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产业发展及支撑情况
一、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建成
“黄三角”地区将现代农业、石油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轻工纺织、现代物流及旅游几大高效生态产业作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品牌化做优第一产业,高端化推进第二产业,规模化拓展第三产业,集中力量,强力推进,使它们率先成为引领“黄三角”高效生态发展的引擎。
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基本建成了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特色果蔬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生态养殖基地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水产品物流贸易中心。建成绿色种植业基地和健康养殖基地185个,形成沾化冬枣、山东黑牛、中澳肉鸭等知名品牌。2012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750.47万吨,畜产品332.71万吨,水产品171.53万吨,蔬菜1104万吨,分别完成2015年目标的107.21%、158.43%、85.77%、112.65%。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着力培育石油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轻工纺织、盐化工等优势产业,已建成全国重要的东营石油装备制造、莱州汽车零部件、滨州轻纺产业等7家特色工业基地。石油装备产值占到全国的43%,2012年全区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超过30亿元的达到26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2008年至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增长5.6%,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生态农业游、文化休闲游和黄河口生态游成为区域性旅游热点,建成国家A级景区210处。着力培育了乐陵(义乌)国际商贸物流园、博兴京博物流等现代化物流基地,启动建设了黄河三角洲优质农产品冷链物流科技示范工程。
二、企业运行良好,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在经济下行的冲击下,部分企业停产停工,进展受到影响。2012年“黄三角”区域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3.1%,比2011年有所下降,但由于“黄三角”地区经济外向度不高,受国际影响相对较小,下降幅度不大。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1897亿元,增加21.1%,工业利润实现1779.4亿元,增加了17%,工业利税2828.2亿元,增加了15.3%。
产业发展的同时,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2年年底,“黄三角”共建立各类科技创新平台292个,其中国家级32个,省级260个,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良种繁育、纺织、石油装备制造等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6009亿元,增长31%,累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7.7%,比年初上升了1.9个百分点。
2012年,东营市新增8家省级、2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5家省级、37家市级中小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组织成立了摩擦材料、光伏太阳能和橡胶轮胎3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有2家工业设计中心通过省级认定,实现了东营市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的零突破;组织骨干企业与25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与3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开展研发合作;有68个项目列入全省技术创新计划,全部达到国内先进以上水平。
2012年,滨州市新增省级以上科研载体59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367.7亿元,增长28.6%以上;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山东省著名商标20件、山东名牌产品16件,山东九环石油机械有限公司上升为“山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到2012年年底,滨州市拥有省级专利创造能力培育单位4家、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单位3个、试点单位2个,专利明星企业45家,市级知识产权示范单位20家。
三、沿海开发速度加快,产业向“四点四区”转移
“黄三角”四大港口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运营水平显著提升,2012年全年完成吞吐量6330万吨,增长28%。2012年,四大临港产业区进驻企业1206家,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此外,由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四大临港产业区发展规划》,于2013年8月正式印发实施。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临港产业区的具体范围和发展重点,将增创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注:参见山东蓝黄两区网http://www.sd.xinhuanet.com/lh/2013-08/04/c_116803518.htm。)
莱州临港产业区是“黄三角”四大临港产业区之一,规划面积350平方公里,是莱州市融入蓝黄两区建设的主阵地。2012年,烟台市委提出了“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战略,把莱州临港产业区确定为烟台西部增长极,先后出台了《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莱州区域发展的意见》、《加快莱州临港产业区建设,打造烟台西部增长极的意见》,为莱州临港产业区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莱州港以建设“黄三角”龙头港为目标,港口扩建工程累计完成投资超过20亿元,港区生产性泊位达到20个,其中3.5万吨级泊位3个,5万吨级泊位4个,“黄三角”区域唯一的10万吨级泊位投运。2012年莱州完成港口吞吐量3000万吨,比2008年增长172.7%,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潍坊北部临港产业区(核心区)位于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677平方公里。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0.2亿元,可比增长9.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亿元,可比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48亿元,可比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27.9亿元,可比增长10.2%。开发区主要产业为石化、装备制造、汽车、现代物流、新能源等产业。港口方面,潍坊港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和对台直航,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港口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成为地区性重要港口。
东营临港产业区(起步区)位于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面积232平方公里。2012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3亿元,同比增长49.2%;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1.4亿元,同比增长36.8%;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51.6%;外经贸工作不断加强,进出口总额实现2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469万美元,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港口运营态势良好,全年货物吞吐量突破800万吨,同比增长33%,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流支撑。强力实施了十大业主码头建设,2012年中海油2个5万吨级原油燃料油码头、2个5千吨级成品油码头及2.6公里引桥、万通2个2万吨级燃料油码头、宝港国际4个5千吨级精细化工品码头已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所有工程全部进入收尾阶段,为通过验收全面投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滨州临港产业区(核心区)位于北海经济开发区,面积526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年底,滨州港一期已全部建成,二期工程全面展开,两个5万吨级的油品和化工港口正在建设中,10万吨港口航道正在规划建设,投资已超过40亿元。2012年全区(北海经济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15亿元,同比增长110.6%,增速居滨州市10县区第一位,比上年提高63.8个百分点,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0.99亿元、59.84亿元和40.32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0.98%,59.16%和39.86%。2012年,全区开工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2个,97.9%的投资额是由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完成的。2013年1~6月份北海经济开发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84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74.13%,固定资产投资75.7亿元,增幅69.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902亿元,增幅4.02%。
四个临港产业区是“黄三角”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快速发展说明“黄三角”产业沿海布局的效果开始显现,将成为全区未来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四、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载体,有利于产业集聚发展,实现规模效应。随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黄三角”地区园区产业集聚能力和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按照生态、特色、高效的原则,积极推行园中园和一区多园模式,使园区布局更为合理,结构进一步优化,分工进一步明晰。截至2012年年底,全区有30家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东营、潍坊、邹平3个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育形成了东营石油装备产业园等23家年主营收入超过50亿元的特色产业园。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可以看出(见表1—2),各地区开发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园区已成为重要的工业聚集区。
表1—2 “黄三角”地区部分园区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及比重 单位:亿元
在发展工业园区的同时,农业产业园区也加快发展。东营、滨州列入省部共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2012年2月10日东营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东营重点建设的1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推进,同时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也被列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市以黄河三角洲(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为引领,在全市重点培植了71家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其规模、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此外,为进一步推进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省“两区”建设办公室于2012年年底出台了《关于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特色产业园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特色产业园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特色产业园进行了分类,从产业规模、产业集聚度、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加快特色产业园培育的目标。截至2013年6月全省共有8个特色园区被认定为第一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特色产业园。8个特色产业园,按产业类别分,包括绿色种植类4个,环境友好型工业类4个,生态畜牧类1个;按地区分,东营、滨州、潍坊各2个、淄博、烟台各1个。省“两区”建设办公室将在专项资金、建设用地等方面优先支持这批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