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学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古人在饮食上有哪些礼仪

《管子·牧民》有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礼记·礼运》则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可见,在获得食物上的基本满足之后,中国古人便开始追求饮食上的礼仪。商周时期,我国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饮食礼仪制度。

吃饭的礼仪

传统的宴饮礼仪首先是从迎客开始的。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而在使用菜肴上,饮食礼仪便更为直接地体现出中国古代森严的等级差别。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稌,羊宜黍,豖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苽,凡君子食恒放焉”。而普通老百姓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饭桌上讲究的不仅是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设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意思就是古人吃饭的时候,主食谷物放在左边,羹汤一类放在右边,肉食放在外边,酱料一类放在离自己近一些内处,葱姜等佐料再往右边放,酒水一类再往右排。

figure_0059_0039
宴饮图
明张岱《夜航船》载:“十月朔拜暮,有司进暖炭,民间作暖炉会。”图为众人围坐宴饮的热闹场面。

不仅菜肴的摆设有规定,连用饭过程也更加讲究。《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醯。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醯,主人辞以窭。湍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大意是说,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还要检查手的卫生。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地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酱汁。若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烹调得不好;若客人吃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备办的食物不够。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干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要撮作一把来嚼。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渍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候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饮酒的礼仪

酒在古代是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物品,所以饮酒的礼仪也是纷繁复杂。从西周开始,我国就已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成为了那个礼制社会的重要礼法之一。西周饮酒礼仪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时、序、效、令。

时,指严格掌握饮酒的时间,只能在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或喜庆典礼的场合下进饮,违时视为违礼。序,指在饮酒时,遵循先天、地、鬼、神,后长、幼、尊、卑的顺序,违序也视为违礼。效,指在饮时不可发狂,适量而止,三爵即止,过量亦视为违礼。令,指在酒筵上要服从酒官意志,不能随心所欲,不服也视为违礼。

figure_0060_0040
饮酒祝寿图轴 明 陈洪绶
图中做寿之人居中,头裹软巾,方面大耳,神情轩昂,两侧侍女抱匹捧罐而立,身后一仆从拄杖侍立,石案对面二人或卧于芭蕉叶上,举杯对饮,或坐于石凳上以杖撑身,另一手伸入水中。

正式筵宴,尤其是御宴,都要设立专门监督饮酒仪节的酒官,有酒监、酒吏、酒令、明府之名。他们的职责,一般是纠察酒筵秩序,将那些违反礼仪者撵出宴会场合。不过有时他们的职责又是强劝人饮酒,反而要纠举饮而不醉或醉而不饮的人,以酒令为军令。如《说苑》云,战国时魏文侯与大夫们饮酒,命公乘不仁为“觞政”,觞政即是酒令官。公乘不仁办事非常认真,与君臣相约:“饮不觞者,浮以大白。”也就是说,谁要是杯中没有饮尽,就要再罚他一大杯。没想到魏文侯最先违反了这个规矩,饮而不尽,于是公乘不仁举起大杯,要罚他的君上。魏文侯看着这杯酒,并不理睬。侍者在一旁说:“不仁还不快快退下,君上已经饮醉了。”公乘不仁不仅不退,还理直气壮地说:“今天君上自己同意设了这样的酒令,有令却又不行,这能行吗?”魏文侯听了,点头称善,端起杯子便一饮而尽,饮完还说“以公乘不仁为上客”,对他称赞了一番。

这种饭桌上的礼仪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变迁,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但关于“礼”的中心思想一直未曾改变。时至今日,我们的很多饮食习惯依然在展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