逾七十,素有痰火,过思郁结,因得消中之患,昼夜饮食无度,时时常进则可,若少顷缺食则不安。每服寒凉俱罔效,人皆以年老患消中危之。吴诊,其脉左寸关弦,右寸关弦滑,尺浮,大府燥结。吴疑之,此大肠移热于胃,胃火内消,故善食而不发渴也。断曰:消中,善食而饥,肉削消,脉虚无力者,不治。此痰火内消,肌色如故,依法治之,可生也。 妙断。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斯言诚 然。遂用白虎汤倍入石膏服之,胃火渐平,饮食渐减。次以坎离丸养血,四物汤调理,二月而安。
江汝洁治介塘程濋,六脉举指俱弦长,重指俱大而略实,二尺盛于寸关。 脉若沉细必死。《经》曰:弦者阳也,长者阳也,实大皆阳也。又曰:下坚上虚,病在脾。则知阳胜而阴虚,足阳明 、太阴 俱有火邪,是以土得火则燥,亏生发之源,失转运之机,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浊气下流,肌肉销灼,日久失疗,渐成下消之候,良医弗为也。治须滋足阳明、太阴之营气,兼发散土中之火邪,俾得以行乾健之运,则阴阳升降,气血调和也。以甘草六分,白芍二钱,人参三钱, 补脾血。升麻、干葛各一钱半, 散阴火。水煎服,数剂而安。(消中)
孙文垣医案
一书办,年过五十,糟酒纵欲无惮,忽患下消之症,一日夜小便二十余度,清白而长,味且甜,少顷凝结如脂,色有油光。治半年不验,腰膝以下皆软弱,载身不起,饮食减半,神色大瘁。脉之六部大而无力。书云: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法当温补下焦。以熟地黄六两为君,鹿角霜、山茱萸各四两,桑螵蛸、鹿角胶、人参、白茯苓、枸杞子、远志、菟丝子、怀山药各三两为臣,益智仁一两为佐,大附子、桂心各七钱为使,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早晚淡盐汤送下七八十丸,不终剂而愈。或曰:凡云消者皆热症也。始公具方,人多议之,今果以温补成功,此何故哉?予曰:病由下元不足,无气升腾于上,故渴而多饮。以饮多,小便亦多也。今大补下元,使阳气充盛,熏蒸于上,口自不干。譬之釜盖,釜虽有水,若底下无火,则水气不得上升,釜盖干而不润。必釜底有火,则釜中水气升腾,熏蒸于上,盖才湿润不干也。予已详着《医旨绪余》中,兹不多赘。(卷二)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湖州庠友张君时泰,辛酉正月骤发齿痛,十余日而愈。四月间焦劳过多,齿痛大发。医用石膏、知母等药投之不效,用刀去齿间紫血,满口痛不可忍,齿俱动摇矣。至六七月间,饮食益多,小便如注,状如膏,肌肉尽削;至十一月,身不能起。冬末,用黄芪、地黄等药稍能起立,然善食易饥如故,小便如膏亦如故。今年二、三月愈甚,亦不服药,齿痛如故,当门二齿脱落,复加口渴,昼夜不止。此中、下二消证也。予为立后方,服未数剂而瘳。
麦门冬五两 五味子三钱 黄连三钱 芦根五两 黄芪五钱 怀生地黄六钱 天门冬一两 用缲丝汤十碗,煎两碗,不拘时服。丸方于前药中加黄柏三两,牛膝五两,沙参六两,枸杞子四两,五味子六两,蜜丸。常服,遂不复发。(消渴证)
陆氏三世医验
下消温补治验九
两广制台陈公,年近古稀,而多宠婢,且极嗜酒,忽患口渴,茶饮不离于口,而喜热恶凉,小便极多,夜尤甚,大便结,必用蜜导,一日数次,或一块,或二块,不能一次尽出,下半体软弱,饮食渐减,肌肉已消,远近医家,尚有五人在内,其处方用药,大约不过生津润燥清凉之剂而已。予至,脉之浮按数大而虚,沉按更为无力。曰:据医生愚见,大人之恙,当温补,不当清凉。公曰:此处医生,俱谓贱疾消症,夫消是热症也,而公独欲温补,必有高见,请问其说。对曰:《内经》云: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今脉数大无力,正所谓从而不鼓,无阳脉也。以症论之,口渴而喜热饮,便秘而溺偏多,皆无阳症也。公曰:补阳将用理中参附乎?予曰:医生所谓温补,在下焦,而非中上二焦也。《内经》曰:阳者,从阴而亟起也。又曰:肾为生气之原。今恙由于肾水衰竭,绝其生气之原,阳不生则阴不长,津液无所蒸以出,故上渴而多饮,下燥而不润,前无以约束而频长,后无以转输而艰秘,饮食减,肌肉消,皆下元不足之故也。公曰:予未病时,阳已痿矣,病后从不近女色,肾未必衰极。予曰:肾极于未病之先,痿是肾竭明验,既痿之后,虽欲竭而无从矣。公为色变,自来医家无此确见,且压以制台之尊,又有讳疾忌医景色,谁敢畅言。少顷,谓予曰:闻公起王理问于垂绝,能疗予疾于无恙乎?对曰:大人若任医生治疗,不为中挠,亦可不月而愈。公始霁颜。曰:恣公之所为,予不用煎剂,但以八味丸料,加益智仁煎人参膏糊丸,每服五钱白汤送下,日进三服。公曰:口渴奈何?予曰:渴亦由下元不足,津液不能上升,若服此药,下元渐充,溺得约束,则水自能上腾而为津液,何渴之不解?服之数日,诸症未见减,而溺已觉少。至十日,溺竟如常,大便尚燥,然每日一次,不用蜜导矣。第口渴不减,饮食仍无味,予以升麻一钱,人参、黄芪各二钱,煎汤送丸药,数服后,忽一日口顿不渴,饮食有味,自此又十日,而诸症悉去矣。公出见三司,备道浙江有此神医,是日投帖来邀者以百计,予归心甚切,不别就道。
卢绍庵曰:消之为肾衰,人皆知之。先生独以为肾气之不足,不徒滋阴,而以桂附人参益肾中之阳,俟下元充足而微升之,非有卓见,不能识此病情,非确得病情,不能用此药,如此识见治法,真超越今古矣!(卷之一)
消渴从治六二
李悦吾,年五十余,患消渴症,茶饮不能辍口,小便多,大便燥,不欲食,及食即饥,将及一年,起于去年之夏末秋初,今己仲夏矣。肌肉消削,皮肤枯涩,自分必死,偶予在雉城,延而决之。出其服过之方,约数十纸,诊其脉沉濡而涩。予曰:公病尚可药,前所服之方,不外清火生津,不可谓非,第人身津液,以火热而燥,尤必以气化而生,前方纯用清凉滋润之品,全无从治气化之意,所以不效。洁古老人云:能食而渴者,白虎倍加人参,大作汤剂,多服之。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加干葛,亦大作汤剂服之。今公不能食,及食即饥,当合二方,加升麻,佐葛根,以升清阳之气,少用桂附以合从治之法,每位数两,大砂锅浓煎,禁汤饮,以此代之。盖此病仲景谓春夏剧,秋冬瘥。今当盛夏,病虽不减,亦不剧,若依法治之,兼绝厚味,戒嗔怒,闭关静养,秋冬自愈矣。此君亦能谨守戒忌,依法疗治,交秋即差,秋末全愈。
