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学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凤冠霞帔本是贵族妇女的礼服吗

中国古代女子出嫁,基本都要备上一套凤冠霞帔,一则端庄好看,二则寓意将来能富贵腾达。其实,这凤冠霞帔原本并不是专为新娘子准备的,而是贵族妇女的礼服。

figure_0071_0047
明仁孝文皇后像
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

古代龙、凤为皇家专用词汇,龙指皇帝,凤指后妃。所谓凤冠,就是指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式珠宝。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凤冠以金属丝网为胎,上面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从先秦时期,凤冠就已成为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但凤冠上出现凤凰,是从汉代才开始的。到唐朝的时候,皇后见宾客时穿的礼服上出现了后世凤冠上的大小花和博鬓等装饰物。宋朝,凤冠已经在贵族妇女中比较多地出现了。宋朝的凤冠一般以银为质,外饰龙凤珠花,并镶嵌着各种宝石。据《宋史·舆服志》记载,皇后的朝冠为特大的龙凤花钗冠,上面缀满珠宝,并用金银丝盘成龙凤及大小花二十四株。皇太子妃的花钗冠,有大小花十八株,无龙凤。命妇的凤冠则按不同的品级有不同的形制。明代建朝以后,随即制定了严格的服饰制度,凤冠成为贵族妇女参加大典礼时必须要戴的饰物。但贵妇的凤冠上没有凤凰,而是有不同数量的雉。明代定陵中出土过四顶凤冠,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各一顶,分别属于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无不镶金缀玉,极尽奢华。

霞帔大约起源于晋代,《事林广记·服饰类》记载:“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隋唐以后,妇女们在各种场合,如劳动、娱乐或出行,都喜欢用披帛作为装饰,到宋代被列入礼服行列之中。《宋史·舆服志》所记:“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明代帔被规定为贵妇常服,并对形制进行了统一规定,其状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其美如彩霞,故称“霞帔”。根据命妇丈夫、儿子级别的不同,霞帔的颜色、图案也有所不同。一、二品命妇霞帔为蹙金绣云霞翟纹(翟即长尾山雉);三、四品为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绣云霞鸳鸯纹;六、七品绣云霞练鹊纹;八、九品绣缠校花纹。霞帔的样式也随时代变迁而改变。福建南宋黄升墓中出土有宋代霞帔的实物,其形制是两条绣满花卉纹的细长带,长带尖角一端相连,形成“V”字形。而明代的霞帔狭窄如巾带,清代的霞帔则阔如背心,中间缀的补子纹样也是视丈夫或儿子的品级而定。

figure_0072_0048
凤冠 清

那凤冠霞帔是如何由贵族命妇的服饰而延伸到民间的呢?这其中有个传说。相传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帝王贵族被大量掳走,徽宗之子康王赵构仓皇南逃,直奔宁海。路过西店境内的前金村,见庙前晒场的谷箩上坐一位姑娘。为躲追兵,康王躲进姑娘的谷箩中。待金兵追到,姑娘手指南方,说来人向南逃去了。金人信以为真,向南追去。康王就此躲过一劫,无以为谢,便向姑娘许诺,将来若登皇位,她可以“娘娘”的名义,在出嫁时享受坐花轿、戴凤冠、着霞帔的殊荣。果然康王重登金殿,是为高宗。他没忘记当时的许诺,于是下旨赐封这位村姑为“娘娘”,在出嫁时可以真正享受凤冠霞帔的特殊荣誉。同时还重修了那座破庙,并亲笔题写为“皇封庙”。后来当地的姑娘在出嫁时也都纷纷效仿,穿戴起凤冠霞帔。这种风俗遍及浙江各地,民间也便有了“浙江女子尽封王”的说法。

凤冠霞帔历经千年,从统治阶层的狭窄范围最终走向民间,在短暂消失之后重又受到关注,正是因为这种美丽的服饰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