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礼有何细节事项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直以来是中国流传的一句话。婚姻作为繁衍后代的基础,历来受宗族观念强烈的封建家庭所重视。在古代,结婚仪式被规范化,还形成完整的制度。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古代男女缔结婚姻称为成亲。男方是娶亲或迎亲,而女方则是出嫁。
古代的人结婚是严格按照传统结婚仪式进行。结婚前必须要有说媒、提亲、下聘、定亲,最后才能迎亲。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的规定。“三书”就是分别指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的聘书,男方的礼物清单的礼书和迎娶新娘的迎亲书。合礼合法的婚姻,也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六礼”是指延请媒人做媒的纳采,探问女方姓名及生辰以卜吉兆的问名、遣媒人致赠薄礼的纳吉、正式送聘礼的纳征、男方择日的请期、新郎赴女家迎接新娘的亲迎。
在婚礼进行时也有顺序。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男方在出门迎亲前要先祭祖,再出发。迎亲途中一路燃放鞭炮庆贺,新郎到女方门口后应赏侍持茶盘等候新郎的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新娘由兄弟背出来送上大红花轿子。在锣鼓、唢呐、舞狮的伴随下,花轿起程回男方家中。新娘坐花轿过炭火盆,然后在下轿之前,新郎还得拉弓朝轿门射出三支红箭,驱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气。之后还要跨过马鞍,然后才由新郎用条红布包着的秤杆挑开新娘头上的喜帕。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拜堂成婚,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拜堂后喝合卺酒,给高堂敬茶,结发是新人在洞房里相互剪些头发,作为夫妻关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之后双方母亲同点龙凤烛,新人交换香书美玉做信物,再请出媒人赠送蹄膀。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拜堂后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在新房中闹得越热闹,就预示着新人在婚后的生活越幸福。在婚后第三天,新妇还将在夫婿的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称为“三朝回门”,一般还在娘家小住一段日子,最后才再随夫婿回家。
筹备中国传统婚礼的过程中还有大量的礼俗和禁忌。婚服是成亲的必备,新郎和新娘都是穿着红色的礼服,红色是中国传统中最为喜气的颜色,也以红色象征吉祥如意,预示男女婚后生活的红红火火。其中,女子的嫁衣是她们最为重视的,一般是自己亲手缝制,又因为在中国神话里龙和凤有着重要的地位,龙主阳,代表男子;凤主阴,表示女子。因此新娘的嫁衣便以凤为主题,在红色的礼服上绣着美丽的凤。婚礼当天,新娘穿着红色嫁衣,头戴凤冠,盖一块红色丝巾。随新娘出嫁到男方家中的嫁妆在礼俗上要求必有剪刀、痰盂、尺、片糖、银包皮带、花瓶、铜盆及鞋、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七十二套衣服,还有扁柏、莲子、龙眼等物。嫁妆中的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吉祥含义,缺一不可。
在古代的婚礼习俗中,与现代有较大差异的就是抬花轿。花轿是婚嫁文化习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由于交通不发达,以轿代步,既能显得婚礼隆重气派,也能显得热闹喜庆。花轿又叫彩轿,是以红色绸缎做成轿衣,在四周用彩线绣出“龙凤呈祥”“百年好合”“花好月圆”等喜庆图案。迎亲队伍还配有一对彩旗、一对唢呐、一对铜锣、一对高灯等随轿子同行。新娘上轿前,双脚不能落地,以免把娘家的财气带走。新娘上轿,迎亲乐队就开始“催轿”,立于女家门外高奏乐曲,频放鞭炮。在“催轿”的过程中,丈母娘要在房里“哭嫁”,表示舍不得女儿,也暗含着“越哭越发”的传统说法。抬花轿回男家途中,遇转弯等障碍时,前行的轿夫就会喊出各种“好彩头”来提示。当花轿快要接近男方家门前,轿夫采取摇、摆、抖等动作的“戏抬”方法,使花轿处于不平稳状态,用以戏逗轿内的新娘。随行人员也会喊叫、起哄,同时乐队高奏鼓乐,迎亲者也随之抛出彩礼钱,以示喜庆,使其成为迎亲途中最为热闹壮观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