消为火症,清火生津,滋阴补肾,壮水之主,治法之正者。殊不知久服滋补殢 滞之品,中气难以运转,盖津由气化而生,不治下而治中,从古人之法也。(卷之五)
① 殢(tì替):滞留。
素圃医案
族叔伟然,自扬来就诊,但称两足无力,喜饮茶汤,其脉细而数,两尺尤甚,乃伤精失血之脉。询其梦遗否?答云:并无此病。因其多饮,拟为消证,令其尿贮盆中以验之,然后用药。次日复来,云尿上有浮脂,下有浑浊。予告曰:三消之证,已得二矣,渴为上消,小便变为下消,精随溺出,两足无力,将成痿躄,大病也。须清心寡欲,以善药治之,何独以足疾为患耶。遂以六味地黄汤,去泽泻,加人参、黄芪、菟丝子、麦冬、五味子为煎剂,早晚服枸菟丸三钱。客寓于真州园亭,医治百日而愈。复立左归丸方,令其归场日服。后因中年无子,不能节欲,数年后疽发于背而殁。消证有心自焚而死者,此证是也。(男病治效)
东皋草堂医案
一人患膈消,日饮茶无算,腹胀急,余曰:小便不利而渴,知内有热也。以蜜炙桑叶煎汤,代茶饮之而愈。因悟古人用缲丝汤,亦为蚕食桑叶而成蛹,且当兰缩之际,故能降心火,除手足阳明之热。(消渴)
临证指南医案
四十 能食善饥渴饮,日加瘪瘦,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郁火
生地 知母 石膏 麦冬 生甘草 生白芍
五八 肌肉瘦减,善饥渴饮,此久久烦劳,壮盛不觉,体衰病发,皆内因之症,自心营肺卫之伤,渐损及乎中下。按脉偏于左搏,营络虚热,故苦寒莫制其烈,甘补无济其虚,是中上消之病。 烦劳心营热
犀角 三钱 鲜生地 一两 玄参心 二钱 鲜白沙参 二钱 麦冬 二钱 柿霜 一钱 生甘草 四分 鲜地骨皮 三钱
又 固本加甜沙参。
二八 肝风厥阳,上冲眩晕,犯胃为消。 肝阳犯胃
石膏 知母 阿胶 细生地 生甘草 生白芍
某 液涸消渴,是脏阴为病,但胃口不醒,生气曷振?阳明阳土,非甘凉不复。肝病治胃,是仲景法。
人参 麦冬 粳米 佩兰叶 川斛 陈皮
五七 元阳变动为消,与河间甘露饮方。 阳动烁津
河间甘露饮。
十五 阳动消烁,甘缓和阳生津。
生地 炙黑甘草 知母 麦冬 枣仁 生白芍
二六 渴饮频饥,溲溺混浊,此属肾消。阴精内耗,阳气上燔,舌碎绛赤,乃阴不上承,非客热宜此,乃脏液无存,岂是平常小恙。 肾消
熟地 萸肉 山药 茯神 牛膝 车前
某 脉左数,能食。 肾阴虚胃火旺
六味加二冬、龟版、女贞、旱莲、川斛。
四五 形瘦脉搏,渴饮善食,乃三消症也。古人谓入水无物不长,入火无物不消。河间每以益肾水制心火,除肠胃激烈之燥,济身中津液之枯,是真治法。 肾阴虚心火亢
玉女煎。
五三 经营无有不劳心,心阳过动,而肾阴暗耗,液枯,阳愈燔灼,凡入火之物,必消烁干枯,是能食而肌肉消瘪,用景岳玉女煎。(三消)
叶氏医案存真
用白虎法,渴烦少减,略饥,必形神软倦,津液既遭热迫,阳明脉络自怯。当以清燥法,清气热以涵液。
人参 麦冬 知母 石膏 生地 阿胶 甘草
渴饮不解,《经》谓之膈消,即上消症也,言心移热于肺,火刑金象。致病之由,操心太过,刻不宁静。当却尽思虑,遣怀于栽花种竹之间,庶几用药有效。
生地 天冬 枣仁 人参 柏子仁 知母 金石斛 生草 元参
善食而饥,《经》谓瘅成消中,膏粱蕴热过也。禁芳草药石,药石发癫,芳草发狂耳。自应清胃,淡薄蔬食,庶可获愈。
蒌皮 枳壳 川连 郁金 金石斛 连翘 焦神曲
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申衙前,五十岁 男子中年,下元先亏,肾脏阴中之阳不司涵煦,阴不承载于上,遂渴饮溲频,溺有硝卤之形,《内经》有遗热、遗寒之分。上、中之消主气热,下消以摄肾蒸阳,以运津液。
八味汤。(杂症)
洄溪医案
常熟汪东山夫人,患消证,夜尤甚,每夜必以米二升,煮薄粥二十碗,而溲便不异常人,此乃为火所烁也。先延郡中叶天士,治以乌梅、木瓜等药,敛其胃气,消证少瘥。而烦闷羸瘦,饮食无味,余谓此热痰凝结,未有出路耳。以清火消痰,兼和中开胃调之,病情屡易,随证易方,半年而愈。(消)
续名医类案
张子和曰:初虞世言,凡渴疾未发疮疡,便用大黄寒药,利其势使大困,火虚自胜,如发疮疡,脓血流漓而消,此真格言也。故巴郡太守奏三黄丸,能治消渴。余尝以隔数年不愈者,减去朴硝,加黄连一斤,大作剂,以长流千里水煎五七沸,放冷,日呷之数百次,以桂苓甘露散、白虎汤、生藕节汁、淡竹沥、生地黄汁,相间服之,大作剂料,以代饮水,不日而痊。故消渴一症,调之而不下,则小润小濡,固不能杀炎上之势;下之而不调,亦旋饮旋消,终不能沃膈膜之干;下之调之而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
昔有消渴者,日饮数斗,刘完素以生姜自然汁一盆,置之密室中,具罂杓于其间,使其人入室,从而锁其门,病人渴甚,不得已而饮之,饮尽渴减,得《内经》辛以润之之旨。又《内经》治渴以兰,除其陈气,亦辛平之剂也。刘完素之汤剂,虽用此一味,亦必有旁药助之也。秦运副云:有人消渴,引饮无度,或令食韭苗,其渴遂止。法要日吃三五两,或炒,或作羹,无入盐,极效。但吃得十斤即佳。
苦楝根,取新白皮一握,切焙,入麝少许,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服之,虽困倦不妨。自后下虫三四条,状蛔虫,其色真红,而渴顿止。乃知消渴一症,有虫耗其精液者。 琇按:此方神效,服之屡验。
鄂渚卒祐之,患消渴九年,服药止而复作。制苏朴散,以白芍、甘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水煎服,七日顿愈。古人处方,殆不可晓,不可以平易而忽之也。 (《经验方》 陈日华、《本 草纲目》)
