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问题的提出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即“两课”提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实质上就是要按照学科建设的规范和要求,促进“两课”教育教学整体的高水平的发展。当时通行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设置,为“两课”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应该看到,到本世纪初,按照学科建设要求加强“两课”建设,不仅成为当时解决“两课”教育教学面临的某些困难和问题的重要环节,而且更成为推进“两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当时,提出这一问题的基本认识主要在于:
第一,以江泽民2001年的“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提高对“两课”教育教学中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如何认识“两课”教育教学中的学科建设问题,首先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了新的论述,提出了新的思想。这些对我们认识“两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紧迫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江泽民提出的“第一要务”的思想,深刻阐明了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论述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问题时,江泽民指出:“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1]“第一要务”思想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内在规定提了出来,从而在本质上确定了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在实践“三个代表”要求中的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
江泽民提出的培养“四有”公民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根本任务”的思想,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的思想,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求和功能。围绕“根本任务”,江泽民指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2]这一论述凸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根本要求,开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视野。在对“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的阐述中,江泽民强调指出:“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3]这里凸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职责。
江泽民从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统一论的高度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深刻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和历史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推进的过程,是连接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通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开始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要从人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等方面的发展做起。在人的文化发展方面,江泽民强调,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人们有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江泽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以及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历史过程”的论述,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将贯穿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这些思想,一方面增强了我们对高校“两课”教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两课”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政治和道德修养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我们对“两课”教育教学提升到学科建设高度的认同,从提高人的素质的高度来看,大量的学科是以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的,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诸多学科之一。据此也可以认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同把“两课”教育教学提升到学科建设高度一样,是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举措。
第二,结合“两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的理解。
把“两课”教育教学提升到学科建设高度,既涉及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的问题,也涉及如何理解“两课”教育教学在这一学科建设中的地位问题。
首先,要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同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理论有关学科,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关系。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容来讲,同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理论有关学科的内容是有密切联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无疑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与现实发展。但是,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和方法来讲,学科建设不能仅限于此,还必然在以下两个方面有独特的发展:一是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外化的育人功能的研究,即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深化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相关理论的研究;二是要注重对思想政治理论内化的育人方法的研究,即从教育方法、手段、途径等方面,加强如何以科学的理论和精神武装、引导和塑造人的研究。这两个方面研究的密切结合,是这一学科的特色所在,也是推进这一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同时,这一学科同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理论其他各学科、教育学学科等,也有着显著的交叉性。
其次,要研究和理解“两课”教育教学中的学科建设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系。提出把“两课”教育教学提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并不是说“两课”教育教学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全部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课题和探索的问题,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和不同群体。社会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也都存在如何用科学理论和精神武装、引导和塑造人的问题。无论在理论外化的育人功能上,还是在理论内化的育人方法上,不同领域和不同群体显然有着不同的规定,据此形成这一学科研究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内容。在高校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为对象的,这是“两课”教育教学中学科建设的特定方面和特定内容。但也应该看到,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建设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成的起点,也是这个学科发展的基础。因此,高校的“两课”教育教学是这一学科建设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规范这一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以“两课”教育教学的学科建设切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根本所在。
最后,要研究和理解“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在1997年才进入学科专业目录,但在这之前的很长一个时期内,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已经为这一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中央研究通过的“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开拓了学科建设的新境界。从整体上把握“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新基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方案根据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时把原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合并为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实际,对课程和教学要求作了相应的调整,对新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在学科建设中,要加强对原来分开的两个二级学科的整合,整体地、综合地加以建设和发展。合则进、分则退,这是近年来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得出的经验教训。
第三,加强“两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水平。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更面临着繁复的学科建设任务。“两课”教育教学要重在建设、立足发展、锐意创新,努力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平,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新境界。当前,“两课”教育教学中的学科建设,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个主要的工作环节。
第一,加强教材和教学体系建设,是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基础环节。从学科的高度看,教材和教学体系建设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两课”各门课程的教材和教学体系的建设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课程设置问题。
关于“两课”各门课程的教材和教学体系的建设,要着重在教材内容的时代感、教学要求的针对性上下功夫。例如,与思想理论教育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等课程,不仅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教育,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认识,而且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教育,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及其现时代的理论创新的认识,切实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结合起来。同时,要研究“两课”各门课程与其他学科专业相近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应该看到,“两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和“政治经济学”专业同名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是不尽一致的。应该根据学科建设的要求,确定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课程设置,是直接关系到学科建设得失成败的大问题。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展了高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工作,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基础的培养方案,提出了包括四门专业课和八门研究方向课的课程设置方案。这一课程设置尽管是初步的,但对我们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课程设置却有着重要的价值。没有科学的学科课程设置,就不可能有学科建设的科学水平。对此我们应该有十分清醒的认识。
第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是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关键环节。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参与学科建设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对“两课”教育教学的学科建设来说,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更有着现实紧迫性。教育部社政司逐项落实的“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两课”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全国“两课”教学科研骨干培养等工作,在根本上就是为了提高“两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做好这方面工作,需要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更需要广大“两课”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拼搏。马克思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4]的名言,应该成为每一个“两课”教师努力奋斗的座右铭!
第三,坚持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是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根本环节。如何加强思想理论教育方法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缺乏教育方法的研究、没有教育方法上的改革和创新,就不可能取得学科建设的新的进展。学科的教育方法同样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就“两课”教学实际而言的方法;二是就学科建设总体而言的方法。
“两课”教学实际方法的改革,正在各高校循着四个基本的方面逐步展开,其中包括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的教学手段的改革、教育过程和环节的改革。这些改革对“两课”教育教学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总体方法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果只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本身的研究上,那就会失去同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区分的学科界限,也就会失去学科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是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所在。特别是在学科总体的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中,已经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应该走在前列,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1]《江泽民文选》,第3卷,2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江泽民文选》,第3卷,2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江泽民文选》,第3卷,278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