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执着毁了孩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陪伴,并未用心

陪伴孩子几乎是所有有关亲子教育的讨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也是各类专家们最推崇的,并且广泛得到家长认同的一种亲子互动方式。单纯从这一表面现象看,似乎没有探讨的必要了,但是,从陪伴孩子这一方式所应该产生的效果看,笔者认为还是有进一步交流与分享的价值。

按理说借由陪伴孩子这一亲子互动方式,应该能够帮助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起更加畅通的沟通交流管道,应该能够帮助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起更加深度的信赖关系,更应该能够帮助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起更加和谐的相处模式……可是,从平时听到家长的一些抱怨甚至委屈来看,“陪伴”似乎已经成了很多家长心头隐隐作痛的“暗伤”了。比如:

——我都相信自己是超人了,白天忙完工作,匆匆赶回家,头等大事就是陪着孩子,可是,这孩子似乎并没有感受到家长的付出;

——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都已经尽量回绝所有需要出差的工作了,一门心思就扑在孩子身上……孩子却不知道我在他(她)身上付出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陪写作业、陪做游戏、陪生日、陪周末、陪假期……真可谓“没有机会创造机会”地陪着孩子,可是,为什么还是那么让人不省心?

——……

如果笔者说有上述类似抱怨的家长并没有真的陪伴孩子,而是在看管、监视,甚至是在怀疑孩子,估计会有很多家长感到天大的委屈。其实,检测家长是否真的陪伴孩子,从以下几项简单的事实或者现象就能做出判断。比如:

(1)你确定知道或者了解孩子最近一段时间里,最高兴或者最沮丧的事情是什么吗?或者孩子会不会主动与你分享这些事情呢?

(2)你确定知道或者了解孩子最近一段时间里,最想实现的心愿是什么吗?

(3)你的孩子有主动与你分享过功课学业之外的其他趣事吗?有主动与你分享过他(她)心中的某些秘密吗?

(4)你的孩子有主动告诉你他(她)身体方面的不适吗?有主动与你分享过青春发育时期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惑吗?

(5)你的孩子是否可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向你汇报他(她)的学习成绩呢?是否可以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地告诉你他(她)外出游玩的伙伴(包括异性)呢?

(6)你的孩子是否可以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地与你分享一些关于他(她)未来的一些想法和打算呢?

如果上述所列的情况极少出现或者从来没有出现过,可以非常确定地判断:无论你自称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基本上都属于“假陪伴”或者叫作“无效陪伴”——因为陪伴的效果与陪伴的频次,以及时长没有任何正相关关系,更别说因果关系了,而真正对陪伴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在陪伴孩子这一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家长是否秉持一份没有任何杂念的真心。

何谓没有任何杂念的真心呢。

第一,家长必须从心底建立认知并认同这样一个核心理念,即“将孩子作为一个与家长拥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独立个体”。

因为只有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放弃一些破坏陪伴效果的言行举止,包括看管、监视、怀疑、否定、指责、失望、沮丧等。

第二,要将“完成任务”的心态转变为“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心态。

因为这样的心态才能够消除孩子的心理负担(比如内疚、惶恐等),继而让孩子敞开心扉,建立并营造一个与孩子平等交流的氛围。

第三,在每次实施陪伴孩子的行动之前,家长有必要多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当你主动陪孩子做作业或者其他事情的时候,你有询问过孩子是否需要?假如需要的话,你有与孩子约定参与的深度和强度吗?

——当你工作太忙或者太累的时候,是强打精神去陪伴孩子,还是告诉孩子真实的情况,并向孩子表达一定的歉意?

——假如孩子与你交流一些和功课学习无关的事情,你是否愿意保持同样的耐心仔细聆听?

——假如孩子就某一事情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或者看法的时候,你会更在意孩子的观点或者看法本身,还是更在意孩子能够有自己的观点或者看法?尤其是孩子的观点或者看法有所偏颇的时候,你是否能够克制住自己不做直接的反对或者否定?

第四,在每次陪伴孩子的行动结束之后,家长有必要向孩子陈述、反馈自己的一些感受,并对孩子的信赖表达谢意。

坦率地说,笔者由于工作原因,需要高频次、长周期出差,所以,在陪伴孩子这件事情上,无论是时间还是频率都极其有限。但是,从陪伴孩子的质量及其效果上看,还是令人满意和欣慰的——因为无论是已经长大成年的女儿,还是目前尚在小学阶段的儿子,都愿意主动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更可以毫无压力、毫无阻碍地与我们交流、沟通任何事情。

所以,陪伴孩子真正重要的不是时长,也不是频率,而是:

“一种平等的交流与分享”。

“一个彼此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

“一个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鼓励的机会”。

有效的陪伴可以“身”不在,但“心”必须在,当然,“身心”俱在无疑更妙!

有道是:

亲子关系需陪伴,却听家长常感叹;

费时费神无效果,皆因未将精髓参;

六问辨别真与假,实践四点必有盼;

每每真心与孩儿,必将换来一家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