朱丹溪治徐兄,年四十岁,口干,小便数,春末得之,夏来求治。诊其两手,左涩,右略数而不强,重取似大而稍有力,左稍沉略弱而不弦,然涩却多于右,喜两尺皆不甚起,此由饮食味厚生热,谓之痰热。禁其味厚,宜降火以清金,抑肝以补脾,用三消丸十粒,左金、阿魏丸各五粒,以姜汤吞下,一日六次。又以四物汤加参、术、陈皮、生甘草、五味、麦冬,煎服,一日三次,与丸药间服。一二日,自觉清快,小便减三之二,口亦不干。止渴未除,头晕眼花,坐则腰疼,遂以摩腰膏治腰疼,仍以四物汤,用参、芪,减川芎,加牛膝、五味、炒柏、麦冬,煎饮,调六一散服,反觉便多。遂去六一散,令仍服药丸而安。(卷九·消)
张路玉治赵云舫,消中善食,日进膏粱数次,不能敌其饥势,丙夜必进一餐,食过即昏昏嗜卧。或时作酸作甜,或时梦交精泄,或时经日不饮,或时引饮不辍,自言省试劳心所致。前所服皆安神补心滋阴清火之剂,不应。察其声音,浊而多滞,其形虽肥盛,色苍而肌肉绵软。其脉六部皆洪滑而数,惟右关特甚,两尺亦洪滑,而按之少神,此肾气不充,痰湿挟阴火泛溢于中之象。遂与加味导痰加兰、麝,数服其势大减。次以六君子合左金枳实汤泛丸,服后,以六味丸去地黄加鳔胶、蒺藜,平调两月愈。
朔客白小楼,中消善食,脾约便难。察其形瘦而质坚,诊其脉数而有力,时喜饮冷气酒,此酒之湿热内蕴为患。遂以调胃承气三下破其蕴热,次与滋肾丸数服,涤其余火,遂全安。粤客李之藩,上消引饮,时当三伏,触热到吴。初时自汗发热,烦渴引饮,渐至溲便频数,饮即气喘,饮过即渴。脉之,右寸浮数动滑,知为热伤肺气之候。因以小剂白虎加人参,三服势顿减。次与生脉散,调理数日而痊。
薛廉夫子,强中下消,饮一溲二。因新娶继室,真阴灼烁,虚阳用事,强阳不到,恣肆益甚,乃至气急不续,精滑不收,背曲肩垂,腰膀疼软,足膝痿弱,寸步艰难,糜粥到口即厌,惟喜膏粱方物。其脉或数大少力,或弦细数疾,此阴阳离决,中空不能主持,而随虚火辄内辄外也。与八味肾气、保元、独参,调补经年,更与六味地黄久服而痊。
邵某仲夏与婢通,因客至,惊恐,精气大脱,即凛凛畏寒,翕翕发热,畏食饮,小便淋沥不禁。诊之,六脉弦细如丝,责责如循刀刃,此肾中真阳大亏之候。令服生料六味,稍加桂、附,以通阳气。咸谓夏暑不宜桂、附,另延医,峻用人参、附子,月余,饮食大进。犹谓参、附得力,恣饵不彻,遂至日食豚蹄鸡鸭七八餐,至夜,预治熟食,饱啖二次。如此两月余,形体丰满倍常,但若时时嘈杂易饥,常见青衣群鬼围绕其侧。再诊脉,其脉滑数有力,而右倍于左。察其形色多滞,且多言多笑,而语无伦次。此痰食壅塞于中,复加辛热,助其淫火,始见阴虚,未传消中之患也。不急祛除,必为狂痴之患。为制涌痰之剂,迟疑不进。未几,忽大叫发狂妄见,始信言之非谬也。
许学士云:一卒病渴,日饮水斗许,不食者三月,心中烦闷,时已十月。予谓心经有伏热,与火府丹数服。越二日来谢云:当日三服渴止,又三服饮食如故。此本治淋,用以治渴,可谓通变也。方用生地二两,木通、黄芩各一两,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木通汤下。(卷九·消)
魏玉横曰:胡天叙年五旬,素豪饮,而多思虑。自弱冠 后即善病,近则两足及臂,常时痹痛,甚则肝肾之气上逆,或致晕厥,汗出不寐,齿痛龈露,夜卧阳事暴举,时时梦遗,面有油光,揩去复尔。脉之,两手俱豁大,关前搏指。据症脉,乃二阳之发心脾,今已传为风消矣。询其小便,云颇清白,令以器贮,逾时观之,果变稠浆,面结腐皮,遂恐甚。告以平昔洪饮,纵欲劳神,数十年所服桂、附纯阳之药,不可胜计,未知尚能愈否?曰:幸未至息贲,但能断饮绝欲,多服养荣之剂,尚可为也。今病但有春夏,而无秋冬,非兼清肃之治不可。乃与生熟地、杞子、麦冬、沙参、地骨、知母、黄柏、黄连、石膏,出入增减,十余剂,诸症渐平。惟齿痛转甚,自制玉带膏帖之而愈。次年,因诊其媳产病,告以前方出入常服,计用石膏不下四五斤矣。此则初为寒中,后为热中之变症也。然初之桂、附,未为痈疽,岂非天幸乎?(卷九·消)
① 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
江南逆旅中一老妇,啖物不知饱,余德占以炊饼啖之,尽一竹箦 ,犹称饥不已,日饭一石米。 (郁沧浪抹擦)
① 箦(zé则):竹席。
醴泉主簿蔡绳,予友也,亦得饥疾,食稍迟,则顿仆闷绝。绳有美行,博学有文,为时文人,竟以饥死。无能知其绝者,每为哀伤。 (琇按:此恐即中消病也。)(卷二十二·奇疾)
扫叶庄一瓢老人医案
消渴心嘈,心下痛,气塞自下而上,咽中堵塞。此厥阴肝阳升举,劳怒动阳必发,久则反胃欲厥。
阿胶 柏仁 天冬 小生地 女贞子 茯神(脘胁腹中诸痛)
种福堂公选医案
汪 肺热,膈消热灼,迅速如火,脏真之阴日削。先议清肺,以平气火。法当苦降以轻,咸补以重,继此再商滋养血液。
枯黄芩 煎汤溶入 阿胶 二钱(三消肺热)
黄澹翁医案
丹阳又周,右尺命门之火独旺,上炎三焦,以致消渴,小便多,将一年矣。当急戒酒色调理,方无增病之患。方用黄连猪肚丸。
川连 陈皮 花粉 茯神 知母 麦冬(卷一)
刑部左侍郎钱为城公,下消症医案:肾虚不摄,自应温扶,但现在六脉浮洪,毕竟阳旺于阴,恐精耗肉削,渐成损弱。右寸关皆空软,左尺犹觉衰微,司气之官,未免失守,以致疏泄多而闭藏少,亦气化之使然。以益气养阴,兼静摄为主。
人参 麦冬 五味 沙参 远志 白及 龟版 黄芪 杏仁 蚕茧 为引
丸方:人参 黄芪 地黄 龟胶 麦冬 山萸 黄牛角尖 菟线饼 当归 白芍 益智 於术 北五味 桑螵蛸(卷二)
锦芳太史医案求真初编
治福建漳州府平和县游画山消渴症案五十七
