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在科学道路上永不停留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两个伟大发现的基础上,不仅创立了科学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而且以此为核心,向着历史的深处和科学的广阔领域开拓。为了科学地阐明人类历史的来龙去脉,为了探索史学研究的薄弱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不仅探索了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共产主义的情景,揭示了它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而且探索了前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社会形态,直至史前时期的原始社会;同时,为了突破研究上以西欧为中心的局限,马克思、恩格斯还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扩及东欧、美洲以至亚洲古老的东方民族,留下了篇幅巨大的笔记和史料;为了全面系统地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革命,改造资产阶级唯心主义长期占领的科学阵地,为了科学地回答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注和研究了众多的学科领域,确立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伦理观、宗教观、文艺观和军事观等等,为这些学科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以毕生的精力遨游在科学的海洋和实践的大地上,他们的研究集总结历史、分析现实、预测未来为一体,其范围从人类社会的形成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从他们生活和战斗的西欧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从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三大学科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重要门类,无一没有涉足,从而建构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史上还未曾有过内容如此丰富、体系如此广博、理论如此严整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没有任何宗教教义的神秘色彩,它的思想总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达到创新和发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共产党宣言》的态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共产党宣言》问世后,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但他们的思想却没有停留在《共产党宣言》的观点和结论上。
第一,通过序言的形式来发展《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共产党宣言》有七个序言,在每一个序言中,作者都结合当时已经变化的社会经济、政治和革命斗争形势对原来的思想做了新的补充或新的发展。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理论创新的根本前提是,既坚持自己理论的基本原理,又以科学态度承认自己有些观点已经过时并主动给予说明、补充或修正。
例如,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以十分严谨的态度说,由于25年来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过时”有几种情况:一是实践证明原来的观点不正确,如《共产党宣言》曾经设想通过夺取国家政权来实行社会改造,但巴黎公社革命实践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二是原来有些观点仅限于当时情况,由于情况的变化使之变得不完全正确,如《共产党宣言》对各种社会主义的批判仅限于1847年以前的文献,25年后看来已经不够完全;三是原来有些观点所针对的情况本身已经不存在了,从而使这些观点的实际运用已经过时,如《共产党宣言》关于当时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论述已经过时,因为这些党派大部分已经被历史的发展所扫除了。
第二,通过不断扩大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领域来发展《共产党宣言》的思想。例如,马克思在1859年问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实质做出了精辟而科学的概括:“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注8
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末做出的这一论断,其完整性、科学性远远地超过了先前在《共产党宣言》和欧洲革命风暴中的有关论述,标志着唯物史观的理论建设由于经济学的研究而更加深化了,极大地缩短了唯物史观从假设到科学原理的距离,而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揭示了社会革命的时机和条件,提出一个变革的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注9。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同时也时时回顾到以往的革命年代,回顾到他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英勇冲击却存在着幻想与估计不足的情景。因此,这段社会形态更替论的分析也是他对1848年革命经验的总结和对《共产党宣言》的补充,是对当时思想认识的自我批评与纠正。总之,马克思在1859年的研究成果,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都有全新的重大意义。再如,他们晚年对以俄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这在《共产党宣言》的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也有所反映。19世纪70年代以后,俄国的民主革命形势发展很快。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检验和发展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同时也为了回答俄国民粹派提出的俄国是否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对俄国社会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总体上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东方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走向社会主义,但条件很严格,其中最根本的是要有开放的姿态,而不能闭关锁国,在革命时期要积极参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建设时期要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创造的生产力。后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正确性。
第三,注重吸收科学研究的成果,发展《共产党宣言》中的思想。《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名言:“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这句话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在原始社会不存在阶级斗争。不过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共产党宣言》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有原始社会。只是到了许多年之后,摩尔根才发现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内部组织结构,真正弄清了原始氏族的本质及其和部落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一发现极为重视并立即进行了研究。为此,恩格斯还专门撰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原始社会演化规律的理论。基于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中对上述名言加了一条注释:“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并对原始社会的发现情况做了说明,这样就使得这句名言更加完善。
第四,通过对社会发展趋势和革命斗争形势的研究分析,在实践中推进《共产党宣言》思想的发展。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1895年为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所写的导言以及其他文献中,对《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做了修正和发展。恩格斯认为,《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总规律和总趋势没有错,但对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潜在因素估计不足,以为资本主义的丧钟即将敲响,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历史证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这个经济革命自1848年起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初次真正确立了大工业,并且把德国变成了一个真正第一流的工业国,这一切都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20世纪的历史证明,恩格斯的断言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