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货币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人民币金融交易

2.2.1 人民币直接投资

1. 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

2014年,中国的境外投资规模和人民币境外投资额持续增加。据商务部的统计,2014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612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320.5亿元人民币,较2013年增长14.1%。其中,以人民币结算的对外直接投资额1866亿元,较2013年增加1010.0亿元,增长118.0%,占人民币结算的直接投资业务的17.77%。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中人民币结算部分的占比出现了波动,1—8月先升后降,之后在一系列金融支持企业对外投资以及便利化政策的鼓励下,尤其是在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增加、流动性持续扩张的形势下,中国企业在境外的投资规模日益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展,使得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上升(见图2—5)。

图2—5 以人民币结算的对外直接投资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

2. 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

201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95.58亿美元,较2013年增加19.72亿美元,增长1.68%,与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额逐渐趋于平衡。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外商直接投资累计8620亿元,较2013年增加4138.7亿元,增长92.4%(见图2—6)。随着离岸市场人民币资金规模的扩大,加上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增强,人民币具有较强的长期升值预期,因此越来越多的外商选择使用人民币进行对华直接投资。

图2—6 人民币FDI结算业务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

专栏2—2 “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新热点

包含“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概念于2013年正式提出。由于“一带一路”所涉及的丝绸之路国家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国际经贸发展比较迟缓,中国企业直接投资丝绸之路国家,可以充分调动国内需求、输出优质资源,进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丝绸之路国家可以与中方企业在贸易、投资与其他方面进行经济合作,引进中方富余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充分发展本国贸易。

在中国政府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政策的鼓励下,许多中国企业加大了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丝绸之路国家已经成为最近2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热点。例如,2013年华信资源有限公司在巴基斯坦塔尔煤田第一区块的开发上的投资高达10.77亿美元,2014年11月该公司又携手中电国际、中煤科工等企业继续扩大投资。2014年上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吉尔吉斯斯坦总共投资了1.14亿美元,与吉方合作建设水泥生产线。中国高铁、中国铁建、中国国家电网、大唐集团、中国泰达集团等大型国企、民企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公共物品、基础设施、石油天然气等行业的建设,努力实现与丝绸之路国家互利共赢的局面。

2.2.2 人民币证券投资

1. 国际债券和票据市场

由于中国的利率水平高于主要国家,企业境外融资能够有效地降低资金成本,企业有强烈的境外融资需求,而境外人民币资金供给的快速增长也使得人民币投资需求高涨。在市场供求双方力量的推动下,人民币债券和票据发行规模不断创出新高。截至2014年末,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的发行额为473.2亿美元,较2013年末增加241亿美元,同比增长104%(见图2—7)。

图2—7 2013—2014年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存量与发行量务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

相对于2013年的剧烈波动,2014年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发行量虽然也出现了调整,但保持相对稳定。然而,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在全球债券市场的份额还比较小,仅占国际债券和票据发行量的1.88%。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余额940亿美元,较2013年增加225.5亿美元,增长31.56%。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存量的全球占比为0.4%,较2013年同期明显提升(见图2—8)。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自2009年开启,虽然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但与目前主流的国际货币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截至2014年末,在全球国际债券和票据余额中,美元占40.36%,欧元占41.48%,英镑占9.26%,日元占2%(见图2—9)。人民币国际化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拓展与完善。

图2—8 2013—2014年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存量与发行量全球占比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

图2—9 2014年国际债券和票据存量及发行币种结构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

国际债券是国际资本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发行量的不断增长,意味着人民币的金融交易功能正在逐步实现。

离岸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债券发行的主要场所。2014年全球多个国际金融中心开展了离岸人民币业务,离岸人民币存款规模迅速扩大,为人民币国际债券的发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除香港外,新加坡、伦敦、台北、首尔、法兰克福等地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参与主体、产品更加多元化,市场规模明显扩大。当然,香港仍然是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2014年,香港地区的人民币债券存量由2013年年底的2904.1亿元上升到3860.87亿元,增幅达到33%。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金融债的存量,由2013年的491.2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112.27亿元,市场份额提升了10个百分点(见表2—1)。

表2—1 2014年香港人民币债券产品规模与结构

资料来源:Wind资讯。

2. 股票市场

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在股票发行注册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沪港通等利好政策的刺激下,2014年中国股市成为全球最活跃、成长性最好的股市。上证综合指数最终收报3234.68点,全年上涨52.87%;深证综合指数收报1415.19点,全年上涨33.80%。沪市平均市盈率从2013年年底的10.99倍提高到2014年年底的15.99倍,深市平均市盈率从2013年年底的27.76倍提高到2014年年底的34.05倍。

2014年股票市价总值(A、B股)共计372546.96亿元,较2013年增加133469.77亿元,增幅55.83%。股市流通市值为315624.31亿元,较2013年增加116044.77亿元,增幅58.14%。股价总体水平的大幅上涨使得交易更加活跃,成交量屡创新高。2014年沪深两市累计成交743912.98亿元,较2013年增加275184.38亿元,增幅58.71%。日均成交3036.38亿元,较2013年增加1066.93亿元,增幅54.17%(见图2—10)。