消渴一症,本有上中与下之分,而实由中之胃,贪其醇酒厚味,久而不消,以致热成津枯,故尔求水自救,热成则必上输于肺,而子母受累,以致金受火刑。而肺又处高深,上无津液下输于肾,加之胃之积热更或下移,则肾益见泽竭,使外所饮之水随即建瓶而下,至此则必饮一溲二。且肾既无肺阴下济,而又上承君火,中挟胃热,所饮之水,自必破关而下,以致内阴不守,强阳横肆。并或恣用石药妄投,以致溲浊如膏,斯时纵用水投,徒伤太阳膀胱,而胃与肾燥火,其坚如石,正如以水投石,水去而石仍在,何能入耶?不致消尽真阴,削其肌肉而后已。昔人谓此下消之火,火中之火也,下之则愈燔;中消之火,竭泽之火也,下之则愈伤;上消之火,燎原之火也,水从天降可灭。但不宜攻肠胃,恐致过寒而生肿胀,宜得地气上而为云,天气下而为雨。若地气不升,乌能雨乎?故宜亟升地气以慰二农,升肾气以溉三焦,如加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内用附、桂,使之蒸动肾水差得,然仍看其脉症施治。如上消则宜宣明麦冬饮子,中消则宜人参白虎汤,下消则宜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金匮文蛤散之类,然亦不可拘泥。岁嘉庆戊午季冬,时有福建漳州平和游画山,因患消渴症见请余施诊。余见六脉微缓而沉,肺脉尤甚,肝脉差起,小便甚多,肌肉消削,口渴不止,饮一溲二,余谓此脉沉缓而迟,而肺脉尤甚,肝脉略起,在初病见消渴,必是过服石膏、知母、花粉、蒌仁、贝母、犀角苦寒之药伤其胃肺及肾,以致地气不升,天气不降之谓,依法正宜滋阴补气,使漏卮 不致下泄,当用当归一钱,人参一钱,蜜炒黄芪四钱,升麻三分,玉竹三钱,福员十个,桑螵蛸一钱,龙骨一钱,菟丝二钱,龟版一钱,木瓜四分,炙草三分,使其二气交合,霖雨四布。嘱其日服一剂,禁服苦茶,则病可以即愈。但余在伊药单内开服人参一钱,看其情意悭啬,不肯竟用,余意终觉心歉。后闻改用洋参替代,服甚有效,渴即见止,想是得芪升提之故,加之内有收肾固涩之药,则气不下泄,而渴自尔其见止云。
① 漏卮(zhī知):有漏洞的盛酒器。
见渴治渴,人谁不知,然下无肾气上升,上无肺气下降,津从何来,自当追其病由,寻其根本以为施治则得。若止恣用苦寒,伤其肠胃而为水肿、腹胀、不食之症,则其命立危。晁雯。
消渴不见脉洪,而见脉缓而迟,已是正气不足之候,复任水饮建瓶而下,不为收摄,正是愈消愈渴,愈渴愈消之谓。案中所论治此甚明,不可忽视。侄绍音。
治四川麻柳场姓曹字建中悬饥案一百十三
岁乾隆庚辰,余在湖北汉阳,遇一四川卖红花客姓曹字建中,闻余知医,召余诊视,自云伊病无他,只是心下作饥,得食则安则已。余曰:每日食饭多少?渠曰:早要食大炉碗之面二碗,又要食大炉碗大米干饭三碗,至午要食大炉碗大米干饭六碗,夜亦如之,其食不饱不嗳,如是者已一年矣。医者云是脾肾火起,每服地黄、钗斛之药,不计其数,服之亦不见甚,但总如是而已。余见肝脉浮洪,而脾脉尤觉洪大而空,非止地黄专入于肾之药可愈。因用淮山五钱,首乌三钱,熟地三钱,炙草一钱,扁豆二钱,浓煎温服。日服一剂,服至五剂,其饥渐减,而食不致过甚。渠向余问其故?余曰:此脾阴亏症也,故尔引食自救。但先服之药,虽有地黄,止可以滋先天之水,而不能即润后天之脾,故药服则不应,兹取淮山一味重用,喜其直入于脾补阴,肝与脾邻,故取首乌以补肝血之阴,甘草实中补土,地黄滋水生木,扁豆香润滋胃,其心之下一寸即是胃腑贮谷之所。脾阴得养,则胃自不悬饥,而食不致失常过废矣。所以药服五剂,而病自可愈也,言毕,其人深服而退,当笔记之。
悬饥本是六阴皆亏,而脾与胃尤甚,故淮山实为此病要药,所以一治可以效奏。血侄绍音。
治族弟字舜亭强中案百五十二
治病最宜从病一身见症周围打算,不可止从一症酌治。余于乾隆甲午,有族弟舜亭,因患强中一症,告余索治。余思病至强中,有何非火之谓?且再审乎别症,及诊脉候,则治自尔有济。因以饮食细问,而知食则时有嗳气上闻,脉则右关独浮而滑,左关独弦而数,是其左右不同如是。余始沉思半响,斟酌损益,进用龙骨钱半,牡蛎一钱,炒芍一钱,麦冬一钱,附子五分,木香五分,砂仁八分,药止七味,功效不爽。渠见单有附子,心甚惊恐,遂执单质他医。有一粗医,性素好凉,止以余单休服,遂开知、柏等药以除命门相火,则筋始不坚强;又有一医素性好滋,云此知、柏休服,应用熟地、山药、龙骨等药以补真水。病者执持不一,更执两单向余决疑。余谓病止强中而不恶食,则用地黄亦可,即用知、柏亦可。今则食既不思,且更见有嗳气上行,脾胃本不甚强,命门相火安有内实?只因饮食过度,色欲不节,真水与真火俱亏,故火衰而食不消化,致有饱嗳时闻;水衰而火挟其肝气上腾,肝主筋,故一见有女色,即尔中强而火起矣。治此不用附子以收真火内返,则火奔腾无息,而中益强而不柔;不用龙骨、牡蛎监其附子同投,则附性强悍,火性亦不按纳丹田而上冲;不用香、砂而用地黄,则谷食何能消化?真阴亦藉谷食灌荫,谷食既阻,真阴安能填补乎?余前立方用附与牡蛎兼投,俾令脾不致滞,肾不致燥,诚为通盘打算,斟酌损益。俗医止从一症施治,而不四面旁求,有损无益。渠见余言颇是,乃置两单不服,而用余单服至十有余剂而愈。可知治病用药,须从病人通身有病打算,揭其主脑,不可止从病之一处酌治也。
胸无万卷,何能知其病分左右、斟酌损益?今药止用七味,而周围打算,处处不失,效即见奏,洵非妙手不能。门人张廷献。
强中一症,虽曰属火,又乌知有脾湿不食症兼?则治又当变易,若止治火滋阴,则脾愈湿而食不纳;若止温脾燥湿,则肝益见燥烈而筋益强。但今医士全不体会,惟知肝有火燥,而不知脾之有湿淫,岂火可以尽去,而脾之湿更可任其清润而不顾耶?质之《内经》 所言脾恶湿之句,及失谷则亡之句,其何以解?男省吾识。
火衰水衰,各有证见,治须四围审究,方不倚于一偏。此案症见强中,明是水亏之极;症见不食饱嗳,明是火衰之极。水衰而用地、茱,必致脾愈见湿,而饱胀滋甚火衰而用辛燥,必致阴器益强。此案用滋,不必竟用六味并不参用知、柏,微于阴药之中略加附子、香、砂,实得持平不偏之义。男会图识。
垿山草堂医案
阳明胃火上炎,多食易饥,近乎中消之候。以益气降火法治之。
西潞党 生石膏 川石斛 焦白芍 生苡仁 炙甘草 麦冬肉 炒山栀 白茯苓 白芦根
奇渴思饮,贪纳易饥,溲多而浑。上中下三消兼证也,难治。
大生地 麦冬肉 生牡蛎 淮山药 白芦根 生石膏 肥知母 淮牛膝 天花粉 旱莲草
阴虚消渴,多饮多溲,津液日耗矣。舍滋阴以降火,别无他策也。
原生地 牡丹皮 肥知母 生牡蛎 白茯苓 西洋参 麦冬肉 天花粉 淮山药 白芦根
阴虚消渴,且有吐红之患。乌能望其痊愈耶!
