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政府主导型文化管理模式建构研究:基于国际“多元治理”模式的比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西部地区政府文化管理的范畴释义

(一)西部地区的基本界定

西部地区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地理学概念,而是一个涵盖政治地理学、民族地理学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概念。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指出,根据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与区位特点,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其中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9省区;在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时,又加入了已经升为直辖市的重庆和属于中部的内蒙古和广西。此后,“为了研究中国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别的需要”(注:秦卫东:《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中国经济理论界将我国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三大区域。本书所指的西部地区,在内容范畴上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地域辽阔,是指“大西北和大西南的山区高原地带”(注:秦卫东:《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东西、南北横跨多个经纬度,范围涵盖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贵州、四川、重庆、云南、广西、西藏、内蒙古12个省区市,是一个界定明确的空间范畴。统计显示,西部地区土地总面积为688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76%;人口约3.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7%,是典型的地广人稀地区(见表2—1)。

表2 2014年西部地区人口及地理面积统计表

002.jpg

资料来源:课题组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各省区市统计局网站数据整理。

二是经济欠发达,西部省份较东部、中部省份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竞争优势而言,总体实力薄弱,经济发展基础不足,与东部、中部存在着显著的经济技术梯度差异。统计数据显示,西部省份GDP总量总体低于东中部省份(见表2—2),人均GDP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2—3),且西部各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整体上面临总量不高、结构失衡的现实。

表2 2014年东中西部GDP总量统计表

003.jpg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

表2 2014年西部地区GDP总量及人均GDP统计表

004.jpg

资料来源:课题组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各省区市统计局网站数据整理。

三是人口稀少但民族众多,西部12省区市共有约3.7亿人口,相当于全国总人口的27%,呈现出人口密度小、民族众多、城镇人口比例低的特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西部12省区市共有49个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总数的89%(见表2—4)。众多民族及其文化样态构成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特色与起点。

表2—4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分布情况统计表

005.jpg
006.jpg

资料来源:课题组根据政府官方网站文件及网络资料整理。

四是文化资源富集,西部地区是华夏文化的根脉所在(见表2—5),既有彰显人类文明的史前文化资源,又有凸显中华文明的历史资源;既有名山大川的自然景观资源,又有凝聚多民族的人文资源;既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又有凝聚共同成长精神的宗教文化资源;等等。这些构成了我国文化资源库的精华,具有存量大、种类多、价值高、密度强、影响远等特点,在一定意义上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核心区。

表2—5 西部地区国家历史名城及世界文化遗产情况统计表

007.jpg
008.jpg

资料来源:课题组根据政府官方网站文件及网络资料整理。

上述四点构成了西部地区文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我们研究西部地区文化管理必须遵循的前提和起点。这既凸显了本课题研究之必要,又为课题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西部地区政府文化管理的基本范畴

从管理要素来看,西部地区政府文化管理涉及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中介和管理目标四大要素,四者共同构成了西部地区政府文化管理体系。其中,管理主体即政府文化管理机构,主要是指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文物局、省旅游局、省体育局以及省级以下设立的市县级文化局、新闻出版广电局或市县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部门,职能范围涵盖文化政策的上传下达、本地文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直属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监督,以及文化领域财政资金的拨付使用等。管理客体即文化领域事务,包括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大种类,是西部地区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所形成的产业业态,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体事业、非遗传承和保护事业等。管理中介即政府实施文化管理的方式、手段,主要有法规、政策、发展规划或纲要,以及税收、价格机制等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目标即政府实施文化管理所要达成的目的,西部地区政府文化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形成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以营造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对比东、中、西部地区政府文化管理主体、客体、中介和目标四大基本要素,不难发现,政府文化管理的基本范畴大致相当,但在管理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则体现了必要的属地属性。直观来看,西部地区政府文化管理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管理客体即管理对象的特殊性。

西部地区区别于东、中部地区的一大特点是民族众多。我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中有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3个自治县分布在西部地区,占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的96.7%,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这些少数民族由于历史文化的背景不同,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在生产生活、习俗节祭、文化艺术、民间医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传统资源,构成了西部地区难以估量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资本。因此,需要西部地区政府加强民族地区文化管理,加快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加强先进文化的传播,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西部地区区别于东、中部地区的另一特点是经济欠发达,文化发展与管理的宏观基础薄弱。当前,西部地区发展总体滞后,与广大东、中部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归纳起来,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的原因有三:一是自然、历史的差异造成东、中、西部经济差距拉大。西部地区深居内陆,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生活环境、经济基础以及与国际市场的联系都远远不及东、中部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以资源开发为主的西部地区影响深远。计划经济时期的“西部资源、东部加工”的经济格局,导致西部经济基础落后、产业结构长期无法得到优化。三是长期处于经济落后区造成西部地区观念封闭。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水平发达的城市主要集中于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距离较远,加之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造成人们观念落后、信息缺乏,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经济的不发达导致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困惑:居民文化消费不足(内需动力不强),文化产业赖以发展的产业支撑弱,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政府投资不足,文化市场环境发展滞后等都成为制约西部地区文化发展的现实因素。与此同时,伴随经济不发达而形成的传统、闭塞、单一的文化管制理念与思维也根深蒂固,从而形成了政府文化管理革新与发展的阻力。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性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