图2—10 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在企业融资中开始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014年共有125家新公司上市,其中在上证主板上市的公司43家,在深证中小板上市的公司31家,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51家。新上市公司共通过股票市场融资668.89亿元。已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金额也较2013年大幅增长,全年定向增发金额达到4031.30亿元,增长1784.71亿元,增幅达到79.44%(见表2—2)。

表2—2 中国股票市场筹资金额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专栏2—3 沪港通: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迈上新台阶

为了拓宽投资渠道,引导要素在境内外两个市场合理流动,早在2007年中国政府曾经提出过“港股直通车”计划。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考虑到内地投资者较低的风险识别能力和较弱的风险管理能力,“港股直通车”计划被搁置起来。随着中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快,开放资本账户的需求愈发迫切。2014年4月10日,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证券交易所开展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允许两地投资者通过交易所买卖港股和A股。经过监管部门和证券公司等部门长达6个月的测试后,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批准沪港通下的股票交易于2014年11月17日正式开始。从此,沪港通正式登上金融市场的历史舞台。

港股通闸门一开,大量投资者涌入。截至2014年年底,沪股通买、卖成交额分别达到1180.41亿、494.7亿元人民币;港股通买、卖成交额分别达195.8亿、64.31亿港元。沪港通不仅使海外投资者得以参与境内资本市场交易,增加了境内市场的资金来源和投资主体的多样性,与此同时,通过建设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资本双向流通的通道,还有利于改善内地资本市场的结构和流动性,提高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因此,作为2014年中国资本项下跨境证券投资开放的重点工作之一,沪港通是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迈上新台阶的一个里程碑。

沪港通不只是股票市场的一场制度变革,它也是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的一项重大改革。从各国经验来看,资本项目可兑换风险很大,把握不好将给一个国家带来重大危机。沪港通是跨境投资,是中国在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进行的一个新探索。它构建了一个特定的渠道,允许资金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自由流动。沪港通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港股通为人民币提供了一个新的对外输出窗口,扩大了人民币跨境投资和跨境使用的范围;沪股通则增加了海外人民币的投资渠道。总之,沪港通有利于鼓励更多的市场主体使用和拥有人民币,从资产的保值增值角度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 衍生品市场

截至2014年末,全球利率衍生品OTC市场未清偿余额达505万亿美元,其中,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和加元的占比分别为34.14%、33.09%、9.13%、11.28%、0.94%和2.00%,其他币种占比不足10%(见图2—11)。中国的衍生品金融市场发展滞后,规模偏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人民币衍生品尚未被国际清算银行单独统计。

图2—11 2014年末利率衍生品全球OTC市场币种结构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

如表2—3所示,相比2013年,2014年末利率衍生品全球OTC市场的变化趋势是其他币种的未清偿余额和市值均有所上升。其他币种OTC市场利率衍生品未清偿余额占全部币种的比重从8.28%上升到9.42%,其他币种OTC市场利率衍生品市值比重由4.56%上升至5.81%。

表2—3 2013年第四季度与2014年第四季度利率衍生品全球OTC市场币种结构(%)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关键阶段,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越来越市场化,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波动性较以前明显扩大。为了满足市场规避人民币汇率和利率风险的迫切需要,最近两年不断涌现出人民币衍生品创新。例如,2013年8月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交易所)推出了中华120指数期货。2014年10月20日,新加坡交易所正式推出人民币期货合约交易,其中包括美元/离岸人民币期货和人民币兑美元期货合约,规模分别为10万美元和50万元人民币。目前,在香港交易的人民币衍生品有两种:美元兑人民币期货和中华120指数期货。2014年美元兑人民币期货共成交205049手,比2013年增长66341手,增幅为47.83%;中华120指数期货2014年全年成交40193手,每月成交量基本保持稳定(见表2—4)。

表2—4 美元兑人民币期货和中华120指数期货交易情况汇总 单位:手

资料来源:香港交易所。

在资金市场上,2014年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继续保持活跃,且交易热度不断上升。利率互换的交易金额达到40317.3亿元,比2013年增加13215.12亿元,增幅为48.76%。人民币远期利率和债券远期交易一反2013年不活跃的局面,出现了井喷。二者的成交金额分别为7.81亿元和48.08亿元,相对于2013年的0.5亿元和1.01亿元出现了惊人的增长(见表2—5)。

表2—5 2013—2014年主要银行间市场产品交易额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2014年沪深300股指期货共成交163.14万亿元,比2013年增加22.44万亿元,增幅达15.95%。其中,第四季度的成交金额变化最为明显,沪深300指数上涨了44.17%,比第三季度的成交额增长了110.7%。沪深股指期货成交金额与沪深300指数波动之间有较高的同步性,说明沪深300股指期货发挥了对冲风险的积极作用。2013年推出的国债期货也受到市场的青睐,2014年成交8785.1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86.73%(见表2—6)。