原生地 生石膏 麦冬肉 天花粉 牛膝 山药 西洋参 肥知母 炙五味 白茯苓 芦根
年高,阴竭火炎,而致消渴,不易治也。
台人参 肥知母 大熟地 煅牡蛎 淮牛膝 生石膏 麦门冬 牡丹皮 淮山药 料豆衣 天花粉 蔗浆
阴虚下消,溺白而浑,精液竭矣,难治。
大熟地 潼蒺藜 牡丹皮 淮山药 南芡实 炙龟版 炙五味 白茯神 生牡蛎 麦冬肉
带下不止,阴虚消渴,多饮多溲。年逾五旬,尤不易治。
原生地 牡丹皮 肥知母 淮山药 生牡蛎 炙龟版 阿胶珠 麦冬肉 白茯苓 南芡实
病后阴虚内热,舌滑口渴,能食易饥,多饮便数。此三消之候也,治之不易取效。
原生地 牡丹皮 肥知母 淮山药 白茯苓 炙龟版 麦冬肉 炒黄柏 生牡蛎 建泽泻(三消)
齐氏医案
曾治一贵人,患疽疾未安而渴大作,一日饮水数升。愚进以加减八味地黄汤,诸医大笑曰:此药若能止渴,我辈当不复业医矣。皆用紫苏、木瓜、乌梅、人参、茯苓、百药煎生津之药止之,而渴愈甚。数剂之后,茫无功效,不得已而用予方,连服三日而渴止,因相信。久服,不特渴疾不作,气血亦壮,饮食加倍,强健胜于壮年。盖用此药,非予自执,鄙见实有本原,薛氏家藏书中,屡用奏捷,久服轻身,令人皮肤光泽,耳目聪明,故详著之。使有渴疾者,能聆余言,专志服饵,取效甚神,庶无为庸医所惑,亦善广前人之功。
方内五味子最为得力,独能补肾水、降心气。其肉佳一味不可废,若去肉桂则服之不应。
曾治一男子,患前证,余以前丸方治之,彼则谓肉桂性热,乃私易以知、柏等药,遂口渴不止,发背疽而殂。彼盖不知肉桂为肾经药也,前证乃肾经虚火炎上无制为患,故用肉桂导引诸药以补之,引虚火归元,故效也。(消渴)
王旭高临证医案
李 稚龄阳亢阴亏,一水不能胜五火之气,燔灼而成三消,上渴,中饥,下则溲多。形体消削,身常发热。法当壮水以制亢阳。
大生地 川连 麦冬 知母 五味子 茯苓 生甘草 生石膏 牡蛎 花粉
复诊 夫三消,火病也。火能消水,一身津液皆干。惟水可以胜火,大养其阴,大清其火,乃治本之图。病由远行受热,肾水内乏,当救生水之源。
大生地 沙参 五味子 麦冬 牡蛎 生洋参 桑白皮 蛤壳 天冬
侯 脾胃虚而有火,故善饥而能食,肝气盛,故又腹胀也。甘寒益胃,甘温扶脾,苦辛酸以泄肝,兼而行之。
玉竹 川石斛 麦冬 党参 冬术 白芍 吴萸炒川连 茯苓 乌梅 橘饼
渊按:深得古人制方之意,而又心灵手敏。
查 脉沉细数而涩,血虚气郁,经事不来。夫五志郁极,皆从火化。饥而善食,小溲如脓,三消之渐。然胸痛吐酸水,肝郁无疑。
川连 麦冬 蛤壳 鲜楝树根皮 一两,洗 建兰叶
复诊 服药后,大便之坚难者化溏粪而出,原得苦泄之功也。然脉仍数涩,郁热日盛,脏阴日消。舌红而碎,口渴消饮,血日干而火日炽。头眩、目花、带下,皆阴虚阳亢之征。当寓清泄于补正之中。
川连 淡芩 黑山栀 大生地 当归 阿胶 川芎 白芍 建兰叶
大黄䗪虫丸,早晚各服五丸。
渊按:建兰叶不香无用,徐灵胎论之矣。
三诊 诸恙皆减。内热未退,带下未止,经事未通。仍从前法。
川连 当归 洋参 白芍 女贞子 茯苓 麦冬 丹参 沙苑子 大生地
四诊 《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风消者,火盛而生风,渴饮而消水也。先辈谓三消为火疾,久必发痈疽。屡用凉血清火之药为此。自六七月间足跗生疽之后,消症稍重。其阴愈伤,其阳愈炽。今胸中如燔,牙痛齿落,阳明之火为剧。考阳明气血两燔者,叶氏每用玉女煎,姑仿之。
鲜生地 石膏 知母 元参 牛膝 大生地 天冬 川连 麦冬 茯苓 生甘草 枇杷叶
钱 古称三消为火病,火有余,由水不足也。十余年来常服滋阴降火,虽不加甚,终莫能除。然年逾六旬,得久延已幸。今就舌苔黄腻而论,中焦必有湿热。近加手足麻木,气血不能灌溉四末,暗藏类中之机。拟疏一方培养气血之虚,另立一法以化湿热之气。标本兼顾,希冀弋获。
大生地 当归 山萸肉 麦冬 洋参 怀山药 龟版 建莲肉
猪肚丸 三钱,另服,开水下。
朱 脉左寸关搏数,心肝之火极炽。口干,小溲频数而混浊,此下消症也。久有脚气,湿热蕴于下焦。拟清心肝之火,而化肾与膀胱之湿。
大生地 川连 盐水炒 牡蛎 黄芪 茅术 麦冬 赤苓 黄柏 盐水炒 蛤粉 升麻
猪肚丸每朝 三钱,开水送。
庞 胃热移胆,善食而瘦,谓之食 。大便常坚结而不通者,胃移热于大肠也,胆移热于心,故又心跳、头昏。今拟清胃凉胆为主,安神润肠佐之。
鲜石斛 淡芩 郁李仁 火麻仁 枳壳 枣仁 瓜蒌皮 龙胆草 茯神 猪胆汁
另更衣丸一钱,淡盐花汤送下。
此病服此方五六剂后,用滋阴如二地、二冬、沙洋参等煎胶,常服可愈。
渊按:此似消非消之证。胆腑郁热移胃,传所不胜,故用苦寒直泻胆火。
方 脾阴虚而善饥,肾阴虚而溲数。肝气不舒,则腹中耕痛;胃气不降,则脘中痞窒,此二有余二不足也。然有余不可泻,不足则宜补,肾充则肝自平,脾升则胃自降耳。
党参 怀山药 五味子 茯神 麦冬 冬术 大熟地 枸杞子 陈皮 红枣(三消)
类证治裁
何 六旬外,脉数,消谷善饥,动则气喘。是脂液内涸,火亢烁金之候。经所谓壮火食气。固本丸加生白芍药、炒知母,效。
族女 频食易饥,手足响动,此消中症。《经》云:瘅成为消中。以初病胃热,消谷而瘦,煎熬日久,胃脂内消,水液不为宣布,下注直降,势必延为燥涸。局方甘露饮宜之。
朱 渴饮消水,日夜无度,自夏历冬,阅所服方,寒热互进,毫不一效。今饮一泄一,渴则饥嘈,明系肾阴竭于下,虚阳灼于上,脉转沉迟。沉为脏阴受病,迟则热极反有寒象也。思壮火销铄肾阴,肾液既涸,必饮水自救。症成下消,急滋化源,迟则难挽,仿易简地黄饮子加减,生地、熟地、人参、麦门冬、石斛、花粉、阿胶、甘草,服之效。又令服六味丸加猪脊髓、龟胶、女贞子、杞子、五味,去泽泻、茯苓,得安。
龙砂八家医案
杨库典程 脉数口甜,善食易饥,渴饮便数,多因过啖肥甘,积久酿热致病,发为脾瘅。子和云:消烁万物,莫甚于火,脾阴亏,邪火亢,肾元五液少司。而背为之痛,脾土主诸阳之本,而肢节为之酸也。议玉女煎合经义辛香荡涤陈气立法,玉女煎加人参三钱,省头草八钱,煎汤代水。(戚云门先生方案)
