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遇赋
董仲舒
呜乎嗟乎[779]!遐哉邈矣[780]。时来曷迟[781],去之速矣[782]。屈意从人[783],悲吾族(或作非吾徒)矣[784]。正身俟时[785],将就木矣[786]。悠悠偕时[787],岂能觉矣[788]。心之忧欤[789],不期禄矣[790]。遑遑匪宁[791],祗增辱矣[792]。努力触藩[793],徒摧角矣[794]。不出户庭[795],庶无过矣[796],重曰[797]:
“生不丁三代之盛隆兮[798],而丁三季之末俗[799]。以辨诈而期通兮[800],贞士耿介而自束[801],虽日三省于吾身[802],繇怀进退之惟谷[803]。彼繁之有徒兮[804],指其白以为黑[805]。目信而言眇兮[806],口信辩而言讷[807]。鬼神不能正人事之变戾兮[808],圣贤亦不能开愚夫之违惑[809]。出门则不可与偕往兮[810],藏器又蚩其不容[811]。退洗心而内讼兮[812],亦未知其所从也[813]。观上古之清浊兮[814],廉士亦茕茕而靡归[815]。殷汤有卞随与务光兮[816],周武有伯夷与叔齐[817]。卞随务光遁迹于深渊兮[818],伯夷、叔齐登山而采薇[819]。使彼圣贤其繇周遑兮[820],矧举世而同迷[821]。若伍员与屈原兮[822],固亦无所复顾[823]。亦不能同彼数子兮[824],将远游而终慕[825]。于吾侪之云远兮[826],疑荒涂而难践[827]。惮君子之于行兮[828],诫三日而不饭[829]。嗟天下之偕违兮[830],怅无与之偕返[831]。孰若返身于素业兮[832],莫随世而输转[833]。虽矫情而获百利兮[834],复不如正心而归一善[835]。纷既迫而后动兮[836],岂云禀性之惟褊[837]。昭同人而大有兮[838],明谦光而务展[839]。遵幽昧于默足兮[840],岂舒采而蕲显[841]。苟肝胆之可同兮[842],奚须发之足辨也[843]。”
【注释】
[779]呜:亦作嗟。嗟(jiē):叹息。嗟乎,感叹词。[780]遐:远。邈:遥远。[781]时:时机。曷:何。[782]去:离去。速:快。[783]屈:委屈,屈服。从:顺从,跟随。[784]悲吾族:让我们这类人悲伤。非吾徒:此谓非己之意也。[785]正身:端正自身。[786]就木:入棺材,死。木,指棺材。[787]悠悠:形容长久。偕:一同,在一起。此句意谓将与时俱老。[788]觉:醒悟。[789]忧:忧闷。[790]期:期望。[791]惶惶:恐惧的样子。匪:通“非”。宁:安宁。[792]祗:恰好。[793]藩:篱笆。[794]摧:折断。[795]不出户庭:指不出门。[796]庶:庶几,差不多。[797]重:重复。[798]丁:逢,当。三代:指夏、商、周时期。盛隆:鼎盛。[799]三季:夏、商、周。俗:习俗。[800]辨:通“辩”,言辞动听。通:通达,这里指进用。[801]贞士:坚贞之士。耿介:正直。自束:自我约束。[802]日三省于吾身:每日多次反省自己。三,多次,非实数。[803]繇(yǒu):同“犹”。进退之惟谷:进退两难。[804]寔:同“实”,确实。徒:同党。[805]指其白以为黑:指颠倒是非。[806]信:的确。嫮(hù):美好。眇:瞎了一只眼。[807]辩:口才好。讷:语言迟钝。[808]正:纠正。变戾:变异与乖戾。[809]愚夫:愚昧的人。违:违背。[810]往:去。[811]藏器:怀才不露。器,才能。蚩:同“嗤”,讥笑。[812]内讼:自我责备。[813]从:适从。[814]清浊:治乱。[815]廉士:廉洁之士。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靡:没有。[816]卞随与务光:皆古代隐士。[817]周武:周武王。[818]遁迹:这里指投水自尽。[819]山:首阳山。[820]周:普遍。遑:闲暇。[821]矧(shěn):何况。举:全。[822]伍员:字子胥,春秋楚人。[823]顾:回头看,这里形容留恋。[824]数子:指卞随、务光、伯夷、叔齐、伍员和屈原等人。[825]终慕:终生期慕。[826]吾侪:我辈。[827]涂:道路。[828]惮:怕。[829]三日而不饭:指旅途艰难。[830]违:违背。[831]怅:惆怅。[832]孰若:何如。素:一向。[833]输转:随波逐流。[834]矫情:违背真情。百利:多种利益。[835]复:反倒。正:端正。[836]纷:杂乱的样子。[837]褊(biǎn):狭隘。[838]昭:光明。[839]展:省视。[840]遵:遵循。默足:箴默自足。[841]舒采:指表现才能。采,通“彩”。蕲(qí):通“祈”,求。显:显赫。[842]苟:假如。肝胆:心意。[843]奚:什么,为什么。须发:胡须、头发。