表2—6 2013—2014年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情况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

4. 外商投资人民币金融资产

中国金融市场逐渐开放,非居民可投资股票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外国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股票有三种渠道: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和沪港通。前两种仅仅适用于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沪港通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进行投资。

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下的股票正式开始交易。香港交易所的数据显示,2014年11月沪股通成交金额为465.89亿元人民币,港股通成交金额为76亿港元;12月沪股通成交金额为1209.22亿元人民币,港股通成交金额为184.11亿港元。沪港通的推出大大增加了人民币对金融产品的定价权,为深港通以及中国资本账户的开放创造了条件。

银行间债券市场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外银行和境外保险公司参与交易。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准入机构包括14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66家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97家境外银行和11家境外保险公司。2014年外资机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共成交116963笔,共计101683.39亿元(见图2—12)。

图2—12 2014年外资机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

资料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2.2.3 人民币境外信贷市场

截至2014年末,境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境外贷款余额达1989.68亿元,较2013年增长6.19%。新增贷款115.91亿元,比2013年增加51.26亿元。人民币境外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重为0.24%,较2013年12月小幅回落(见图2—13),原因在于境外贷款的增速低于人民币贷款总额的增速。伴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上升,尤其是人民币利率下调,境外人民币贷款规模及其占总贷款的比重将不断上升。

图2—13 2013—2014年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境外贷款余额及占比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跨境人民币贷款不但包含境内金融机构的境外贷款,同时也包括境外金融机构向境内企业发放的人民币贷款。由于人民币在境外的利率比境内低,所以境内企业有强烈的意愿进行跨境人民币贷款。2013年央行已经批准上海自贸区、深圳前海以及昆山试验区三个区域内的企业从境外金融机构进行人民币融资,这一举措在2014年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天津、广西、云南的部分试点区域的企业获准到东南亚及其他人民币离岸市场进行跨境人民币贷款,支持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方向和产业政策导向的港口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清洁能源等领域实体经济的发展。

专栏2—4 人民币离岸市场迅速发展

建立、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直到2013年,人民币离岸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与英格兰银行、欧洲央行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分别给予英国、德国和法国8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的额度,拓宽了人民币回流的渠道。中国还在遍布五大洲的多个国际金融中心指定了人民币清算行,解决了市场普遍担忧的人民币流动性和交易便利性问题。上述制度安排,促进了人民币离岸市场在全球范围快速发展。

2014年末,香港人民币存款总额达到10035.57亿元,比2013年同期增长1430.85亿元,增幅达到16.63%。新加坡人民币存款达到2770亿元,相比2013年同期增长820亿元,增幅达到42.05%。同期,中国台湾、韩国和中国澳门的人民币存款分别达到3023亿元、1940亿元和1034亿元。债券是离岸市场非常受欢迎的投资品种,境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到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币的流动性。中国香港“点心债”的发行规模达到5600亿元,中国台湾“宝岛债”、新加坡“狮子债”的规模也超过千亿元。

目前,欧洲已经形成伦敦、法兰克福、巴黎、卢森堡、瑞士“五足鼎立”的人民币离岸中心格局。人民币离岸业务发展之迅猛令世人瞩目。2014年10月14日,英国政府成功发行了人民币主权债券,规模为30亿美元,期限为3年。2014年末,英国、卢森堡、法国的人民币存款规模分别达到190亿元、670亿元、200亿元。这表明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已经被众多欧洲发达国家认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2.4 人民币外汇市场

2014年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4.1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2%。为了降低人民币的兑换成本,方便双边贸易和投资,中国人民银行采取措施积极推动人民币与主要货币及周边国家的货币直接交易。201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新增了人民币兑新西兰、英镑、欧元以及新加坡元的直接交易,还推出了人民币兑哈萨克斯坦坚戈的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从最初的林吉特、卢布等周边国家货币扩展到了欧元、英镑、日元等主要储备货币以及澳大利亚元、新西兰元、新加坡元等可兑换货币,初步形成了人民币直接交易网络(见表2—7)。

表2—7 2014年银行间外汇即期市场人民币兑各币种的交易量

资料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2014年,人民币兑外币直接交易共成交1.05万亿元人民币,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即期交易中的占比为4.7%。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直接交易成交活跃,流动性明显提升,降低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汇兑成本。

掉期是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的主要产品(见图2—14)。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金额折合4.4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2.1%,其中隔夜美元掉期成交2.36万亿美元,占掉期总成交额的52.6%。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529亿美元,同比增长63.5%。2014年度“外币对”累计成交金额折合606亿美元,同比下降5.7%,其中成交最多的产品为美元兑港元,占市场份额的比重为35%。

图2—14 2013—2014年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

资料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进一步扩展。截至2014年末,共有即期市场会员465家,远期市场会员98家,外汇掉期市场会员97家,货币掉期市场会员84家,期权市场会员39家。其中,即期市场做市商31家,远期市场做市商27家。做市商囊括了四大国有银行、主要股份制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中资机构,以及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三菱银行等著名的外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