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通过机制设计解决人才“逆淘汰”的弊端
黄苇町在《苏共亡党二十年祭》中提出,勃列日涅夫才是苏共灭亡的真正掘墓人。他执政的基本特征是求稳怕变,缺乏对国家发展战略的长远考虑和对未来风险的预判,导致国家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时间里,积累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使苏联走向停滞。凡是想改革传统体制、给苏联注入新的活力的人,都被勃列日涅夫这个传统体制的“卫道者”打败了。在歌舞升平之中,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迅速膨胀,腐败蔓延,侵占和挥霍了属于整个社会的大量财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社会公正受到了严重破坏。尽管人们收入增加了,生活更富裕了,但是相对剥夺感却更强烈了。尽管勃列日涅夫在自己的讲话里多次强调:“一切为了人的幸福,为了人民的幸福,这两句简短的话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意义和共产党活动的目标。”但他仅仅是口头上讲讲而已,苏联的老百姓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这点。貌似强大的苏联,在很短的时间里土崩瓦解。
勃列日涅夫喜欢以关系取人,重用那些能和他拉上老乡、同事、下属、战友关系的人。勃列日涅夫对自己缺乏信心,疑心很重,爱听流言,喜欢提拔一些平庸的人。在权力过度集中的领导体制下,人才“逆淘汰”机制是非常容易出现的——不是选拔最优秀、最有才华、最深孚众望、最适合担任领导职务的,而是首先淘汰这些人。把“择优”选拔变成了“择庸、择顺、择劣”选拔用人。下级“懂装不懂”,上级“不懂装懂、不会装会”,导致政府的总体执政能力下降。
“逆淘汰”机制
所谓“逆淘汰”或称精英淘汰,是指在政治、学术等领域,具有真才实学和道德操守高尚者,遭到冷遇、排挤和打击、压制乃至被最先淘汰出局的现象。而与之伴生的现象是,一些缺乏才具、能力平庸、境界低下、道德品质较差乃至恶劣的庸人甚至坏人,反而因为善于投机钻营和趋炎附势而成为官场竞争的胜利者生存下来。
按照进化论的观点,生物界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规则。如果将这一观点运用到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应该使得低素质的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小,高素质的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样,人们的平均素质也会越来越高。
“逆淘汰”和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原理(也叫格雷欣定律)相似。
官场“逆淘汰”。改革就是要建立一种激励领导干部既开拓创新、勇于承担又清正廉洁的机制,我们正在持续地为其建立而努力。但是由于经济体制转轨的复杂性和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等原因,官场风气存在问题,出现一些岗位上领导干部感到坚持原则难,甚至做廉洁干部难的现象,形成“逆淘汰”。
行政“逆淘汰”。公共管理的改革方向是更加法治化和高效率,而且要有必要的民主程序制约。但是这些年来,媒体报道中的不少改革者,往往还是一个人拍脑袋现场决策、一声令下独断专行的形象,从上大项目到大拆大建、城市过度亮化和无摊贩化管理等等,改革者给人的都不是法治化和民主化的形象。这又表现出“逆淘汰”的趋势。
机构“逆淘汰”。精简机构是改革初期就提出的问题,而且为此曾经对机构改革提出并尝试过一系列办法,但是总体来看机构及其人员呈增长趋势,精简之后往往迅速反弹。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偏低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也说明真正人员精干、效率较高的机构缺少必要的存在环境,呈“逆淘汰”之势。
改革“逆淘汰”。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变革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某种程度上说是革管理机构的命,我国目前是由党政各个部门来推行自我改革。这种部门自我负责的改革,很难使各个部门实现自我革命,而是几乎不可避免地出现权力、利益进一步向本部门倾斜的现象,这也是机构越改越多、官越改越多、权力越改越大、浪费越改越严重、问题越改越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改革会导致真正的改革本身被淘汰,而逆向“改革”频频出现。
体制“逆淘汰”。市场经济就像自然生态一样,其发展是一种自然发育过程,必须要从培养个体经济和小企业做起。而且中小企业是大企业健康生存的前提,大企业需要的人才、原材料等往往要从中小企业那里获得,就像丛林里较大的食肉动物离不开食草动物和小动物一样。但是一些地区发展经济并不是努力为个体和小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有些地区的中小企业生存条件艰难),而是只顾争取大项目,搞楼堂馆所等面子工程,这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其结果是市场经济没有真正发育起来,行政权力还在强力维护计划经济,政府自身在做经济的主体,挤压和伤害的必然是真正的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
学术“逆淘汰”。淡化学术领域的官本位、激励学术创新是改革追求。但是经过30多年改革之后,大学和研究机构却进一步被行政化,研究经费被无实际贡献的行政官员占用,一项研究成果若干无关的人挂名的现象大量出现,加之学术风气在金钱推动下趋于浮躁,某些学者成为强势阶层代言人,个别大学因热衷于创收而把学位、职称甚至研究机构的外聘职务当做商品等,导致真正的学术研究被淡化、边缘化。
道德“逆淘汰”。经济体制的转轨必然伴随着社会道德模式转型,而在这种转型过程中出现各种道德问题并不奇怪。但现实中长期存在的道德“滑坡”,甚至好人不敢做的现象,值得深思。人们面对困难群体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但是不知道哪个是真正应该帮助的人、哪个是利用人们的善良之心进行诈骗的人。在有的地方出现了不道德致富的人被认为有本事的现象,甚至出现地方性造假,形成了非道德的环境。这又是一种“逆淘汰”。
“逆淘汰”现象在当今社会中确实存在,甚至在一些地方成为“正常”现象。这种现象背后就是“汰优择劣”机制在起作用,从整体上看,这种机制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却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在联结、强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它一方面消解着“择优汰劣”的良性机制和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果,造成社会进一步分化以及不和谐;另一方面毁坏了改革和改革者的名誉。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及时地加以控制和破解。
资料来源:http://baikesocom/doc/5722195.html,201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