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囚徒博弈
第1节 陷入两难的囚徒
“囚徒困境”模式在本书的一开始就提到过,我们再来简单复述一下。杰克和亚当被怀疑入室盗窃和谋杀,被警方拘留。两人都不承认自己杀人,只承认顺手偷了点东西。警察将两人隔离审讯,每人给出了两种选择:坦白和不坦白。这样,每人两种选择便会导致四种结果,如表所示:
表中的数字代表坐牢的年数,从表中可以看出同时选择不坦白对于两人来说是最优策略,同时选择坦白对两人来说是最差策略。但结果却恰恰是两人都选择了坦白。原因是每个人都不知道对方会不会供出自己,于是供出对方对自己来说便成了一种最优策略。此时两人都选择供出对方,结果便是每人坐8年牢。
这便是著名的“囚徒博弈”模式,它是数学家图克在1950年提出的。这个模式中的故事简单而且有意思,很快便被人们研究和传播。这个简单的故事中给我们的启示也被广为发掘。杰克和亚当每个人都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为什么最后得到的却是最差的结果呢?太过聪明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以己度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学会从对方的立场来分析问题。为什么“人多力量大”这句话常常失效?对手之间也可以合作,等等。这些都是“囚徒困境”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我们在这一章中要讨论的问题。
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与“囚徒困境”打交道,有时候是自己陷入了这种困境,有时候是想让对方陷入这种困境。
有这样一个笑话,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治氛围特别紧张,有一次一位演奏家坐火车到另一个地方准备参加一场演出。在车上百无聊赖,他便拿出需要演奏的乐谱,提前预习一下。但是火车上有两个便衣警察,他们看到这个人手中拿着一本书,上面还有一些横线和看不懂的“蝌蚪文”,便以为他是一位间谍,手中的乐谱是情报密码。两位便衣上前将这位演奏家逮捕了,说他有间谍嫌疑,手中的东西就是证据。演奏家非常无奈,一个劲儿地辩解那只是柴可夫斯基乐谱而已。
在牢房里待了一夜之后,两个警察来审讯这位演奏家,他们信心满满地对这位演奏家说:“你还是快点招吧,你那位老朋友柴可夫斯基我们正在审讯呢,他要是先交待了,你就惨了,可能要被枪毙;你现在要是交待了,顶多判你3年。”演奏家哭笑不得:“你们抓住了柴可夫斯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已经死了好多年了。”
这是一个讽刺当局政府昏庸无知的笑话,但是其中警察运用的不正是“囚徒困境”吗?他们想把这位演奏家陷入一种困境:若是不坦白,可能会被枪毙,若是坦白,顶多坐3年牢。他们想用这种手段逼迫演奏家选择坦白,只可惜他们太无知。这些人不懂博弈论,但是他们都会不自觉地应用。
我们在前面讲过“纳什均衡”曾经推翻了亚当·斯密的一个理论,那便是:每个人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同时为社会带来最大的公共利益。“囚徒困境”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中的杰克和亚当每个人都为自己选择了最优策略,但是就两人最后的结局来看,他们两个人的最优策略相加,得到的却是一个最差的结果。如果两人都选择不坦白,则每人各判刑1年,两人加起来共两年。但是两人都选择坦白之后,每人各判刑8年,加起来共16年。
集体中每个人的选择都是理性的,但是得到的却可能不是理性的结果。这种“集体悲剧”也是“囚徒困境”反映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
亚当·斯密曾经认为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结局是集体利益最大化,在这里,这个认识再次被推翻。每个烟草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得不去投放大量广告,其他企业同样如此,但是导致的结局是每个企业都要承担巨额的成本开支,利润不升反降,并没有得到最大的集体化效益。
那么亚当·斯密的理论真的错了吗?西方经济学之父为什么会犯这种基本错误呢?人们在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将当时的背景忽略。
在资本主义早期,主要的经济模式是手工作坊和投资者建立的私人小工场,当时的工商业主要是以这种形式存在。亚当·斯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做出了上述结论,即每个个体都追求利益最大化,便会使集体得到最大化的利益。这种单纯的将个体利益相加得到集体利益的结论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个体利益之间没有交集,互不影响。这个前提也正是资本主义在当时阶段的真实状况。但是亚当·斯密没有想到的是,后来资本日益集中,使得企业脱离了最初的原始状态,一些企业甚至脱离了生产,比如贸易公司、咨询公司之类的。这个时候,企业之间不再是单纯的独立个体,而是形成了一种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复杂关系。这个时候,亚当·斯密的结论便不成立了,因为此时个体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影响的,集体利益也不再单纯地等于个体利益相加之和。此时,处理这种复杂的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时,亚当·斯密的理论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更强大、更合适的理论应运而生,那就是经济博弈论。博弈论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处理个体利益同集体利益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亚当·斯密关于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关系的结论没有错,只不过是过时了而已。因为时代在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在变化。
“囚徒困境”是证明亚当·斯密的理论过时最好的证据。同时作为一种经济模型也揭示了个体利益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个体利益若是追求最大化往往不能得到最大化的集体利益,甚至有时候会得到最差的结局,比如囚徒博弈中两个罪犯的结局。
我们从中得到了这样的启示:一是,人际交往的博弈中,单纯的利己主义者并不是总会成功,有时候也会失败,并且重复博弈次数越多,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二是,当今的社会环境下,遵循规则和合作比单纯的利己主义更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