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关系[1]

这次参加青少年研究所召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规划会议,使我感到,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和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我想从自己对伦理学这门科学的学习和探索中,向大家汇报一些情况。

一、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伦理学这门科学的内容

有些问题,我国伦理学界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只能作为个人的不成熟的看法,给大家作参考。

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西方,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已经形成了。因此,西方资产阶级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对伦理学是相当重视的。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不少旧文科大学都没有开伦理学的课程。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在批判资产阶级伦理学的反动倾向时,错误地把伦理学本身也作为一门伪科学而予以废除了。只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才重视对伦理学的研究。由于受到苏联的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同样摒除了高等学校中的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60年以后,虽然恢复了伦理学的研究和教学,但力量是很有限的。以后,在十年浩劫中,伦理学的教学研究又完全停顿了下来。就我国高等学校伦理学的课程设置来说,情形就更差了。三十年来,除极少数文科大学的哲学系曾一度进行过伦理学的教学外,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一直没有开展起来。直到1978年以后,伦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才有了新的发展。因此,从一定的意义上来看,伦理学这门科学也还是处于探索之中,我们的认识还可能有很多错误的地方,有待于国内的专家们批评指正。

根据我们的认识,伦理学就是关于道德的科学,是关于道德的产生、发展、变化及其社会作用的规律的科学。就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来说,它又特别注重于共产主义道德的产生、发展、变化及其社会作用的规律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总的来说,它应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道德的本质、根源和社会作用,揭示共产主义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阐明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确定革命的人生观、道德理想和行为品质的要求,提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内容。

从以上这些内容的简单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同我们现在所要探索、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或德育学的关系,是多么密切了。

如前所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很重视伦理学的。他们对青年学生的教育主要通过“伦理学”和教育学等讲授,并通过报纸杂志的舆论工具来形成人们的道德品质,灌输他们的那一套政治民主思想(伦理学是很多文科大学的必修课,但主要还是一门理论课)。

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日本各大学也讲伦理学课,但是日本的伦理学教科书和西方的伦理学教科书有很大不同。西方的伦理学在逐渐向理论思维的方面发展,如分析哲学在现代西方伦理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影响很大。在日本,一些伦理学著作比较注意人们的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的养成、道德品质的培养等,这是日本一部分伦理学著作的特点。从伦理学或道德教育这方面来看,日本比西方更注重青年的道德品质教育。日本明治维新的初期,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叫福泽谕吉,写了一本《文明论概略》,据说,这本书对明治维新及其以后的日本影响很大。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这本书就是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的。在日本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初期,福泽谕吉就提出来,西方的文明是进步的,但还是有很多缺点的,日本人在学习西方文明的同时,要有自己的精神文明。他特别强调道德智慧的重要意义,认为一国文明程度的高低可以用人民的道德智慧的水准来衡量。这本书针对日本在精神文明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关于“文明论”的意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这本书是为发展日本的资产阶级经济服务的,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写出我们自己的“文明论”,正确地阐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根据日本文部省的规定,所有理、工、医、农高等学校的学生必须在历史、文学、美学、伦理学等12门课程中选4门(日本高校是学分制),实际上是把伦理学作为一门必修课。

从上述的介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是同伦理学和道德品质教育课有密切关系的。在苏联的高等学校中,通常是把《伦理学》和《教育学》作为培养青年德育的课程。中国台湾则是把伦理和德育分开,伦理学偏重理论,德育偏重实践。中国台湾比较著名的伦理学家龚宝善,就写了两本有关道德教育的重要著作,一本是《现代伦理学》,着重讲伦理学的理论,一本叫《德育原理》,着重讲道德品质教育。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到底应该怎样建立,这是需要青少年研究所和广大从事德育工作的同志们来努力完成的。我这里只是介绍一些情况,供大家参考。

二、关于在大学生中开设伦理学或道德品质修养课的建议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们在二十多年伦理学的教学和科研中深深感到,尽管伦理学是一门专业理论课,但与大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培养有重大的关系。我们所说的“红”,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能不能使所有的大学生都学一学伦理学?大家都对大学生的特点作了分析,几年来,根据我在教学中的体会,对大学生的特点再补充一点。我感到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对事物的看法上,正在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标准。他们一方面还受着高中学习方法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开始对许多社会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开始学着独立地分析事物。他们热情地追求知识,随着知识的增加,他们的理论思维和逻辑思维也都不断加强。许多理论、文艺、电影等知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去是老师怎么说,书上怎么说;现在是,我认为怎么样,我自己的看法是怎样。他们以一种自豪的感情向人们表明,他们已经开始有自己的看法了,他们正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评价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的标准。由于他们缺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时候往往只根据许多现象作结论。因此,在这个时期,对他们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就更有重要意义了。

