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争虎斗的明朝传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赤贫中起家的“和尚皇帝”

一个穷酸的放牛娃

人们常说,苦难就像一块磨刀石,可以把人打磨得锋利无比。这句话在朱元璋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朱元璋(1328~139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的祖籍是江苏沛县,祖上数代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后来世道不好,家境日益败落。到朱元璋的父亲这一代,其一家人不得不流落到濠州,在这里才生下了朱元璋。父亲给其起名朱重八。

“重八”就是“八八”,也就是说,朱元璋又叫“朱八八”。为什么其父会给朱元璋起如此奇怪的一个名字呢?

实际上,朱家几代人的名字,都跟数字有关。

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

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

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

朱重八父亲名字:朱五四。

朱家人之所以取这样的名字,并非因为朱家世世代代是搞数学研究的,或者对数字有特别的嗜好,而是因为在元朝时实行了“数字化管理”。

据清朝人俞樾的《春在堂随笔》第五卷记载:“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意思是说元朝禁止普通老百姓取正式名字,只让他们按排行或者父母的年龄编个号。也就是说,在元朝,地位低下的汉人尤其是南方的汉人,如果不能走上仕途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家族排行命名。

当然,也有人不认同这种说法,这里姑且不讨论。总之,这从侧面反应了朱家当时社会地位的低下。

不单名字怪,朱元璋的相貌也怪。

关于朱元璋的相貌,历来传说从多。不过综合众多资料,他的长相应当不敢恭维,《明史》只是说“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到底什么是“姿貌雄杰,奇骨贯顶”,那就凭个人自己去理解了。反正做了皇帝,自然会有人主动想办法去为他遮掩粉饰。

图1 朱元璋像

据说,因为他的长相让画师很为难,因此,为了给他画像,还出了好几条人命。甚至有几位画师因为揣摩不到“圣意”而丢了脑袋。其实,画像是一件小事,但它反映出的问题却很严重,一个连自己的相貌都忌讳的人,怎么会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后来做了皇帝的朱元璋,似乎确实丢弃了贫穷时的某些美德。

其实,根据民间传说,朱元璋不同于常人的地方还远远不止这些。

传说在他还没出生时,有一天,他的母亲陈氏在麦场坐着休息,突然从西北方向来了一个道士。这道士面如冠玉,留着长胡子,头戴簪冠,身穿红服,手里拿着象简(即象笏,象牙制的手板)。他来到麦场也不说话,只用象简在手中拨弄白丸。

陈氏很好奇,就问道士:“这是什么东西?”

道人抬起头来,神秘地一笑说:“这是大丹,你若要,我给你一粒。”

陈氏鬼使神差地伸出手接过大丹,只见它晶莹圆润,很好吃的样子,就情不自禁地把它吞了下去。说也奇怪,她刚一吞下大丹,那个道士就忽然一下消失不见了。

十个月后,陈氏生了一个男孩,当然就是朱元璋。

还有一种传说也很有趣,说朱元璋出生的时候,自东南飘来一股白气,贯穿房屋,奇特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屋子里,一整夜都没有散去。于是,邻居们议论纷纷,说朱家肯定要出贵人。

据一本叫《龙兴慈记》的书上记载,朱元璋诞生时,屋上红光冲天,於皇寺(又名皇觉寺、于觉寺等)的僧人远远地望见了,都以为发生了火灾。第二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有一个孩子出生了。朱元璋出生不久,母亲抱着他来到河中洗澡。这时候,水中忽然漂来一方红罗,母亲顺手捞起这方红罗,回家便做了婴儿的襁褓。后来,那漂来红罗的地方就被叫做“红罗幛”。

传说虽然美好,也透露出朱元璋生来就很是不凡的味道,但传说毕竟只是传说,事实上,朱元璋出生时,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可以想象,一个孩子的出生,就意味着多一张嘴吃饭,应该不会给这个原本就很贫困的家庭带来太多喜悦。