王圣清 病后失调,胃阳窒塞,中脘痞结,阻隔上焦,烦渴善饮,二便闭结,即《内经》二阳结谓之消也。法当养金生水,软坚消痞,俾得清升浊降,胃津游溢于上,肺气通调于下,病可内全矣。虽然渴而能食,必发疮疡,渴不能饮,易成中满。失调久延可虑,莫道赠言不详。
麦门冬汤合四苓散。(戚云门先生方案)
尚友堂医案
一儿甫周岁,五六月间,身热不退,昼夜烦躁,竟将自己头面抓破,血流满颊,不知痛楚,口极渴,小便极多。余审视之,身不离汗,手足俱有润泽;与茶一杯,即饮尽,旋出小便亦有一杯。余曰:此消渴症也。若是实火,何得身热四十余日尚有润泽?此儿上焦虽有热而下焦实有寒也,口中纵如火烙,必有冷气直冲乳头,问之乳母果然。于是仿崔氏八味丸之法,用附子一钱五分、熟地三钱煎服,夜即能睡。次早倍其数服之,遂不烦不渴,小便亦疏,唯微热未退耳。余见其透体有汗,面白唇淡,息微体倦,改用补中益气汤,一剂而热全清,继以扶脾药善后而愈。(编者按:本例诊断为“消渴”,与通常所说的“消渴”有所不同,须活看)(治小儿消渴)
(评选)爱庐医案
乍纳又饥,消烁迅速,如火之燎于原,遇物即为灰烬。病此半月,肌肉尽削。询系失意事多,焦劳苦思,内火日炽,胃液日干,藏阴既损,而充斥之威愈难扑灭耳。姑拟玉女煎加味。
大生地 一两 麦冬 三钱 玄参 一钱五分 阿胶 一钱五分 知母 二钱 石膏 一两 炒白芍 一钱五分 女贞子 一钱五分 旱莲草 一钱 甘草 一钱
再诊:两进甘凉救液,大势仅减二三,渴饮反甚,溲浑而浊,上中之消,又转到肾消矣。三焦兼涉,津液必至告竭,证情极险。再拟从治之法,宗河间甘露法,必得十减七八乃幸。
熟地 六钱 石膏 七钱 肉桂 五分 生地 八钱 麦冬 三钱 炙草 五分 白芍 一钱五分 人参 一钱 盐水炒黄柏 一钱五分
三诊:从治之法,始也依然,药三进而纳日退矣。小水浑浊转清,舌苔光红亦淡。拟宗前方小其制,仍与上中下三焦并治。
熟地 八钱 乌梅 三分 炙草 五分 川连 五分 川椒 廿粒 生地 四钱 肉桂 三分 人参 一钱 麦冬 二钱
四诊:连进固本从治之法,并参苦辛酸安胃,允推应手。今胃纳安常,诸恙皆平,而津液受伤已极。善后之法,自当立中育阴,以冀其复。
人参 一钱 熟地 五钱 天冬 一钱五分 洋参 一钱五分 北沙参 三钱 知母 一钱五分 麦冬 一钱五分 石斛 四钱 炙草 三分
诒按:第一方力量之大,二方立法之巧,三四方用意之周匝,随机而应,步伐井然。具此见解,庶可谈医,然已难其 人矣。(消证门案一条)
问斋医案
消症有三,上消善渴,中消善饥,下消则小便如膏如糊。万物入火无不消,然有无火阴消之症。现在脉来细涩,食少化迟,肌肉瘦损,血色不华,形神不振,夜来小便倍常,澄澈清冷。乃命门真火虚衰,不能敷畅阳和之气,驯致水精不布,有降无升。乃无火阴消危症。速宜益火之本,以消阴霾。在经旨饮一溲二,不治。
大熟地 牡丹皮 车前子 怀山药 山萸肉 建泽泻 制附子 上肉桂 赤茯苓 怀牛膝 人参 鹿茸(三消)
《经》以消渴乃膏粱之疾。形逸心劳,君火暴甚,肥甘助热,肾水重伤。内水不足,欲得外水相救,故消渴引饮。如溪涧涸于炎晖,釜水耗于烈火。谨防疽发于背,治之以兰。
佩兰叶 天花粉 川黄连 北沙参 白知母 川贝母
常服《医话》九汁饮解渴。
秋梨汁 鲜藕汁 甘蔗汁 芦根汁 西瓜汁 淡竹沥 生姜汁 生地汁 银花汁
九汁和匀,重汤温服,代茶解渴(三消)
五行之内,火独能消,燔木为炭,焚石为灰,煅锡为粉,煮海为盐。消为火症明矣。上消属肺,烦渴引饮,舌赤,喉干,脉数。火烁金伤,清肃不行。法当清上。
生石膏 白知母 天花粉 大麦冬 佩兰叶
《医话》九汁饮代茶解渴。(三消)
《经》以二阳结谓之消。手足阳明胃与大肠俱病。胃为水谷之海,大肠为传道之官,二经热结,运纳倍常,传道失度。渴多消上,饥甚消中。介乎中上之间,白虎、三黄加减主治。不至外发痈疽为顺。
生石膏 白知母 川黄连 川黄柏 黄芩 细滑石 大麦冬 秋梨汁(三消)
《经》以善食而瘦,名食亦,即中消症也。乃火结阳明胃腑,宜速下之,否则有发痈疽之变。
生大黄 元明粉 川黄连 川黄柏 细滑石 生甘草 天门冬 大麦冬 活水芦根(三消)
小便如膏如油为下消。乃左肾阴亏,水不济火,败精、五液下注危疴。非右命火虚阴消,溲色澄清,饮一溲二可比。谨防发背脑烁之变。
大生地 川黄柏 白知母 玄武板 怀山药 山萸肉 左牡蛎 五味子 乌梅肉(三消)
形乐志苦,外强中干,饥嘈欲食,食不能多,消中未著。凡治消症,必先荡涤积热,然后补阴。拟先服泻心汤加减。
川黄连 黄芩 炙甘草 制半夏 北沙参 川黄柏 生姜 大枣(三消)
消瘅渴饮,舌赤唇焦,火烁金伤,清肃不降,防痈窃发。
生石膏 白知母 生甘草 粳米
常服《医话》九汁饮,代茶解渴。(三消)
小便如膏,面色黧黑,耳轮干稿,肌肉瘦削,六脉细数少神,病延一载之久。由烦劳火起于心,下应于肾,二火交炽,五液全消,损及肾脂,乃下消危症。勉拟六味滋肾挽之。
大生地 牡丹皮 福泽泻 怀山药 山萸肉 云茯苓 川黄柏 白知母 上肉桂(三消)
病延八月之久,消谷善饥,好食肥美,形体日丰,精神日短。现在腹大如鼓,食入反胀,愈胀愈饥,愈食愈胀,胀不可当,痛不能忍,大解常带蚘虫,此乃虫消异疾。《医话》芫花散挽之。
芫花 朴硝 明雄黄 五灵脂 鸡肫皮 苦楝根 制大黄 制附子 乌梅肉
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清茶调下,虫从大便下尽为度。(三消)
溢饮之渴,除中之饥,皆非消症。上消水气不入肌肤,中消大便不泻,饥渴交加,中上俱病。三黄白虎为宜。
川黄连 川黄柏 黄芩 生石膏 白知母 生甘草 粳米(三消)
胃热则口淡,脾热则口甜,口甘转消渴,脾胃积热无疑。
佩兰叶 芦荟 胡黄连 川黄柏 黄芩 青竹沥(三消)
得心集医案