由于以上原因,一年之前,我和一位同志曾写了一篇《关于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的几点意见》,建议在全国理、工、医、农等高等学校逐步开设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课(建议中也特别说明,对不同类型的学校,伦理学教学的内容、重点、要求等,都应有所不同,主要是着重于道德品质的教育)。有的同志提出,现在既无教材又无师资,认为这个建议在当时是很难实行的。后来,我曾想,有些学校已经编写出了内部发行的教材,可不可暂时试用?说到教员缺乏,可否在我们的政治工作干部特别是辅导员中,选出一部分人加以培训呢?去年我们办了一个伦理学进修班,学习前绝大多数同志都没有学过伦理学(其中还有许多青年教师),经过四个月的学习后,回去都教了伦理学,而且效果普遍较好。他们原来都有比较好的基础,这一点也是应该肯定的。对许多辅导员来说,要教好一门课,还要做很大的努力,并不是很简单的事。但是,我们的辅导员生活在学生当中,熟悉同学的思想情况,又都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更可以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把这门课讲好。而且,据我了解,不少做政治工作的同志对伦理学也很感兴趣,也希望从理论上进行深造。现在有的同志说要稳定政工干部,这是不是可能成为一个很好地稳定政工干部的途径,是一个值得试一试的办法。前几天政教司的王泽农同志对我说,是不是可以用开训练班的办法给政工干部讲讲伦理学,这也是一个好的建议。辅导员讲伦理学,既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又能解决实际问题,既能满足师资的需要,又能稳定政工干部,这个意见不知道是否可行。

根据8月份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不少学校正在建立德育基础课或道德品质修养课,教育部政教司已组织部分大学编写了《德育基础》大纲。如果能普遍地开设这一课程,那么伦理学也可以只作为哲学系高年级的专业理论课。这次会议又在研究如何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门科学,将来也可能要形成一门大学的德育课程。我原来的意思是在这些课程未能普遍开设前,可以使伦理学这门专业理论课尽可能地为当前培养我国又红又专的人才贡献一点力量。

三、理论和实际结合,寓德育教育于理论教育之中,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近几年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到,伦理学虽然是有关道德的理论科学,但是它必须要为培养人们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服务。而且,我也感到,当前青年中的有些问题,特别牵涉一些理论问题,如果能从历史上加以考察,从理论上予以分析,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有时倒可以得到正确的认识,有助于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提高。这种情况也就是大家所指出的青年思想中的特点之一,即他们喜欢从理论上、从知识形态上得到满意的解答。以下,我举几个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的事例,来说明从理论上讲清一些问题,对培养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首先,谈一谈关于去年一段时期在青年中出现的所谓“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人生观的讨论,不少青年学生动摇了对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的信念,在《中国青年》上提出了一种所谓合理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这种主张认为,人都是利己的,不过在利己中不要妨害别人就行。一个青年还给我写了一封长信,认为:说人是利己的不对,是为别人的也不行,似乎只有合理利己最好。这种主张,一时似乎很时髦,似乎还很难驳倒它。我们在教学中,试着从理论上对它进行分析。我们在分析这一理论时,着重指出,合理利己主义不是什么新发明,它是资产阶级伦理思想家们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提出的旧理论。资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冲破封建等级和宗教禁欲主义,早期曾宣传人都是自私的,人对人像狼一样,并强调利己的动机是自己行动的杠杆。以后,随着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地位的变化,他们也认为,这样的理论不利于调整资产阶级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提出要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费尔巴哈最早提出了合理利己主义一词,并给他自己所创造的这个合理利己主义加上十几个形容词。他说他的利己主义不是那种只顾自己的、臭的利己主义,而是一种香的利己主义,是在对他人的爱中寻求满足自己的利己主义,是同情别人的利己主义,总之一句话,是合理的利己主义。可是这种合理的利己主义,费尔巴哈是怎样解释的呢?首先,他强调的是“利己”,他说利己主义正像一个人的头不能和他的身体分开一样,利己主义不能和人的思想分开;其次,他认为,人不但不可能有利他思想,也不应该宣传让人们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关心别人,如果这种牺牲不是对自己有利的话。费尔巴哈说,下着大雨,你把自己的斗篷披到别人身上,并且认为这样就是有德行,那么,这不是说,在你把斗篷披到别人身上的同时,也把无德行披到了别人身上吗?所以,尽管下着大雨,谁有斗篷谁就应该披着。由此可见,费尔巴哈所说的合理“利己”的本质还是在“利己”,这是资产阶级道德原则的变种。有些同学本来认为这个合理利己主义是一种新理论,现在一看,原来是资产阶级社会里都已经老掉牙的旧货色,他们也就不再相信了。

