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心理学大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偏要跟你“对着干”

在所有青少年教育的书籍里,逆反期问题都占有很大的篇章。人们对青少年的所有教育困惑,似乎都围着一个逆反期在运转,似乎只要搞好了逆反期问题,一切青少年教育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一谈起青少年逆反期问题来,有些父母就如临大敌、谈虎色变,甚至痛不欲生,欲哭无泪,似乎逆反期是上帝安排给每个家庭的一场灾难和煎熬。

慢慢地我们就觉悟出一个惊天的秘密:逆反期这个词,压根就不是哪个伟大的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提出的科学术语,而是民间自创自发的一个词汇。

2002年9月,福清市警方接到受害者家属报案:当日下午2时23分,他家突然接到歹徒打来电话称:“小陈,男,13岁,某中学初一学生,已被绑架,要求家属准备20万元人民币赎金,不准报案,否则后果自负。”

接到报警后,福清市公安局马上组织警力开展侦破工作。根据现场调查,走访群众,获悉受害者小陈于2002年9月29日晚9时许,从福清市某中学晚自习回家途中失踪。其家属经过几天几夜寻找未果,直至10月7日下午突然接到绑匪勒索电话。

警方在大量调查取证的基础上,获悉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陈某的母亲与受害者家积怨较深,且陈某近期表现十分反常,有重大作案嫌疑,同时查明陈某近期来经常与同学郭某、黄某等人在一起打电脑、玩游戏,行动诡秘。10月8日下午警方决定对陈某等5位涉嫌人员采取收捕审查。

陈某,男,1987年12月出生,初三学生;郭某,男,1987年5月出生,陈某的同班同学;黄某,男,1988年1月出生,是陈某的同班同学;李某,男,1987年6月出生,是初三学生;杨某,男,1988年2月出生,也是初三学生。据供认,他们因长期在一起玩电子游戏机而结为朋友,在学校里面是公认的坏学生,父母并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又正好因陈某母亲与受害者小陈母亲有积怨,经常吵架,陈某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于是犯罪嫌疑人陈某便召集郭某、黄某、杨某进行密谋寻求报复。

陈某、郭某、黄某三人在小陈回家的途中等候,将其殴打杀害后,用两轮摩托车将其尸体载到某水库,用绳子捆绑石头投入水库,然后潜回家中,并通过李某打勒索电话到受害者家中索要20万元人民币。最后警方通过侦查破获了此案件。

逆反心理让某些青少年长期得不到学校、家庭的信任,使他们产生无所谓的消极情绪,在没有正确理论引导的情况下,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有些成人在人际问题上没有正确的榜样作用,都使孩子们觉得成年人虚伪,从而抗拒任何管束,或者是产生蓄意报复。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在表现形式上与富有创造性的行为颇有类似之处,因此某些逆反倾向严重的青少年也常对此津津乐道,或在心理上为自己的怪异行径寻求“逆反”的根据。

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都是从内外两方面去寻找理由,当外在理由消失后,人们就会从内部去寻找依托。

中学生追求叛逆往往不是对所做的事情本身感到向往,更多的是希望事情带来的后果能让成年人吃惊。以流行文化为例,事实上我们只要仔细回忆我们自己的学生时代就会发现,每一代年轻人都是自己那个时代风行的服装发型偶像。

每一代年轻人都在选择让成年人受不了的方式挥霍自己的青春活力,当台球被社会主流认同并成为一项成人世界的高雅休闲活动的时候,年轻人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放弃;当老年人把直排轮滑当作锻炼手段清晨在公园滑行的时候,滚轴也就失去了在青年人中独特的号召力;以此类推不难想象,青少年会在某个阶段,由于不正确的引导,很有可能去选择更加激进、更加让当时的成年人受不了处事方式。

青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

造成逆反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等因素。由于其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陈某、郭某、黄某三人正是因报复而萌生杀害他人、进而进行勒索的念头。在这类案例中,跟暴力电影并不是毫无干系的。

在2003年4月,永嘉黄田某中学学生柳某因与同校的黄某有矛盾,便叫来徐某等将对方殴打了一顿。

柳某也因此受到学校的严厉批评处理。第二天晚上,当徐某等四人再次来到柳某的寝室里时,被闻讯赶到的值班教师发现,之后徐某等被带到黄田派出所。调查中这伙人供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他们曾相互间传送着一支枪!全体参战干警为此大惑不解,一伙初中生何来枪支呢?他们决心将此案查个水落石出。

