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产业突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企业面临着外需乏力、原材料与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及产能过剩与竞争加剧的多重压力和严峻挑战,从单个企业竞争发展到供应链条相关伙伴协同增效、协力发展日渐成为商界共识。

因此,开展此次供应链管理专题深度调查的目的之一,在于了解当前我国主要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与运行现况,以期在把握不同行业的供应链管理特点基础上,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管理提升、效率增进的建议。本次调查发现,不同行业间的供应链管理确实存在较大差别,并显示了与该行业景气度的强关联性。

受宏观整体环境低落和产能过剩的影响,钢铁和煤炭两大周期性行业在2012年明显感受到成本、资金、竞争等多种压力,经营上举步维艰。释放上述压力,一方面需要国家严控行业产能,防止重复建设;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多修内功,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运营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降低成本。通过调查发现,钢铁和煤炭行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相比其他行业,两大行业的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不足;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缺乏;供应链管理部门设置缺失的比例较高。

整体而言,汽车行业在客户管理、订单管理、物流管理以及信息化技术应用等方面都体现了较高的水平,供应链管理成熟度高。例如,汽车整车制造商通过运用准时有序的交货模式(JIT/JIS),显著降低了库存成本。当然,少库存或无库存模式在降低库存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日本地震带来了汽车核心部件的短缺,由此造成对汽车行业的冲击也值得我们深思。

零售作为供应链的终端环节,最为贴近客户和市场,有着天然的优势去了解客户需求,了解客户购买、付款、退货等行为,并积累海量数据。大数据时代下,基于客户数据挖掘的精准营销和产品研发,其价值已毋庸讳言。零售行业也正在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调查显示,零售行业对商业智能系统(BI)的应用比例在所有调查行业中最高。

电子行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较短,需要整条供应链具有高度的信息透明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以避免商机流失和产品过期等带来的损失。调查数据显示,电子行业的信息化程度很好地契合了这一需求,相当数量的企业使用ERP系统整合企业内部供应链流程,并通过EDI与上下游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化水平高,也有利于银行金融服务的介入。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信息透明度,降低银行与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性,银行提供融资服务的风险降低,与此对应的合作意愿增加;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降低了银行提供融资服务的运营成本。当然,银行需要针对不同的行业,提供与之适应的方案。电子行业的高效供应链特征,与传统的现货融资控货模式格格不入。银行要拓展思路,更多依赖于基于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过往的历史交易记录来进行融资。

应该说,各个行业的供应链运转模式和权力结构,既存在差异又存在共性。但这并不妨碍行业之间进行相互学习,透过其他行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最佳实践进行基准对标。汽车和机械两大行业的整车生产企业在零部件外包、整车组装生产、渠道管理方面有很多共性,可以相互借鉴。医药行业和化工行业的供应链属于较为特殊的供应链,对安全性的要求尤为关切。如何保证原材料、成品从采购到制造到分销领域沿途供应链各环节的安全性,两大行业的供应链都有互通的地方。

与此同时,调查也发现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差异:

在竞争压力和成本压力方面,大型企业的感受要比中小企业明显。但是,中小企业亏损的比例要比大型企业高。资金层面,除煤炭和钢铁两大周期性行业外,中小企业感受到的行业资金压力要比大型企业的明显;同时,大型企业的上游供应商的资金状况明显比小型企业上游供应商的资金状况紧张。

在融资渠道上,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通过民间个人和机构方式、物流公司及网络平台等方式获取融资的比例较大型企业高,体现了传统银行信贷资源对中小型企业的稀缺性,迫使中小企业从非传统信贷渠道获取融资。

在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方面,大型企业迈出的步伐比中小企业快。数据显示,大型企业在风险识别、规避或监控上开展行动的比例占受访企业的75%左右,而中小型企业的这一比例仅约为47%。

在组织管理方面,大型企业也较中小企业领先。大型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处于熟悉或比较熟悉两个状态的比例较中小型企业多,中小企业各有一成多的高层管理者分布于不熟悉和非常熟悉的两个区域,比例均高于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已经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的比例达到44%,是中小企业比例的一倍。

在外包方面,大型企业制造业务的外包程度较中小企业略高;同时,使用第三方物流的程度和物流的及时配送率也均较中小企业高。

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和可视化程度较中小企业高。具体来说,大型企业在ERP或核心系统及商业智能类系统的应用方面较中小企业普及,系统模块所支持的供应链各环节较中小企业全面。电商平台建设方面,中小企业相对大型企业自建电商平台的比例低。上下游链接方面,大型企业采用系统接口方式的比例较中小企业高。大型企业在物联网的应用上也走在中小企业的前沿。

我们在分享本次调查丰硕成果、倍感欣慰之余,也看到中国供应链管理提升的前路仍漫长而曲折。中国企业无论在供应链管理组织、人才培养,还是供应链的可视化、风险管理及供应链金融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从本次供应链管理调查中看到,国内企业在组织、成本、融资、风险、可视化、外包等方面的现状和困境。在了解现状和困境之后,如何去消除这些困境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这里尝试给出一些建议。