【赏析】
董仲舒是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过创新性改变的人,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得儒学在封建社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他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他提出的“三纲五常”成为当时的官方哲学,而经学研究也因为董仲舒的大力推崇而在汉代盛行起来。
结合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来看,董仲舒有着自己内心的不痛快。所以,如果要为汉代的文人评出一个最具争议人物的榜单来,那么董仲舒一定是名列前茅的。所以他的这篇赋序中便显出满腹的委屈,陈词激昂,开头一句“呜乎嗟乎!遐哉邈矣”,伍员、屈子、伯夷、叔齐都是士之不遇,可堪哀叹的例子,作者显然不想做这样的人物,抱憾终生。
接下来作者在第一段这样写道:“生不丁三代之盛隆兮,而丁三季之末俗。以辨诈而期通兮,贞士耿介而自束,虽日三省于吾身,繇怀进退之惟谷。”立于长江边上吊唁屈原,董仲舒认为自己和古代的那些“贞士”一样难遇贤主,故而登碣石洒泪,望向流逝的江水滔滔,独自悲嗟哀叹,恨不得将天地间所有可以形容哀苦的词语都拿来用。草木凄惶,秋风萧瑟,独自一人站立在石头上,犹如天地间的一个孤独个体,这个世界在他的眼中完全颠覆。悲伤逆流而下,将他湮没其中,唯一永恒沉静的,便是头顶的日月更替,岁月流转。董仲舒的行文豁达令人折服,其文中所充满的阴郁和不可抗拒的悲剧色彩,也是令人不能不为之动容的。
对于像董仲舒这样的传统士人来说,盛世不遇是他们最为尴尬的事情。作者经历了汉朝最为辉煌的两个时期,一为文景之治,二为汉武盛世,可以说他选择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完成他一生的过渡,但是这个盛世却并没有让他顺利地完成他的理想和抱负。
对于董仲舒的不遇,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董仲舒《士不遇赋》“虽为粹然儒者之言,而牢愁狷狭之意尽矣”,一语道破了这位西汉鸿儒的内心隐痛,对他的怀才不遇作了十分精准的解释。
大有作为的儒士,他们通常比埋头学术的儒士更勤奋、更刻苦,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证明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所以,董仲舒的一生著作等身,各类学术的研究是有目共睹的,这也令他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从此被任命为江都王相,董仲舒就此踏上了他的仕途。虽然对学术精通,但官场上如何和帝王打交道,想来他是不清楚的。汉武帝欣赏董仲舒所提出的独尊儒术,是因为这样可以巩固其权力统治,除此之外,董仲舒这个儒士和作为政治家的汉武帝之间不会有太多的共同语言。
这样,便可以理解作者因何感慨盛世不遇了,这不是时代的问题,而是在那种专制王权的统治下,“观上古之清浊兮,廉士亦茕茕而靡归……昭同人而大有兮,明谦光而务展。遵幽昧于默足兮,岂舒采而蕲显。苟肝胆之可同兮,奚须发之足辨也”。这一切不过是文人士大夫正常的感叹欷歔。
这篇《士不遇赋》是董仲舒晚年所写,作者在赋中抒发了他个人的不遇悲慨,同时也是一代士人在大一统政治环境下的普遍不遇的真实境况的反映。比较特殊的一点是这篇赋表现出十分浓厚的儒家色彩。作者借文表达了其人格与志趣,同时也有其对世事的关怀和政治理想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