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自闭症儿童教育的进展趋势
综观2013—2014年度自闭症研究文献,不难发现学者们从各自研究视角出发对自闭症的病因病理、临床特征、诊断与评估以及干预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充分了解与认识自闭症,探究适宜的教育方式,补偿他们在各方面的缺陷与异常,提高他们的生存与生活质量。
基于前面内容的阐述,本节试图从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方面对自闭症研究的进展脉络进行梳理,估计未来研究的趋势并提出研究建议。
一、进展脉络
(一)理论方面进展脉络
先进研究技术的使用使得我们对自闭症病理机制的认识更进一步。目前为止,相关的基因研究已经发现与自闭症成因有关联的是DOCK4、ZNF533、GRIN2B、DISCI、TSC1、TSC2、CNTNAP2、MTHFR等基因。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则证实了脐带因素、多胎多产、电离辐射、有毒化学品、孕期情绪、出生胎龄与体重、有害生活环境等皆可能会影响自闭症的发病。而对自闭症患者脑部的研究则揭示他们的脑部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也可能是自闭症的病因。尽管有了上述发现,但目前也只是证实它们与自闭症发病存在可能性,其中具体的病理机制仍不明晰,需要继续研究探寻。
在临床特征方面,这两年的研究较多,主要围绕自闭症儿童的感知觉特点、面孔识别的眼动模式、表情和情绪的理解、生化代谢、合作行为、游戏特点等方面。这些比较研究均表明自闭症儿童和普通儿童在很多方面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对这种差异的认识也为家长、教师或相关工作者开展后续的干预或康复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在诊断与评估方面,相应的诊断工具和量表都已比较完善,学者尝试运用ICF-CY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评估。除此之外,还提倡经由判断自闭症人群与普通人群在代谢水平、身体特征、脑部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差异作为筛查指标。
(二)实践方面进展脉络
在教育与干预领域,在用各种熟知的干预技术进行训练的同时,学者们开始借助体操、体育活动、瑜伽等运动形式,倡导在自然情景下,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干预,以此提高自闭症儿童的运动能力、语言发展能力、人际互动技能。同时,更多的干预辅具(如交互式电子白板、人形机器人)以及各种康复系统软件也都开始运用到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中。
在医学治疗方面,药物治疗仍以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以及多动及注意缺陷治疗药物为主。在中医理疗上,除了对自闭症患者施用传统的针刺、推拿、穴位神经治疗外,还大力与其他干预或康复技术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疗以提高干预效果。
另外,在确认自闭症儿童存在感知觉障碍后,学者尝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功能性水疗,以促进他们本体感知觉、方位、距离知觉,提高个体感知的敏感度,改善其感知觉能力。
同时,在生态康复理念的影响下,学者们开始考虑自闭症儿童康复环境的设置,力图通过建设自闭症儿童康复花园作为辅助治疗,弥补其他非自然疗法的不足,以提高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和谐,达到辅助康复的目标。
二、发展趋势
(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进,尽早揭开自闭症的神秘面纱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前,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类疾病已毫无疑义。在基础研究方面,基因学研究发现了自闭症病因的可能位点,脑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也发现自闭症脑区的异常,生化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确实存在代谢异常,并且也发现与自闭症发病有关的许多母孕期和围产期的各种危险因素,但是,具体这些信息或异常是如何导致儿童产生不同的自闭症症状的,仍需要多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行探索。多视角、多学科、多途径的综合研究乃是今后自闭症儿童病理研究的主导方向。
(二)教育干预与医学治疗融合,促进自闭症儿童的更好发展
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综合干预,这些理念已成为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的共识,也是在自闭症儿童干预中要积极落到实处的。
在自闭症病理尚未明晰前,教育干预和康复训练对自闭症儿童的积极发展举足轻重。目前,我们对自闭症的病因认识还未形成定论,但对自闭症儿童的面孔识别、情绪理解、语言发展、感觉异常、生理生化代谢异常、胃肠道功能欠缺等方面的特点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如何根据所了解的临床特征,结合医学诊断和评估,医务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协商,制订针对性强的干预或训练计划,真正做到医教结合,以医助教,教医相长,切实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效能。同时,也可考虑先进的教育技术或设备在自闭症儿童康复中的合理使用。这也应当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社会支持不断完善,成为自闭症康复与治疗的有力支撑
对自闭症儿童家长的研究发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都低于普通儿童家长。以家长为切入点,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对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可以成为新的尝试和突破口。
另外,作为自闭症康复与治疗的有力支撑,政府各级部门应尽快制定并落实对自闭症人群的各项权益保障,提高社会扶持标准,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和服务体系,号召全体社会成员给予关心与支持。