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战争损耗,告诫决策者打仗很贵
【原文】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详解类引】
前文孙子讲善于用兵的人要因粮于敌,就地解决军队的粮食、兵员、武器装备等消耗问题,否则就会给这个国家、百姓带来诸多负担。
这段孙子讲了几个“千里馈粮”对国家和百姓的负担,同时也讲了就地解决给养问题的好处。
先说“千里馈粮”的害处,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远输则导致国贫、百姓贫。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远输,就是远途为军队提供补给,这样就会导致国家贫困,也会让百姓陷于贫困。
李筌注解说:“兵役数起,而赋敛重。”
管仲说:“粟行三百里,则国无一年之积;粟行四百里,则国无二年之积;粟行五百里,则众有饥色。”
杜牧注解说:“管仲的意思是说,粟重物轻,不可推移,推移之,则农夫耕牛俱失南亩,故百姓不得不贫也。”
前文讲“千里馈粮”,李筌在注解中就说:“千里运输部队的补给,二十人奉一人,费二十人的口粮,才能送去一个人吃的粮食。”
孟氏也说:“兵车转运千里之外,财则费于道路,人有困穷者。”
可见这远途运输,粮食都用于路上了,真正提供给前线部队吃的并不多。据记载,远征匈奴的时候,运十车粮食出发,最终给前线部队的粮食只有两车,四车用于去的路上车,还得留四车回来的路上吃。
即便是现代战争,有现代化的工具运输,长途运输也存在巨大的风险和成本,容易成为对手攻击的目标,其成本和代价也非常高。
因此,张预说:“以七十万家之力,供饷十万之师于千里之外,则百姓不得不贫。”
第二,百姓饱受物价飞涨之苦。
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
部队驻扎的地方,农副产品、副食品等都会供不应求,这个地方的物价必然飞涨。周围的老百姓不得不忍受这飞涨的物价,导致百姓原本够花的钱,就不够用了,让百姓生活更加困难。
第三,百姓受丘役之苦。
财竭则急于丘役。
丘役,张预认为应该是鲁成公的丘甲制度。丘甲制度相当于将赋税提高了四倍。按照古代军赋制度,四丘为甸,每甸应出毂(gu,车)一乘,戎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鲁成公因对齐国用兵,兵员、财货紧张,改革军赋制度为丘甲,还是一辆车,戎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不同的是,原来一甸出这么多,现在一丘出这么多。
这样的丘甲制度,相当于将赋税提高了四倍,让人们饱受丘役之苦。
第四,国家、百姓都容易因久战而破产。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中原,是指国内。
在外旷日持久地打仗,兵力、粮草、装备消耗极大,容易导致财政困难,国内家家空虚。
空虚到什么程度呢?
百姓被征用去的马、牛、大车,会被消耗去十分之七;公室的耗费,车辆的损坏,马匹疲敝,盔甲、弓箭、戟盾、蔽橹及运输用的牛和大车,也要损耗掉十分之六。
可见,战争耗费之大。
再说“就地解决给养”的好处。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石(dan),是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
钟,有注解说“钟”是春秋时期的容量单位,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室的“公量”,公量一钟为六百四十升;另一种是民间的“家量”,家量一钟是一千升。
杜牧注解说:“六石四斗为一钟。”这样算下来,一钟是七百七十八斤。
萁秆,是豆秸,主要是作饲料用,是牛马吃的草料。古代行军打仗运粮,不仅要运人吃的粮食,还要运牛马吃的草料,它们也是重要的战斗“人员”。
吃敌人一钟,相当于从国内运来的二十钟,这中间省去了运费;抢敌人一石豆秸,相当于从国内运来的二十石,也是因为中间省了路费。
杜牧说:“秦攻匈奴,使天下运粮,从山东黄腄、琅琊负海之郡,转运到北河,出发时运三十钟,到达后只能留下一石给前线部队。”
古代运输成本高,今天物流成本也是企业高度关注的版块,春秋时作战多为在平地作战,如果是走山路,运输成本更高。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没有成功,核心因素就是运粮太困难,运出来的粮食支撑不了多长时间;司马懿正是看到了诸葛亮的这个弱点,坚守不出。
孙子在这里又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让带兵打仗的人、让决策者看看战争的消耗情况,让决策者看看战争对国家、百姓带来的灾难,也是告诫带兵的人、决策的人要慎战。
打仗很贵,要慎重,经营也处处涉及成本,成本是决定胜利的关键因素。某种意义上讲,谁成本低谁就能赢。品牌名、标识、广告语都是有成本的,能够用创意降低成本,考验着企业家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