原来,就读该县某中学的徐某、厉某等人在校期间经常与当地社会上青少年组成的“十八党”团伙发生冲突。为能同他们对抗,徐某等也组建了一个名为“十三鹰”的团伙。去年下半年,柳某想买支枪去打猎,就通过朋友介绍在其叔叔张某那里,以250元购买了一支单管火药枪,后一直藏在家中。

今年2月份,徐某所在“十三鹰”在与“十八党”的对抗中败北,他们觉得如果有一支枪在手便可扭转败势。第二周,徐某等10人便筹资到黄田镇,以同学关系将柳某的那支枪购买过来,并将枪藏到家中,直到26日被公安机关查获。案情至此已初步明了,警方便立即成立专案组,连夜出战,于4月26日深夜包围制枪犯罪嫌疑人张某并将其逮捕归案。

人性在外力强制条件下很容易引起对立情绪,很可能出现反抗作用。人更愿意进行自由选择,越是限制、禁忌的东西,越显得神秘、有趣、充满诱惑,越能激发人的叛逆心和反抗性,也越发地想尝试一下。

在青少年中逆反心理尤其的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正在逐渐转为强调自我,张扬个性。

当前,几乎所有面向青年的商品大到流行偶像、小说影视,小到文具服饰,广告商无一例外地贴上“个性”的标签,标榜自己的商品是最有个性的,只卖给最有个性的人。

叛逆已经由贬义词变为中性词,甚至在青少年眼中成为了褒义词。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阶段,本身就存在逆反的基础和条件。在这种社会舆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当代的青少年较之其“前辈”更不容易对自己做内省的思考,也就更不容易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表现出来当代的中学生逆反心理尤其严重。

用精神分析的观点解释,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其潜意识里产生一种颠覆成人世界固有规范的冲动。他们往往对身边的老师、家长所犯的错误感到尤其的兴奋,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以及课间操、升旗、考试等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小错误,学生们的第一表现往往不是不满,而是兴奋,这正是这种潜意识的表现。

正是这种希望成年人犯错的心理预期使得中学生有意无意地总在日常的教育和交谈中寻找成年人的错误,或者找出相反的特例。问题累积而来就是让有些人变得固执偏激,世界观变得狭隘,看不开,想不开,就在自己是世界中,认定自己就是中心,一旦确定的事情认定,十头牛都拉不回来,这样就会对其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减少逆反心理的最好方法是,对于有些问题,诸如怎样处理事情等,要做出榜样来,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切莫无原则地横加干涉。当他们遇到困惑时,要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讨论,提供积极的建议,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少父母心中有着苦恼,孩子长大了脾气倔强,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与父母的关系变得不那么和谐,甚至十分紧张,父母为孩子做出种种安排,孩子却偏不高兴去做,喜欢顶牛,这种逆反心理的产生,有来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内在因素,也有因为父母教育不当、不理解孩子造成的。

孩子从小学进入中学,生理上发生剧烈变化,心理上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表现在成人感、独立感的增强,产生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需要及情绪“闭锁症”等方面。少年从自己的身体变化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孩子,而是大人,因而对父母的反复叮咛、包办代替感到厌烦,他们常常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对父母的话不仅不太听得进去,有时还会有意无意地顶撞父母。

从心理角度来看,孩子在小学时注意力和兴趣主要集中于自身以外的世界,而到中学,他们把目光开始转向自己,从外貌、性格特点到别人难以察觉的内心世界,都要自我审视。生活中往往崇拜一些偶像,如电影明星、体育明星和歌星。小学期的儿童对父母往往无话不谈、无事不说,心中的喜怒哀乐皆可在脸上显现,到了青少年时期,随着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孩子开始学会如何恰当地表达情绪和控制感情,做父母的如果忽视孩子的这些生理变化,彼此之间的感情就会疏远,产生矛盾。

因此,做父母的首先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逐步改变教育方法,不要老是采用抚育婴幼儿的那种包办、监护的方式。其次,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力,与孩子谈话应平等商讨,如果孩子脾气倔强,也要耐心教育,不要用命令、训斥的口气,粗暴和强制的方法更是错误的,切忌霸道作风。最后,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采取热情关怀的态度,亲切温和的语气,营造尊重理解的氛围,此时,孩子便可感受到父母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是最可信赖的人,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才能得到交流,孩子也容易接受教育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