林寿之子 三岁 脾胃素亏,今夏发热口渴。医者不知其脾虚发热,误用外感之药,其热愈盛,其渴愈加,小便甚多,大便甚艰。更医又不究其津液前阴已泄,致后阴津枯便艰之理,误投破气润肠之药,陡泄数次,肌肉消瘦,面唇俱白,舌光如镜,饮水无度,小便不禁,饮一溲二,喜食酸咸之物。亟求余视。谓曰:此消渴之候,遍身肌肉血脉津液,皆从二便消泄,而上愈渴,若不治其消,何以止其渴?且败证种种,阴阳两损,前贤已无治法,愚何敢任?所喜两目精彩尚存,声音犹响,生机或在于此。但未审能舍此三分之命,服吾十分之药否?曰:无不信从。遂酌裁一方,阴阳两补之意,加以涩精秘气之药,连服三十剂而愈。以后连遇数症,消渴泄泻,诸医执用滋火之方。一经余治,悉用此法加减出入,皆获全愈。以龙眼、莲子汤代茶。
附方
熟地 人参 白术 干姜 枸杞 黄芪 菟丝 牡蛎 五味 肉桂 鹿茸 甘草 附子 桑螵蛸
萧占春乃郎 自恃体质坚强,日食桃李,因患疖毒,头项及身大如卵者十数枚。及疖毒大溃,脓血交迸,理宜身凉安静,反加身热躁扰。医者不以清金润燥,日与柴、葛、知、芩,胃气益削,口渴饮水,小溲无度,用尽滋水制火之法,消渴愈炽,形羸骨立。始延余治。余曰:痈疽溃后,气血耗泄,非补气养血,渴不能止。处黄芪六钱、甘草一钱、银花三钱。盖黄芪补气,忍冬养血,气血充溢,渴何由作。服之半月,果获全愈。(霍乱门)
张聿青医案
某 渴而溲赤,肺消之渐也。
煨石膏 元参 冬瓜子 空沙参 地骨皮 活水芦根
 消渴虽减于前,而肌肉仍然消瘦,舌干少津,溲多混浊。脉象沉细。水亏之极,损及命火,以致不能蒸化清津上升。汤药气浮,难及病所,宜以丸药入下。
附桂八味丸 每服三钱,淡盐汤送下,上下午各 一服
 膏淋之后,湿热未清,口渴溲浑酸浊,为肾消重症。
天花粉 二钱 川萆薢 二钱 蛇床子 一钱五分 川石斛 四钱 秋石 三分 天麦冬 各一钱五分 覆盆子 二钱 海金砂 二钱 炙内金 一钱五分,入煎 川连 二分
再诊 小溲稍清,口渴略减。再清下焦湿热。
寒水石 三钱 淡竹叶 一钱五分 海金砂 一钱五分 赤白苓 各二钱 泽泻 二钱 龟甲心 五钱 炒黄柏 二钱 车前子 三钱 滑石 三钱 大淡菜 两只
三诊 脉症俱见起色。效方出入,再望转机。
海金砂 三钱 秋石 二分 滑石块 三钱 茯苓神 各二钱 龟甲心 五钱 福泽泻 一钱五分 车前子 三钱 炒牛膝 三钱 川柏片 一钱 大淡菜 二只 鲜藕汁 一杯,冲
左 频渴引饮溲多。湿热内蕴,清津被耗,为膈消重症。
煨石膏 四钱 甜桔梗 一钱 杏仁泥 三钱 黑大豆 四钱 黑山栀 二钱 瓜蒌皮 三钱 川贝母 四钱 炒竹茹 一钱 枇杷叶 二片
左 频渴引饮,溲多浑浊,目昏不寐。此肺胃湿热熏蒸,将成膈消重症。
煨石膏 四钱 瓜蒌皮 三钱 煅磁石 三钱 黑山栀 三钱 川贝母 二钱 酸枣仁 二钱 川连 二分,拌炒 茯苓 三钱 黑大豆 四钱 夜交藤 四钱 淡竹叶 一钱
左 频渴溲多。膈消重症,不能许治。
天花粉 三钱 煨石膏 六钱 淡天冬 二钱 大麦冬 二钱 川萆薢 二钱 肥知母 二钱 云茯苓 四钱 淡黄芩 一钱五分 甜桔梗 三钱 枇杷叶 去毛,四片
又 渴饮稍退。的是气火劫烁津液。消渴重症,还难许治。
煨石膏 肥知母 大麦冬 覆盆子 枇杷叶 淡天冬 天花粉 川楝子 甜桔梗
 消渴略定。的属中焦之气火过盛,荣液亦为煎灼。药既应手,效方续进。
天花粉 一钱五分 鲜生地 六钱 川雅连 三分 黑大豆 四钱 肥知母 一钱五分 茯神 三钱 甜桔梗 二钱 枇杷叶 去毛,四片
又 小溲略少,再踵前法。
鲜生地 甜桔梗 川雅连 黑大豆 肥知母 茯神 炒松麦冬 天花粉 枇杷叶 去毛(消渴)
左 膈消之症,叠投清金益阴,制伏君火,大势已退。而口渴终不能全愈,苔黄心糙。良以肺热来自少阴,而胃府浊痰,郁即生热,胃脉通心,故令君火日动不已,则必移肺。兹拟开展气化,弗令胃中有所蕴郁,即是不治热而治热之法也。
炒香豆豉 二两 炒半夏曲 三两 南沙参 四两 紫口蛤壳 二两,水飞 广郁金 一两五钱 天花粉 二两 北沙参 三两 炒黄川贝母 二两 光杏仁 三两 炒麦冬 二两 粉丹皮 一两 茯神 二两
上药研细末,用枇杷叶膏打糊为丸,每服三四钱。(丸方)
柳宝诒医案
杜 肝火郁伏,燔灼津液。消渴善饥,夜寐不安。病关脏气,奏功殊难。
大生地 白芍 西洋参 丹皮 元武板 黑山栀 元参 淡天冬 生甘草 龙齿 牡蛎 磁石 醋煅 鲜猪肤  刮净油,煎汤代水。(肝火)
施 渴饮无度,为肺消;饮一溲二,为肾消。此证渴饮溲清,而澄脚如膏结,面如油,此阴分伏热,伏于至深之处,燔于上则渴;燥于下则消。肺肾交受,两载有余,阴液大伤。近日足膝痿软,即其征也。至此又云湿热,是从其末而揣其本矣。拟方从阴分滋清,兼熄相火,须得金水相生,乃为佳象。
淡天冬 大生地 西洋参 左牡蛎 (生打) 川黄柏 (盐水炒) 春砂仁 鲜南沙参 肥知母 丹皮炭 猪腰子 两只(煎汤代水)(淋浊)
余听鸿医案
常熟南门大街衣店有某成衣 因暑湿疟愈后,经王简修专于温补,服鹿角、巴戟、参、术、附、桂之类数十剂,又将前方加参、芪、杞子、杜仲等大剂膏滋药一料,胃气甚强,一日能啖饭十八九中碗,约米二三升。身体丰肥,面色黯黑,大便燥结,小便黄赤,临卧食饭三四碗,至明晨又饥,已有一年。就诊于余,问其病由,因述始末,为啖饭太多,欲胃纳减少耳。余曰:此乃胃热杀谷,痰火盘踞其中,当以大剂甘凉清肺胃、豁痰热。此症为缓症,当以缓剂治之。温补聚热而成消,故消而不渴也。不须服药,每日服梨汁、蔗浆三中碗,大约以一斤半为度。服三四日,腹即作泻,泻出红水甚多,且热甚。连服连泻十余日,胃纳少减,再减梨浆、蔗汁一碗。又服十余日,连泻十余日,啖饭只有十余碗矣。余曰:以每日三餐,约一餐三碗,可止服。至月余,所啖每日不过八九碗矣。所以甘凉缓治之法,虽轻而不伤胃气,此等处不可不知。余亦从费伯雄先生食参目盲案中悟出耳。(温补成消)
医案摘奇
