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敌人与敌人理论
“敌人”这一范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如此普遍地使用,几乎成了一个不证自明的词。它不仅指称战争状态中的敌对双方,而且被广泛用于指称对立的社会阶层、政治集团或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敌人似乎无处不在,既有真实的敌人,也有想象的敌人。(注:例如,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五六十年代东欧反对苏联占领的暴乱、1959年的古巴革命、七八十年代遍及整个中美洲的内战、加勒比海沿岸以及南美大陆的政治暴力、越南战争、非洲的内战、中东战争、1992年的波斯湾战争、苏联的解体、南斯拉夫的战争,直到本世纪的“9·11”恐怖袭击和萨达姆政权的垮台,无不表明“敌人”的存在,而且暴力手段似乎总是敌对双方解决争端的优先方式。参见[美]马丁·N·麦格:《族群社会学》,祖力亚提·司马义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504页。)然而,当我们想要判断某个具体的敌人时,敌人又似乎并不在场。它是那么抽象,难以确认,以至于人们不得不使用具体的指标去强行分配这个角色。由于我们并不把敌人当“人”来对待,因此,我们常常用“它们”指称敌人。“它们”经过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的渲染之后,常常以野蛮、凶残、邪恶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脑海。然而,人们对“敌人”仅有一种模糊的认识,对它的来龙去脉则不甚了解,我们并不知道真正的“敌人”到底是什么?换言之,我们对“敌人”存在单一化、简单化的认识。可是,“敌人”观念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重大影响需要我们全面而深入地反思,我们既要反思历史已经提供的“敌人”观念,也要反思政治领域所“界定”的敌人的边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从过去只关注“敌人”的否定性价值转向关注“敌人”的积极价值。因为“敌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存在。因此,我们既需要了解“敌人”的本质和结构,也需要了解“敌人”观念产生的根源。在建构关于“敌人”的理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尽可能确切地陈述“敌人”这个词意味着什么。因为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意识形态冲突,人们似乎完全丧失了对“敌人”一词的同一性认同。过度使用和过度扩展致使“敌人”一词难以定型,以至于它现在成了一个万能词汇:常常被误用于憎恨、谩骂、丑化,等同于野蛮、邪恶、暴力,等等。在现实主义者看来,敌意和对抗最能反映国际政治本质的关系,敌人/朋友、野蛮/文明的话语一度是我们理解国际关系乃至国内政治的核心。因此,对“敌人”问题进行全面研究的现实需要是显而易见和无可争辩的。即使我们不是出于自我保存之目的来研究敌人问题,我们也应受好奇心的驱使而对它表示关注。事实上,在国家安全层面而言,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去关注它们的敌人。为了在这种混乱状态中谋求一种适度的秩序,我们可以首先认为,“敌人”是指一种与政治有关的观念,敌人论则是一种有关敌我关系的政治学说或政治哲学,而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政治判断或价值判断。在本书中,我试图通过对敌人观念的起源、发展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来论证敌人理论是如何在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中建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