而这些灵异的传说,多半也是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让人编造出来的,用意当然是为了告诉天下人,什么叫“君权神授”。

为了让人彻底信服“君权神授”之类的道理,类似的传说还有很多——

朱元璋跟其他穷苦孩子一样,很小就靠替地主家放牛过活。有一天,他嘴实在太馋,就把东家的牛犊给杀了,然后大伙儿一起把小牛煮熟吃掉。吃完之后,伙伴们都为朱元璋担心,东家知道后肯定不会放过他。但朱元璋却不慌不忙,他把吃剩的牛尾巴插进地里,哄骗东家说:“地开裂了,小牛陷进去了!”

东家当然不肯相信,怒气冲冲地拽住牛尾巴。不料,牛尾巴真的往地里钻去。东家大吃一惊,只好相信了朱元璋的话,没让他赔偿牛犊。

还有一个传说是,小时候朱元璋在地主家看牛放羊,他最会出主意闹着玩,别的同年纪的甚至大几岁的孩子都习惯地听他指挥。最常玩的一个游戏是做皇帝。虽然光着脚,一身蓝布短衣裤全是窟窿补丁,朱元璋却会把棕树叶子撕成丝丝,扎在嘴上做胡须,找一块车辐板顶在头上当平天冠,弄一条黄布包袱披在身上,往土堆上一坐,自己做起皇帝来了。拣一些破木板,让孩子们毕恭毕敬地双手拿着,当做朝笏,一行行,一排排,整整齐齐地三跪九叩头,同声高喊“万岁”。

这些传说虽然荒诞,也有其目的,但从中不难看出,朱元璋小时候的确比一般孩子聪明、顽皮。也许正是这种不安分的性格,使他以后的人生才如此多姿多彩。

不管怎么说,父母对朱元璋寄托了很大的希望。这种希望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这个社会虽然不“和谐”,但如果他将来能够过上吃得饱、穿得暖的“小康”生活,他们也就心满意足了。

而朱元璋本人,当初也不是什么胸怀大志的人。如果不是发生了一系列变故,也许他会在那个穷乡僻壤平平淡淡地度过一辈子。

可是,所谓时势弄人。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而且天灾更是一场接一场,不是旱就是涝。再加上当时的元朝统治者不把汉族人当人看,老百姓的日子简直苦不堪言。年幼的朱重八就是在这种缺衣少穿、忍饥挨饿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元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已年满17岁。这一年,淮西蝗旱突起,瘟疫横行,朱元璋残破的家庭也随之毁灭。先是父亲生生被饿死,接着大哥又死了,再后来,母亲也撒手而去。史书记载,由于家里穷,入殓的时候:“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之尺,奠何肴浆。”就是说,家里没有棺木盛殓亲人,只用破烂的衣被裹了尸体,用黄土掩埋了,也没有任何东西可用来祭奠。

这也是当时所有穷苦百姓的真实写照吧。

在接踵而至的灾难面前,朱重八彻底绝望了,他也曾经不止一次地祈求上天,只希望自己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下去,有口饭吃,哪怕只有一碗清汤寡水的稀饭也行。但结果却令他失望,于是他那颗幼小的心灵开始变得冰冷,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仇恨。

在埋葬了父母和大哥以后,朱元璋又不得不和二哥分别。因为二哥年纪比较大,要离家到别的地方去谋生。如今,空荡荡的一个“家”里,只剩下朱元璋孤苦伶仃一个人,几乎活不下去了。这时候,好心的邻居汪妈妈看朱元璋很可怜,就出主意说,让他去当和尚,图个温饱。

对于朱元璋来说,当和尚也是个走投无路的选择。但这年头,当和尚也未必能吃得饱,那些寺庙真能收留自己吗?他心里有些不安。但汪妈妈自有办法,她给附近於皇寺的住持送了点礼,劝他们收下了朱元璋。

连做个和尚都要贿赂送“红包”,可见当时的社会已腐败到了何种程度

但无论如何,朱元璋终归进入寺庙当起了小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