再说“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个思想,也曾使很多人入迷,似乎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个人都是为了自己,为了相互需要,客观上也就为了别人。这也被说成是一个新理论。我们在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中,除了说明主观为自己只不过是利己主义的花样翻新外,还特别指出,这也不过是为了资产阶级剥削工人而制造的一种歪理论。20世纪初,美国一个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杜威(此人还到过中国)曾写过一本巨著,中国人翻译为《道德学》。他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名声已经不好了,不受人们欢迎了,应该用新个人主义来代替旧个人主义。什么是他的新个人主义呢?新个人主义的最主要内容就是人们主观上都是个人主义的,都是要为自己的,但是人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上,大家要共同存在、共同生活,客观上又都是相互需要的。尽管在当前的社会上,人人都要互相竞争、谋取利润,但人和人之间最后还是要“和谐发展”的。这种新个人主义的理论所要说明的是:人虽然都是为自己,但大家都相互需要,所以彼此不要仇视。大家既要竞争,又要共同发展。这就是说,资本家在主观上是为自己的,但客观上也是为社会的,这就是杜威的这一理论的实质。因此,和杜威共同编写《伦理学》的塔夫脱就专门写了一本书,名叫《合作伦理学》,进一步阐发他的这一思想。这就说明,所谓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思想和杜威的新个人主义的思想一样,只能是为了掩盖利己主义实质的一种外衣。很多人因为不愿意同杜威搞到一起,从而也就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除了从历史知识上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外,有些问题还必须从理论分析上使他们提高认识。当然,这就要求我们使理论更好地结合实际。这里也举几个例子。在改革开放以后,青年思想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从伦理学上来说,在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在哲学界,当前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所谓价值问题,特别是人的价值问题。对于这类问题,我们是不能回避的,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明。我们必须区别什么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什么是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念。现在有些青年追求西方资产阶级的所谓个人价值的理论,认为个性自由、个人充分发展是真正的价值。因此,总觉得我们的集体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妨碍人的个性发展。这就需要从理论上指出集体主义不但不限制个性的发展,而且只有在社会主义的集体中,人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资产阶级所说的人的个性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建立在拥有金钱的基础上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没有金钱,哪有自己的个性发展?哪里会有人的价值?资产阶级的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就曾经公开提出:“对人的尊敬,不能只根据其表面的才能和品质,而应该根据他的实际品质,而这种品质包括两个方面:财富和个人品德。”实际情况正是这样,在资本主义社会,谁的金钱越多,谁就越能发展自己的个性,谁就越有价值。去年,在人生观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集体要关心个人的价值”、“个人要提高自己的价值”、“社会要重视人的价值”,等等,并提出人的价值就在于他所能得到的荣誉,认为演员在群众的鼓掌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服务员在顾客的赞赏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等。一般来说,如果把荣誉理解为对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一种社会对个人的鼓励,也还是可以的。但如果不加区别,只从个人的荣誉去理解,就会是有害的。有些青年就曾认为,只要用尽各种办法获取自己的荣誉,就是人的价值。因此,我们就特别强调,我们所说的荣誉,必须是为社会主义、为人民事业的荣誉,而不能是为自己个人的荣誉。除了正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外,针对这种思想,我们还从历史上进行了考察。20世纪初英国的一个资产阶级伦理学家名叫亨利·斯图尔特(Henry Sturt),专门写了一本《人的价值》(Human Value)的书,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一个所谓的价值理论,就是他所谓的“高级个人主义”。他说:“这种高级个人主义与那种低级个人主义有着极大的区别,低级的个人主义是所有有生命的生物都共同具有的那种口腹之欲的自私自利”,“但是在上述高级意义上的个人主义者,必须总是考虑到他人,并且还要考虑到他们对自己的态度”。他认为高级的个人主义把个人的荣誉看做个人利益,看做是人的最大的价值。他说:“在高级意义上利己或自私的人,在低级意义上却常常是不自私的,他们只要得到了自己所追求的荣誉,便会对物质利益处之淡然。”这种所谓高级个人主义的人的价值目标,说起来很高尚,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个人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他们之所以能在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荣誉”而对物质利益淡然处之,是因为这种“荣誉”往往是获取更大的物质利益的一种手段。有的青年学生本来是很迷信资产阶级的所谓价值的,在了解到斯图尔特的这一理论之后,才恍然大悟,认为不区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必然会把自己引到邪路上去。

