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牢骚效应:牢骚宜疏不宜堵
核心提示
慈悲地关照牢骚,不是采取压抑或逃避的态度,而是学会面对,并及时进行疏导和发泄,这会对工作和生活起到积极作用。
理论指导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梅约教授组织过一个“谈话试验”。具体做法就是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而且规定在谈话过程中,专家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与此同时,专家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实验研究的周期是两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研究人员前前后后与工人谈话的总数达到了两万余次。
结果发现:这两年以来,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了。经过研究,他们给出了原因:在这家工厂,长期以来工人对它的各个方面有诸多不满,但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的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了,从而感到心情舒畅,所以工作干劲高涨。这就是牢骚效应。
牢骚效应告诉我们:人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但真正能达成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千万不要压制,而是要进行疏导,使之发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发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非常有利。
在希尔顿21岁那年,父亲把一个旅店经理的职务交给了他,同时给他转让了部分股权。然而,在这段时期,父亲却经常干预他的工作,也许是父亲总觉得儿子还太年轻,事业尚未稳固,如果儿子一旦失误可能会给家族事业带来重大打击。而对希尔顿来说这是一件非常让人恼火的事,他觉得自己有职无权,处处受父亲的制约之苦。
后来,当希尔顿日后有权任命他人时,总是慎重地选拔人才,但只要一下决定,就给予其授权。这样,被选中的人也有机会证明自己是对还是错。事实上,在希尔顿的旅馆王国之中,许多高级职员都是从基层逐步提拔上来的。由于他们都有丰富的经验,所以经营管理非常出色。希尔顿对于提升的每一个人都十分信任,放手让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大胆负责地工作。
如果下属中有人犯了错误,希尔顿常常单独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先鼓励安慰一番,告诉他们干工作的人都难免会出错的。然后,他再帮他们客观地分析错误的原因,并一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希尔顿之所以对下属犯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是因为他认为,只要企业的高层领导,特别是总经理和董事会的决策是正确的,员工犯些小错误是不会影响大局的。如果一味地指责,反而会打击一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从根本上动摇企业的根基。希尔顿的处事原则,是使手下的全部管理人员都对他信赖、忠诚,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
牢骚效应实际上讲的是一个“堵”与“疏”的问题。这就像一个水池一样,当流通不畅,慢慢地就会堵住了,水从上边溢出来了。当流通顺畅时,杂质就随下水流走了,水池就不会堵了。不让职工发牢骚,职工的不满情绪无法发泄出来,就会导致:一是公司死气沉沉,如死水一潭,没有活力,形成无声的抗争;二是一旦爆发,就会矛盾激化,无缓冲期,搞不好闹成劳资双方两败俱伤。为此,建立公司的上下沟通机制,给员工发牢骚的机会,让员工的不满都发泄出来,才会心情舒畅地投身到工作之中。其实,在日本,很多企业都非常注重为员工提供发泄自己情绪的渠道。松下公司就是如此。
在松下,所有分厂里都设有吸烟室,里面摆放着一个极像松下幸之助本人的人体模型,工人可以在这里用竹竿随意抽打“他”,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等他打够了,停手了,喇叭里会自动响起松下幸之助的声音,这是他本人给工人写的诗:“这不是幻觉,我们生在一个国家,心心相通,手挽着手,我们可以一起去求得和平,让日本繁荣幸福。干事情可以有分歧,但记住,日本人只有一个目标:即民族强盛、和睦。从今天起,这绝不再是幻觉!”当然,这还不够,松下说:“厂主自己还得努力工作,要使每个职工感觉到:我们的厂主工作真辛苦,我们理应帮助他!”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使松下的员工自始至终都能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日本公司的这种做法被世界许多国家的企业借鉴。在美国的有些企业,有一种叫作HopDay(发泄日)的制度设定。就是在每个月专门划出一天给员工发泄不满。在这天,员工可以对公司同事和上级直抒胸臆,开玩笑、顶撞都是被允许的,领导不许就此迁怒于人。这种形式使下属平时积郁的不满情绪都能得到宣泄,从而大大缓解了他们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美国企业提供了一种给所有员工更好的沟通机会,起到了调节气氛的作用。所以,牢骚效应本质上是一种沟通效应,只是这种沟通更多是在员工有挫折感时发生而已。能将一种消极的发泄变为积极的提供建议,显示了这位美国经理的高人一筹。当然,无论是发泄还是提建议,其本质都是沟通。只要渠道通畅,就都能取得好的效果。
在沟通过程中,要想更好地应用牢骚效应还要注意以下事项:
1.要建立适合的制度,分清哪些牢骚是允许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
2.员工的牢骚宜疏不宜堵。公司里大多存在着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而牢骚在非正式组织内传得比较快。一句真话经过多个人传后就可能变成假话,而牢骚经过多人的传播,就可能形成谣言。
企业应用牢骚效应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