王岐山之母,与余先祖母为八拜交,年七十八邀余诊。脉缓弱,体丰硕,声洪亮。问何所苦,答云胃不知饥,殊觉不快,自知形虽盛而气不足。时值夏令,暑湿盛行,顷谈之际,见其连食黑枣数枚,且食且言云:前月罗子明适在刘河,请伊诊治,罗谓我中虚且寒,寒从虚生,服药数剂,脘即知饥。再请罗诊,谓寒虽去而虚未复,遂用补益之品,使我胃气健而虚可除也。今罗回璜泾,故请转一方。余曰:今尚无病,惟现当暑湿,宜少食甜物,胃自可强。为之用霍梗、扁豆、茯苓、泽泻、陈皮、川斛、佩兰、通草,嘱服二剂。后至中秋,又来邀诊。脉弦滑,两关甚急,形大减,色萎黄。王母云:夏月服所开方二剂后,不见如何效果,适罗子明又至刘河,请伊再治。伊用温补之方,胃脘知饥,从此三日一转方,两月以来,常食自蒸之高丽参、桂圆、黑枣外,即党参、熟地,足有三斤,胃气甚健,惟虚未除,而形反瘦,谅老死之有日也。余问其日食几何?云非十五六餐不可。每餐一碗。余曰:此食 病也。为之立方,先书风化硝、炒枳实。王母本识字而略知医者,见余写枳实,即摇手云:枳实是克伐之药,我不宜服。余曰:治病须攻补兼施,若但补不攻,恐补之益于虚,由是第二味即写白术,以下约举数味,不补不泻,但消痰清火而已。服二剂,无益亦无害。以后仍请子明,服温补之药,至九月底,复邀余治。见益加面黄形瘦,问其近日如何?答云:待死耳。虚不复,肉渐脱,而加寒热,于今六日矣。余问近来食饮如何?其媳答云:昼夜二十四次,每次一碗,且桂圆、黑枣、高丽参,啖不绝口,食入不为少,何以形反大瘦?余曰:食 病也。又谓之食消。而今须先治寒热,待其外邪出而再补,即参枣亦须不食,可乎?王母问:寒热可治否?余曰:可乃为其立小柴胡汤,加川连、枳实、尖槟、焦菔子方,服三剂。王母云:药既不补,而又除参枣,我之虚弱奈何?余指菔子而告曰:此野於术之果,三钱能抵潞党参三两,请无虑。三日后再诊,问昨日食几何?答云:一十四顿。王母曰:医如罗子明,尚不识野於术之果,何能治病耶?又问:寒热如何?云:止矣。余曰:今日虽停,防其后日复发。照前方去柴胡,加化州橘红一钱五分,又三剂。第三次复诊,王母笑曰:大相公有令祖风,真不愧名医之后,今我病愈矣。日食不过五六顿,参枣亦不思吃,自觉精神康健。诊其脉缓弱而尚带滑,乃曰:病去八九,尚未痊也。今日可陈明病原:太姨母初夏暑湿伤中,相火泛溢不知饥而尚能食。罗先生以为虚寒,用附、桂、益智、藿香,辛香开气等药,故寒邪去,湿阻退也。继用补胃壮火等药,而太姨母希望胃健虚复,好食补饵,致痰与火,聚与胸口,变为嘈杂,故食必十五六餐,食虽多而体反不健。余之用风化硝、炒枳实者,为此故也。因太姨母不肯服消导之药,故第二味即写白术,以下惟清火消痰数味而已。此二剂虽不效,亦无害。后来仍请罗治,罗见余之不补不泻,只消痰清火,所以罗进以温补重剂,久久,遂致一日二十四餐。病成食 。食 者,善食易饥,中消之症也。若病不变寒热,罗亦不告辞,恐将至口不离食而后已,乃相与大笑。王母复责余云:尔用枳实时,何不明以告我?余曰:当时太姨母视子明如神,我之不明言,所谓疏不间亲,新不间旧,即前者之寒热,本非客邪,所以寒不甚而热亦不甚,我若不云客邪,太姨母安肯停补,其寒热乃火郁耳。《经》云热深则厥深。厥即恶寒是也。王母又云:既不外邪,何用柴胡?余曰:此火是相火,由肝胆而生也。柴胡调达肝胆,肝胆属木,所谓木郁则达之。然柴胡只用四分,取其引经以调达,菔子亦非於术之果,即萝卜之子,专消食痰者,所以重用三钱,今共服一两八钱。半夏、陈皮、厚朴、枳实、风化硝各两许,尖槟亦一两八钱,惟黄连只三钱,今病已十去八九,再用小剂清火化痰,三服可止,而食 之病竟痊。
余因心烦火盛,屡患消渴,饮水日须十斤,溲溺如膏,虽谷食如常,而两月之间,瘦至出骨,每以西牛黄止之。(食 消渴)
邵氏医案
阴伤液耗成消,脉细数,舌红根薄白,渴饮善饥,溺多,形肉日削,系属大症,宜存阴增液为主。
生地 八钱 炒知母 一钱五分 瓜蒌根 三钱 生白芍 一钱五分 麦冬 四钱,去心 陈萸肉 一钱五分 麻子仁 三钱 芡实 三钱 丹皮 三钱 川石斛 三钱 元参 三钱 怀山药 三钱
五帖。
曹沧洲医案
徐 消渴渐瘥,便热,脉微滑,神疲。宜生津化湿热。
鲜沙参 四钱 川柏 三钱五分,盐水炒 橘白 一钱 猪苓 三钱五分 鲜藿斛 四钱,打 知母 三钱五分,盐水炒 盐半夏 三钱五分 泽泻 三钱五分 海蛤粉 七钱,包 甘草梢 四分 滑石 四钱 料豆衣 三钱 朱灯心 三分(拾遗门内外并立)
沈氏医案
崇明沈尚其,三消之症不一,有火衰不能蒸其津液上腾,小便清白而味甘者。昔汉武帝患此,张仲景以八味地黄丸治之。今尚其正是此症,服药已稍愈,惟口内干燥,小便如膏,足痿乏力,乃虚火上炎,肺金受灼,《内经》所谓诸痿皆属于肺热。脉息虚大,理宜生脉散治水之上源,八味丸补火为要。
煎方:人参 五味子 麦冬 玉竹 黄芪 金石斛 生地 天冬 加莲子
丸方:熟地 山萸肉 山药 泽泻 茯苓 丹皮 天冬 麦冬 肉桂 附子
也是山人医案
顾(四〇) 肺胃交炽,右脉数搏,消渴善饥。此属中上消症,拟甘寒方。
鲜生地 一两 清阿胶 二钱 粳米 二钱 生石膏 五钱 麦冬 二钱 生甘草 三分 知母一
林(三六) 热胜渴饮,甘寒是用。
川斛 三钱 生石膏 五钱 粳米 三钱 清阿胶 二钱 知母 一钱五分 生甘草 三分 生白芍 钱五分
金(三八) 渴饮频饥,小溲浑浊。此属肾消,元阳变动为患,非客热臻此。
熟地 四钱 淡天冬 二钱 山药 二钱 龟版胶 二钱 牛膝 三钱 茯苓 三钱 萸肉 二钱 知母 一钱 麦冬 二钱
龚(五四) 频渴易饥,肌肉消瘦,小便淋沥,此属下消大病。
熟地 四钱 山药 二钱 茯苓 二钱 萸肉 二钱 牛膝 二钱 泽泻 一钱 丹皮 一钱五分 车前 一钱五分
叶(四八) 肺胃交炽,频渴易饥,玉女煎加引。
鲜生地 一两 拣麦冬 三钱 粳米 三钱 生石膏 五钱 牛膝 三钱 生甘草 三分 知母 一钱五 (三消)
阮氏医案
余 经期当风,过食辛味,触动少阳风火上升,致右目红肿羞明怕日。《经》言:壮火蚀气。消烁胃中真阴,刻饥嘈杂,致成中消之症。当从辛凉清热,苦寒泻火主治。
酒锦纹 二钱 川羌活 八分 龙胆草 钱半 炒山栀 二钱 元明粉 钱半 苏薄荷 八分 淡黄芩 钱半 连翘壳 钱半 软柴胡 八分 川木贼 钱半 密蒙花 钱半 生甘草 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