至于说“人是自私的”这一理论,当然也是极端错误的,因为这只是把私有制社会所形成的人的思想说成是永恒不变的人的本性。但是,如果只是从理论上分析,有时还不能完全解决青年的问题,因此,我们就试图从历史和理论的结合上来考察这一问题。我们在道德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中,特别是在分析原始社会的道德时,指出原始人脱离动物界以前,是动物的求食、生殖和自我保存的本能支配着他们的行动,当他们脱离了动物界以后,他们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分配,形成了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道德关系。这不但是历史的文物考古发现所记载的,而且为现代仍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的道德所证实。著名的进化论者达尔文在他的旅行记中说:生活在南美的火地岛人,直到19世纪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在他们中间,一切都是平均分配的,即使在饥荒严重的时候,年轻的火地岛人跑到海岸边去寻找食物,假如他幸而发现一条搁浅的鲸鱼,这是他们最喜爱的食物,纵使他饿得快死了也不去触动它一下,而是跑回去报告本氏族的成员,叫他们立即赶到现场,然后由年长者将鲸鱼的尸体平均分配。南美洲的火地岛人甚至把人家送给他的一条毯子分割成十几份,送给他的伙伴每人一份。所以,拉法格在对原始共产主义道德风尚作了大量的历史考察之后说:“私有观念对于一切资产者是非常自然的,但当初跑进人们的头脑却不那么容易。当人们开始思想时,恰恰相反,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一切应当归大家。”在讲完这些道理后,有的同学说,老师并没有批判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理论,他只是作了历史的考察和理论的分析,可以说是“引而不发”,但是从思想上解决了我们认识上的问题。

以上这些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因时间关系,也就不再重复了。

四、对探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一些粗浅的意见

为了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这门科学,我们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进行深入的探索。根据我们对伦理学这门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体会,我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似乎应该注意如下几点(这确实是一些很粗浅的意见,有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第一,研究和探讨一门科学,绝不能从一般的原则、概念、范畴出发,而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对我们这门科学来说,就是必须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出发。这个原则也可以被叫做客观性的原则,是我们研究和探讨一门科学时所必须要认真贯彻的最重要的原则。蒋南翔同志提出,为了建立这门科学,需要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这是非常重要的。青少年研究所非常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这是很好的。这一切都为这门科学的建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要尽可能全面。作为一门科学,它总是要把应该论及的问题尽可能全面地包括进去;否则,对于一门科学体系来说,就是不全面的。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不可能、不需要、也不应当把所有的具体问题都囊括进去;但是,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普遍的现象、最一般的过程、最重大的问题、最基本的规律,都必须一一加以探究。否则,就不可能为建立这门科学提供比较完备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这个原则,也可以被叫做全面性的原则。从青少年研究所提出的研究课题来看,我认为是贯彻了这一原则的,这对这门科学的建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第三,要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科学,必须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出发,从总结经验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定义出发,这是最重要的。但作为一门科学,在知识形态上,不能够是现象罗列和经验事例的堆积,必须形成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所谓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马克思说:“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主要也是说的这个意思。蒋南翔同志指出,积累和总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的最后目的,就是要“探索客观规律”。而且,作为一门科学,还必须表现为一系列概念、范畴、规律、原理和原则。我们要在全面考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提炼出一系列相关的概念、范畴、规律、原理和原则,并从内涵和外延上赋予它们确切的意义,然后又借助它们去把握丰富而生动的、有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经验和材料,以便达到从本质的必然联系上来认识这些经验和材料的目的。这个原则,也可以被叫做科学性的原则。

第四,要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这就是说,在科学抽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根据各个概念、范畴、规律、原理和原则等在本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内在的关系和联系,排列出它们相互之间的逻辑顺序。这就是说,作为一门科学体系来说,既是有联系的,又是有次序的。只有在科学抽象的基础上再经过这一番工夫,才能使我们所阐述的理论成为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各个部分不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难移其位的。这个原则,也可以被叫做逻辑性的原则。

此外,还可以再加上一条,这就是,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探讨上要彻底,这也可以被叫做彻底性的原则。马克思在说明理论的作用时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这就是说,探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门科学,必须准确地把握住客观的实际情况,即大学生的实际思想,旗帜鲜明地触及和揭示问题的实质,力求做到理论和实际的密切结合,使我们的理论能为群众所掌握,并化为大学生道德品质中内在稳定的因素,从而变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物质力量,推动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我这个发言,因为是临时准备的,内容和材料都是凭记忆说的,可能有很不准确和错误的地方,请同志们批评。


注释

[1]注:本文原载《青年研究》198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