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勇于承认曾经的不堪
有句话说得好:“人要学会与自己和解。”
笔者的理解是,任何一个人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都肯定有过不止一次(段)极为不堪的遭遇或者经历,而且这些遭遇或者经历常常会成为自己陷入执拗泥沼的发端——毕竟要承认并接受自己的愚蠢或者无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所以,选择“死鸭子嘴硬”的方式,既能“忘却”某些曾经的不堪,也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笔者尊重每一个人在处理一般社会关系时做出的上述选择。但是,在处理和应对孩子成长教育这一特殊人际关系时,往往会成为莫名其妙的、无形的障碍。
第一,刻意掩盖自己曾经的不堪,有可能会成为自己不可触碰的痛。
如果孩子在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无意间(因为孩子并不知道你曾经的不堪)涉及这类或者相关的事情,家长常常会有两种不同的反应:
一是王顾左右而言他,选择逃避或者沉默的办法应对。
二是强烈反弹,满嘴谎言,甚至暴跳如雷。
对于孩子来说,无论家长做出哪一种反应,继续沟通交流下去的基础,也就是彼此的基本信任已经不复存在。尤其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而言,家长的这种反应,只会被解读成不被信任的表现。
第二,不敢(或者不愿意)向孩子承认自己曾经的不堪,很有可能会扼杀孩子去做更多不同尝试的勇气。
对于绝大多数遭遇或者经历过某些不堪的家长来说,往往会将这些经历简单归类为“不可言说或者不可承受其重的失败的教训”。出于本能的呵护和爱,家长常常不愿意让孩子“走过多的弯路”,于是,每当孩子试图尝试“家长曾经有过教训”的事情的时候,总是设置重重障碍,或者对孩子进行苦口婆心的规劝,还美其名曰“这都是为了你好”——当孩子还没有足够力量抗争的时候,只能选择放弃。长此以往,孩子或许能够成为家长眼中“乖巧的样子”,可是那样孩子也就成了“被铁链困住的那头小象”了。
第三,家长不敢(或者不愿意)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曾经的不堪,有可能无法培养孩子直面失败或者挫折的勇气,更难以培养孩子接受人生种种不完美的胸襟和气度。
讲个小故事:
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就有做手抄报的家庭作业。因为实在太小,加上本身对画画也没有太大兴趣,更没有所谓的“天赋”。所以,儿子一开始总是闹着家长为他代劳,以便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当我们建议并鼓励他尽自己努力完成,不要太在乎与同学比较时,他甚至还委屈得差点哭起来……为此笔者专门与孩子进行了一段对话:
“儿子,你的其他作业都能自己独立完成,为什么手抄报的作业想要爸爸、妈妈帮忙,甚至要我们直接帮你做好呢?”
“因为我不会做呀!”
“那你可以上网照着别人做的样子模仿下来呀……”
“我都说了我不会画呀……”(委屈得差点哭了)
“如果实在不会画,不做可以吗?”
“肯定不可以,老师会批评……”
“所以,你就想要我们帮忙,对吗?那你觉得爸爸、妈妈就一定会画吗?”
“你们大人怎么不会画?”
“如果我告诉你,老爸从小到大就不会画画,你相信吗?”
“嗯?……”(一脸惊讶加迷糊)
“是的,爸爸、妈妈都不会画画,尤其是老爸,美术课都是勉强及格,甚至结业考试都是找同学代画的,才蒙混过关……想不到老爸在画画这件事情上这么差劲吧?”
“嗯,真的没想到……老爸你不是很厉害吗?以前听你说,上学的时候门门功课都名列前茅,你也骗人?……”
“爸爸不是故意骗你的,因为在我们上学的时候,美术课都是副科,老师也不怎么管,其他主科的成绩的确很优秀呀……”
“哦……”
“所以,手抄报的作业,我们实在帮不上忙,只能你自己完成了。”
“可是,我自己做得很丑,老师会批评的呀!”
“嗯,老爸明白,老爸还知道老师可能还会批评家长,说家长不管孩子学习,是吗?”
“那怎么办呢?”
“首先,如果我们会画画,帮助你或者直接做好了交给老师,并且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你觉得这种表扬是应该的吗?如果一个人并没有真正去做某件事情,值得表扬吗?”
“可是,其他同学的家长帮忙做得很好,老师也会表扬的呀?”
“嗯……可能吧,问题是,只为了一个表扬,自己实际却没有做好,甚至干脆就没有做,你觉得这样的表扬有意思吗?”
“嗯……没什么意思……”
“所以,为了一个没什么意思的表扬,让我们帮你做也没什么意思,对吗?”
“嗯……”
“所以,如果老师要求一定要完成这项作业,你就尽自己努力,能做到什么样子就做到什么样子,老师表不表扬就不重要了,对吗?”
“嗯……那我就自己做了!”
“对呀,自己尝试做一下,如果实在没有其他同学做得好,也没有关系呀……儿子,你要知道,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有些事情自己不会做或者不擅长,没有关系,只要把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事情尽最大努力做好,说不定长大以后就成了自己的优势了……就像老爸,并没有因为不会画画就影响现在从事的工作,对吗?”
“嗯……”
值得高兴的是,从此以后,儿子都能自己去网络上找资料参考,并独立完成手抄报。更重要的是,孩子不但没有因为这件事情影响他对我们一直以来的尊重和信赖,甚至还慢慢学会了接受自己的弱点和短板。
所以,勇于向孩子承认自己曾经的不堪,至少是帮助家长放下执拗的有效路径之一,并且还能产生以下的积极作用:
(1)帮助并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弱点和短板,培养孩子全面认识自己的意识。
(2)引导孩子从接受家长的不完美开始,学会慢慢接受自己乃至生活的不完美,从而培养孩子直面未来更多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3)能够与孩子建立彼此信任、更为亲密的互动关系。
(4)培养孩子正确对待他人的表扬和批评。
正所谓:
遭遇不堪本正常,逃避隐藏非良方;
若想除却那执拗,勇于承认心坦荡。
人生缺憾常常有,帮助孩子一起扛;
如是这般本真实,阳光心态便可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