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宏观经济运行
一、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占全省比重下降态势得到遏制
2012年,“黄三角”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74.0亿元,同比增长11.8%;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趋缓(见图1—1),但高出全省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从“黄三角”所属县市区来看,有16个县市区经济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有10个地区增长速度要快于“黄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此外,东营区、垦利县和河口区的增速均超过17%(见图1—2)。
图1—1 2007—2012年“黄三角”地区与山东省历年经济增长速度
图1—2 2012年“黄三角”19县市区及山东省经济增速
从“黄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来看,《规划》实施之前的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14.8%、15.4%,此后呈下降态势,2011年下降为14.36%,2012年这种形势有所改变,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提高至14.54%,一方面说明相比于省内其他区域,“黄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实施效果开始显现。
二、需求总量不断扩大,需求结构有所改变
投资总量逐年增加,第一产业投资速度加快。2012年“黄三角”地区固定资产新开工项目4057个,同比增长13.1%,完成投资总额4650.4亿元,比2011年增长23.3%,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7年的14.1%增加到15.34%,增长趋势明显。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50.1亿元,同比增加34.9%,成为三次产业投资增速最快的领域,这与“黄三角”地区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此外,二、三次产业的投资增速也分别达到22.7%、23.3%,投资势头呈现强劲态势。从各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来看,增速均在20%以上,基础相对薄弱的庆云、乐陵增速分别达到27.2%、32.9%。显然,投资增速要快于经济增速,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尚未改善。
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显现。2012年全年分3批安排财政性资金8.38亿元、合作贷款4亿元,扶持了112个高效生态产业项目。安排377万元对2011年度成绩突出的12家银行进行了奖励。鼓励引导信贷资金加大对“黄三角”建设的投入,2012年“黄三角”地区新增贷款818.3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余额的15.3%。“黄三角”产业投资基金累计募集50亿元,与40家企业达成了投资意向,出资3亿元完成了对泰丰、金麒麟等5家企业的股权投入,参与投资建设的河口区“防潮堤”工程即将启动。
2012年国内消费增速减缓,“黄三角”区域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5.1%,相比于2011年的17.4%下降了2.3个百分点,逐年下降的趋势明显(见图1—3)。这与“黄三角”区域内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有很大的关系。国际贸易方面,2012年进出口总额为251.9亿美元,占全省的10.26%,其中出口总额124.4亿美元,进口总额127.5亿美元,对外经济首次呈现贸易逆差(见表1—1)。外资使用方面,在全省实际到账外资增长10.7%的情形下,“黄三角”2012年全年实际到账外资12.2亿美元比2011年下降了21.4%,下降幅度较大。
图1—3 2007—2012年“黄三角”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变化情况
表1—1 2004—2012年“黄三角”对外经济状况 单位:亿美元
从“三驾马车”带动经济增长上来看,投资依旧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国内消费量逐年增加,但速度减缓,进出口贸易总量有所增加,但逆差不利于经济增长。这种情形与“黄三角”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开发力度加大等有很大的关系。
三、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第三产业比重增加
2012年“黄三角”区域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533.5亿元、4457亿元、2283.5亿元,增速分别为5.2%、12.6%、11.7%,均高于全省平均增速,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7.59∶66.79∶25.62调整为2012年的7.33∶61.27∶31.4,从图1—4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黄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一、二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三产业占比逐年增加,但仍低于全省40%的平均水平,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此外,从行业构成来看,产业结构依旧处于低级化状态。第一产业中传统种植业仍占有很大比重;第二产业中传统产业比重较高,2012年上半年,石油化工和纺织两个传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总收入的26.1%,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图1—4 2005—2012年“黄三角”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
四、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
2012年“黄三角”地区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3.0亿元,比2011年增加了18.1%,增速高于全省17.5%的平均水平,占全省比重也由2011年的10.6%上升到2012年的11.4%。分县市区来看,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10亿元的达11个,过30亿元的有四个,其中,邹平县和寿光市分别实现51亿元、55亿元(见图1—5);从增速上来看,财政收入均实现高速增长,部分地区达到20%以上,其中,庆云县和乐陵市增速分别达到30.2%、40%。地方财力的提高,极大地支持了基础设施等公共设施建设,有利于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
图1—5 2012年“黄三角”19县市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及增速
从城乡居民收入来看,2012年,“黄三角”地区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33455元,增长14.2%,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30元,增长14.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84元。
分地区来看,东营市2012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30953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11489元,增长14.6%。在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23.5%,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7.8%,财产性纯收入增长14.9%,转移性纯收入增长21.7%。滨州市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5990元,增长15.3%,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0143元,增长16%,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莱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3%和14.6%。寿光市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260元,同比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05元,同比增长13.8%。收入的增加带来的是消费需求的扩大,2012年东营市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18001元,增长2.7%;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2.5%。寿光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100元,同比增长11.9%;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832元,同比增长5.0%。
但还应看到,财政收入增幅要快于GDP和居民收入增幅。虽然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均有提高,但增幅差距较大。从图1—6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速度始终快于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而相比于GDP的增速,2010年之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要慢,2010年之后,这种情况有所好转,农民收入增幅开始超越GDP增长速度。可以看出,此种状况与全国总体形势基本一致,但与富民强省的理念不符。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更快地增加居民收入是未来一个时期“黄三角”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图1—6 2005—2012年“黄三角”地区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历年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