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计”是决策模型
【原文】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
吾以此知胜负。
【详解】
五事是研究组织所处环境的基本要素,每个要素都可以与后边篇章放在一起研究。掌握了所处环境,要推理战事之胜负,还要研究其突破口。
孙子设计了“七计决策模型”,只要把“五事”的信息、要素套入“七计决策模型”中分析,以此推理出胜负,找到突破口。
读“五事七计”难免感觉二者有些重复,故有注家认为,“七计”是“五事”的延伸。其实,不是延伸,而是“五事”信息收集、研究计算的基本要素,“七计”是决策模型。
主孰有道?
看哪一方的君主更有德,更得民心。
李荃注解中提到范增辞楚,陈平归汉,都是其义。陈平在“鸿门宴”上看到刘邦必成大器,就离开项羽归汉,跟随刘邦;范增辞楚,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陈平略施小计离间项羽与范增,项羽就上当疏远范增,范增离开。
“道”的核心在于“上下同欲”,在内部构建相同的目标,才能协同一致,这是“胜”的根本。
有个小故事:两个师傅同时带两个徒弟,有一年大旱,大师傅就让两个徒弟到山下挑水来浇地,给他们每个人一个水桶,说看看谁挑的水多,谁浇的地好,于是两个人你追我赶,相互比赛,三天之后谁也不跟谁说话,跟仇人似的;大师傅跟二师父说了这事,二师父说他来调节这个事,二师父只给他们一个水桶、一个扁担,告诉他们这挑水浇地,是积累功德的事,看看你们能够积攒多少功德,成就多少菩萨心。这两个人就一起抬水浇地,相互帮助,看着庄稼茁壮成长,都很高兴,两个人也好的跟一个人似的。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决策者的“道”在于,共同的目标、适当的合作方式,以及一个宏大的愿景。
将孰有能?
对比敌我双方,看谁的将领更有德、有能,也就是对比前面讲的“智、信、仁、勇、严”,再加上曾国藩的两条“廉、明”,比较一下带兵打仗的人的能力。
如果对方将领太厉害,就想办法用离间计将他换掉。长平之战,换掉了廉颇,因为廉颇看到了这场战争的本质——只守不出战,这样秦国耗不起;秦国灭赵之战,王翦统兵,李牧迎敌,也要坚守而不主动出战,结果又被离间,赵王派人杀掉李牧。
张预在注解中举例,就像汉高祖对比了魏大将柏直不能挡住韩信一样,一看双方的将领就知胜负了。
天地孰得?
判断敌我双方哪一方有天时地利。
前文学习过,天是指“阴阳、寒暑、时制”,地是指“远近、险易、广狭、生死”,从天时地利上看看谁家占有天时或地利上的优势,以判断这场战争有多大把握打胜。
东晋刘裕攻南燕慕容超,南燕大将公孙五楼建议,据守大岘山,坚壁清野,以绝东晋之物资,慕容超不从,失去险要之地利。曹操伐吴,正值寒冬,北方人水土不服,是失去天时。
法令孰行?
看哪一方的法令能够严格执行。曹操注解说:“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这点曹操做得比较好,他能够身体力行。在行军中,曹操见麦子长势很好,就传令下去,告诫士兵不允许踩踏麦田,违令者斩。结果他的马受到了惊吓,跑到麦田里,他不能将自己斩了,就割须代斩。
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在于纪律,严格按照日常管理条例和战场纪律执行,这样才能在战场上表现出战斗力。
张预说:“魏绛戮扬干,司马穰苴斩庄贾,吕蒙诛乡人,诸葛亮刑马谡,都是为了‘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兵众孰强?
兵器装备哪方更强大。
古代主要体现在马良、车坚、士兵勇、兵器锋利、士气足等方面,现代战争在这方面体现得更突出,尤其是大国之间的战争,现在已经体现到了太空战,看有什么战略武器。
汉武帝打匈奴,开始阶段总是战败,除了士气方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匹不行、兵器不行,马跑不过人家,耐力不行,兵器不够锋利,碰到人家的刀就断了,这也影响士气。
士卒熟练?
看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
吴起在魏国期间,为魏国训练出一支常备军——武卒。吴起训练出来的军队,战斗力极其强悍,打了许多胜仗,他不仅训练基本的战术动作,还有思想文化建设,鼓舞士兵的士气。
企业营销团队也需要训练,让员工熟悉基本的话术、动作,到了终端就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
赏罚孰明?
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
有功就赏,有罪就罚,不管什么身份、什么背景、什么靠山,都赏罚如一,这样的军队才会有战斗力。
很多老板也是如此,员工实现了业绩,该给提成时总是压着不发,但员工犯错误按制度处罚,直接从下个月的工资中扣除了;或是自己喜欢的人,犯小错,将就一下就过去了,犯大错稍微惩罚一下,赏罚不明,员工战斗力就会受损。
比较完这“七计”,孙子总结道:“吾以此知胜负。”
曹操说:“以七事计算之,则知胜负矣。”
贾林注解说:“以上七事量校彼我之政,则胜败可见。”
这是讲知胜,从五个方面入手,详细比较七个条目的敌我优势,就可以知道这场胜利谁能够打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