一、建立和健全供应链管理组织

供应链管理涉及企业内部采购、销售、财务、物流等多个职能部门,同时协同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客户的决策与流程也跨越了企业的产权边界。如此复杂而重要的管理活动,需要顶层设计和管控。建议核心企业设立首席供应链管理官,面向市场统筹协同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供应链管理目标与活动。首席供应链管理官的设立也有利于推动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协同作业,帮助企业放眼供应链全局去思考与优化供应链,以系统最优替代个体最优,提升供应链敏捷性和实现及时生产,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系统管理供应链风险,创造各方共赢的局面。

二、培养和储备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才

供应链管理人才缺失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和供应链金融,进一步扩大了供应链管理的人才缺口。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正在加速供应链优化变革的进程,特别是各类垂直网站、电子商务平台发挥了巨大的产业集聚效应,掀起了去渠道化的产业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浪潮,给供应链管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供应链管理这一新兴应用学科的人才培养,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鼓励多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培养是加速培养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可行选项。我们建议对应供应链“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鼓励管理学、金融学、物流管理、信息工程等学科下设供应链管理专业(硕士),面向“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中其他三流专业的本科学生招生。同时,还应鼓励多主体参与的协同性服务创新研究和实践。例如,复旦大学与平安银行在2010年开展了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合作,几年来双方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教学中,开设了全国首个供应链金融课程、设立了第一个供应链金融专业硕士方向、第一个供应链金融奖学金,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定价、交叉营销等多方面开展了课题研究,发表了多篇合作论文,协同研究与创新成效斐然。同时,还举办了“复旦大学-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工作室”成立仪式,共建研究实践基地,将平安银行作为复旦大学供应链金融学科的教学和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委和行业协会也可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联合推动供应链管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及执业资格考试,培养供应链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升供应链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三、加快供应链电子商务的应用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和IT技术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国家《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十二五’末翻一番,超过40万亿元,网络零售额达到10万亿元左右,电子商务相关从业者超过5000万人”的电子商务规划目标。大型企业是电子商务的主力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采用自建供应链管理平台,并通过其对上下游的影响力,带动上下游和产业群的电子商务应用。在国内,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销售、采购等活动。随着在线B2B商务技术的日渐成熟稳定,大中型企业也可以考虑采用外包、在线租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服务的轻资产方式,提高生产经营和流通效率。在美国,有不少大的零售商和制造商,通过第三方的供应链云服务平台连接供应链的上下游。例如,Coach、Kohl’s等公司在使用贸易卡(TradeCard)平台提供的服务,而不是通过自建的方式去运营供应链协同平台。

阿里巴巴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采用自建支付宝、自建与战略合作物流等方式,建设电子商务发展的电子支付、物流等基础配套功能。大型企业推广供应链电子商务,可以开放思维,积极寻求合适的银行、物流公司加速同步电子化,实现供应链上下游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物流和电子数据的实时协同、流程衔接。

四、加大对信息化技术投入和支持

我们要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加大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国家也可适时推出鼓励企业科技投入的政策,给予相关企业一定的财税补贴。在调查中发现,企业在可视化、自动化方面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低下。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系统去覆盖和支持供应链的相关业务流程,大部分业务仍然依赖于传统的手工方式,由此造成供应链作业成本的上升和运作效率的低下。通过适度的IT软硬件投入,企业可提升内部的信息化程度,同时借助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系统的对接、企业与第三方平台和电子政务平台的对接,可提升供应链上下游信息的透明度、各成员的决策能力和速度及企业管理、驾驭风险的能力。当前,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日趋成熟,企业也可选择具有一定资质的云服务提供商,通过软件即服务(SaaS)等类型的服务,降低在IT方面的投资;同时关注诸如RFID、GPS、视频技术等物联网技术,择机引入到企业的供应链运作中,提升供应链运作的及时性,敏捷性和柔韧性。

标准化是供应链信息化中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就商品编码而言,企业、物流公司、银行等各方对同样商品的识别表达和编码根据不尽相同。各方系统的对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互与共享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实现商品编码的统一。同时,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对接和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交互也涉及接口、传输协议、数据类型等标准问题。在行业内部及行业与行业之间无法做到统一的情况下,应该鼓励从事不同标准间的数据传输和交互的中间型平台的孵化和培育。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也应推动制定行业化的标准,并在推广应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术顾问:丁俊发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原常务副会长、研究员

     金 碚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胡跃飞 平安银行行长

     赵先德 华南理工大学供应链整合与服务创新研究所所长、教授

撰稿人:金晓龙 平安银行总行网络金融亊业部总裁

    梁超杰 平安银行总行网络金融亊业部副总裁

    章登锋 平安银行总行高级经理

    石 艳 平安银行总行网络金融事业部副总裁

    王志强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赵玉柱 精确市场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研究经理

    宁 平 广州维志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新媒体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