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有何历史变化历程
在三百余年的清朝历史中,女装以旗服为社会的主流。而民国时期丰姿百态的旗袍就是从这种满族服装逐渐演变而来的。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总结清代的女子服饰为:梳旗髻,穿旗袍,外着琵琶襟马甲,足穿花盆底旗鞋,“后随汉满两族长期接触,满汉服饰逐渐融合”。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女子的服饰为:“烫发,穿改良旗袍,戴耳环、手镯、戒指等。”旗袍和女子妆容的流变历史可见一斑。
旗服在满族语中称为“衣介”,在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的八旗男女所穿的衣袍。裁剪比较简单,衣服的形制是圆领、窄袖子、长衣衩、呈宽大状的前后襟、四片裁制。这种衣服的特点是由满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决定的。为了方便于上、下马和射箭等活动的进行,衣服便采用了这样的形制。值得一提的是,一种称为“马蹄袖”的特殊装饰。由于袖子口附带有马蹄状而得名。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满族人将放下马蹄袖的动作用以表示一种其对于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
同时,满族妇女为了满足服饰的审美性,会在领子、前襟和袖口绣上不同颜色的花边绣花装饰。服饰中,有一种叫“大挽袖”的女式服饰。该种服饰是把花纹绣在袖里,翻过衣袖来就可以显现美观的纹饰。在服饰领口、衣襟、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
“五四”运动以后,在当时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人们抛下了旧时种种的束缚,在服装上也充满了革新精神,不断改良衣服,新式服装纷现迭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新式旗袍。
新式旗袍以满足女性服装为基础,但大胆剥脱了旧式服装的桎梏,以西洋女装为模仿式样,加以改进,造就了在服装的样式和色彩风格上的新奇。服饰具体的变化是:开禊的样式从四面改成了两面;下摆也由宽大改为收敛的形状;袖口更是发生了由肥变瘦的变化。服饰在发展变化中越来越合体,女性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
由于城市妇女职业社会化程度较高,生活节奏较快,对于服装,喜欢线条简洁、式样明快、实用性强的款式。事实上,旗袍正是迎合了妇女的实际需要,所以才在旧式旗装的长度、腰身、开衩、色调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改革。而这种款式的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胸和裹臂的习惯,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旗袍样式繁多,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的差别,有高领、低领、无领的区分,有长袖、短袖、无袖的区别,有高开衩、低开衩的不同,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的差异。整体的衣饰风格表现了女性曲线体态。与同一时期其他服饰相比,旗袍有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多、装饰较简约的特点。
上海女性渐渐钟情于这种改造后的旗袍。在县城中,部分引领时代风气的女子和学生教师,在受到大城市的影响后,也是旧装换新装,大胆地穿起了新式旗袍。旗袍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开始流行,后来渐渐流入内地,到了三四十年代已经成为中国妇女一致接受的正式外出的服装。
旗袍被当时的中国女性采用,在于旗袍包含了时代所赋予的许多优点,也具有时尚思想的人的新的审美理念,最终也才能变成时尚流行服。服装的变化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旗袍的历史演变体现着社会风尚的变化,旗袍的变化也是女子思想的变化过程。从当年风行旗袍到今日,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旗袍依旧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的确,服装只有适合新的社会生活,才有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