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执着毁了孩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放下执拗的六条路径

一、直面身处的环境

相信没有人会断然否定环境对每一个个体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基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还是迫于无奈的被动接受——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一个人饮食习惯的逐步养成及随着生活环境迁徙而发生的变化——至于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环境,到底是如何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影响的实施路径及深浅程度等问题,并非本书需要探讨的范畴。

回到本书“放下你的执拗,孩子可以更优秀”这一主旨上来,有以下两个层面值得思考:

一是为什么直面身处的社会环境,是家长放下执拗的入口?

先说说笔者的一段心路历程:

在我四十岁左右的时候,如果不是有机缘去过一次位于青海省的塔尔寺,近距离观察、了解了很多藏族同胞真实的生活场景,估计到今天快五十岁的我,仍然会顽固地认为:要想达成自己期待的“人生幸福”之目标,有且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能够产生可见的劳动成果的各种工作(劳作)当中。因为无论是小时候看父母在田间劳作,还是自己参加工作之后的所有经历,似乎都在向自己反馈同样的信息,甚至是信念。

但是,当我也以磕长头(当时的第一念头就是尝试一下,并没有其他考虑)的方式游历塔尔寺,并认真听完当地同行的一位伙伴的详细介绍和解说之后,我开始愿意相信:任何一个个体,都有自己期望达成“人生幸福”目标的、独特的方式。及至后来有更多的机会到不同民族生活的地域,看到更多完全不同于自己成长经验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心中渐渐能够生出那种释然、平和的感受——即便我依然延续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以期达成“人生幸福”的目标。

多年以后的今天回想起这一幕,我仍然会问自己:如果当时在塔尔寺仅仅是走马观花地到此一游,是否还能有这么深切的感受?

所以,至少切身经历告诉我,要想真正放下自己执拗的认知及观念,直面并尝试“进入”身处的社会环境,或许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二是从孩子教育的角度看,我们到底身处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到底应该如何与当下,乃至未来的环境有效互动并做出积极应对,而非被动改变,乃至消极抵抗?

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

大家知道,自信息产业革命发端至今,在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在于来自互联网的数据和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继水、电、气之后的第四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即便相当多的家长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是在孩子的认知中,恰恰类似于大部分80后的家长一出生就身处在有电的生活环境里——更夸张的说法是,移动互联网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犹如空气,几乎无孔不入、无处不在。

可是,面对如此坚硬,根本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仍然有很多家长的认知还停留在前互联网时代,对当下的移动互联网视而不见,甚至抱持怀疑乃至敌意的态度。最常见的做法是,利用家长的权威将孩子与移动互联网进行蛮横的切割——本书就不再列举在社交媒体上一再出现的,对移动互联网声泪俱下控诉的例子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假如家长愿意承认移动互联网犹如家中正常生活所需的水、电、气,必定能够减少,甚至避免与孩子“相爱相杀”“缠斗不止”的局面——设想有一天孩子主动要求学习洗衣服、拖地、做饭等家务活,估计没有任何家长会因为完成这些家务活需要用水、电、气这些同样存在潜在危险的东西,而断然拒绝孩子学习做家务的要求,或者断绝孩子这样的愿望。

所以,无论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出现过多少不适合孩子的资讯,但回归到本质,其实,就和我们平时正常生活需要使用的许多工具一样。回到前面打比方的场景,我估计绝大部分家长听到孩子主动要求学习做家务一定是满心欢喜,并能够耐心地指导孩子如何使用水、电、气,以便最终将家务活做好!

为此,笔者认为,直面身处的社会环境,是家长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放下执拗的重要入口。若能切实践行以下几点,就一定能够帮助、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与当下的社会环境进行有效的、积极的互动:

(1)主动承认环境变化的事实,并通过“进入”的方式来调整、改善自己的认知。

还是就移动互联网这一维度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其本质就是一个工具。比如菜刀这一工具,到底是用来切菜还是用来杀人,起决定性作用的一定不是菜刀本身,而是使用菜刀的人。同样的道理,到底是利用移动互联网来改善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还是用移动互联网来消耗我们的精力,甚至消磨我们的生命,完全取决于作为主体的人。当家长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来提高自己的工作、学习效率的时候,就必然能够发现、发掘其更多的正向价值,对孩子自然会产生正向的示范效应。

(2)面对社会环境中泥沙俱下的状态,建立与孩子同等标准的价值取舍的堤坝。

作为家长,在面对社会环境中那些负面、消极现象的时候,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同时,向孩子做出明确、坚定的表态,并且切实落实在日常的具体行动(为)中。

基本上有条件的家长都会抽空带孩子外出游玩或者旅行。但是,笔者就不止一次地听到有的家长竟然会要求孩子配合其逃票(指孩子的半价票)。退一万步说,即便一个公共性的规则有不合理的地方,只要没有新规则替代之前,我们仍然有遵守的义务。

相信没有任何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养成投机取巧的习惯。可是,有些家长在向孩子灌输那些所谓的“正能量”时,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孩子示范着“负能量”。

(3)学会接纳多元的生活方式,并保证不人为,甚至蛮横地阻断孩子接触、了解多元生活方式的正常通道。

除了有些家长会执拗地排斥某些与自己认知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外,更有甚者,会采取一些蛮横的方式,去阻断孩子了解那些不同生活方式的正常渠道,试图给孩子一个“温暖而美丽”的成长空间。除了有可能引起孩子过度的好奇心外,更糟糕的是,即便家长“严防死守”营造的空间,充其量也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空间中非常小的一部分——更多家长“鞭长莫及”的空间就有可能成为孩子恣意妄为的“乐土”。

(4)及时关注孩子了解、探索更广阔世界的需求,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引导。

现在的孩子会更多地借助互联网的渠道,去满足自己探索这个世界的欲望。就其本质而言,和任何年代成长的孩子一样,都有可能会通过自己长辈未曾尝试过的渠道和方式去了解、探索这个世界。真正让很多家长抓狂的是,面对互联网这个渠道,自己过往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经不足以“以权威的姿态”与孩子形成有效的互动和对话。于是,在无奈和失落交错的复杂情绪之下,就有可能选择“断网”这一一劳永逸的措施。问题在于,这种做法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真的合适、有效吗?

至少笔者的实践尝试表明,及时关注孩子了解、探索这个世界的欲望和需求,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引导,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当孩子明确表示渴望拥有自己的网络社交工具时,我就主动帮助他们注册了相关的账号,并由他们自己设定登录密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并引导他们正确使用这些工具,去完成某些有价值的事情,或者达成自己设定的某些目标。笔者2008年出生的儿子,在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他独立使用的电子产品,直到现在上小学五年级为止,我很欣喜地看到,他已经学会了利用互联网去查找、学习那些他感兴趣,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知识和资讯。

或者可以总结为:

这个世界本正常,家长执拗才荒唐;

排斥拒绝虽省事,可怜孩子更彷徨;

尝试接纳再进入,如是观之执拗放;

正向引导建堤坝,互动成长喜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